教育碩士複習心理學名詞解釋總結

2021-10-21 23:52:11 字數 4838 閱讀 6731

第一章心理學的物件、任務和方法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2.個性心理特徵:是在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3.認識過程:是人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聯絡或關係的過程、

4.心理過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具體而言,是指在客觀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時間內大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5.心理現象: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的統一體。

6.心理學研究的發展性原則:是將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乙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在發展中研究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上心理的發生和發展。

7.觀察法:有目的、有計畫地觀察被試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做出詳盡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8.實驗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計畫地嚴格控制或創設條件去主動引起或改變被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9.測驗法:通過標準化測驗來研究個體心理或行為差異的一種方法。

10.調查法:是指同時向乙個總體的有代表性的樣本問一些同樣的問題。通常採用談話、問卷和活動產品分析的方式。

11.個案研究法:對單一研究物件的某個或某些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稱個案法。

12.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心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關係的邊緣科學。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礎

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2.突觸:即兩個神經元接觸的部位。

3.反射: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它是有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對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規律的應答。

4.反射弧:執行反射的全部神經結構。

5.條件反射:是後天的,在個體生活過程中獲得的反射。是高等動物在無條件反射基礎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動物個體生活過程中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絡。

6.無條件反射: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反射。是機體和環境之間的比較恆定的聯絡。

它是在種族發展過程中建立並遺傳下來的,它只是那些為數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於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恆定的活動,基本上是皮層下中樞的活動。

7.工具性條件反射:又稱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景中,如果動物的某中反應的後果能滿足其某中需要,則以後它的這種反應出現的機率就會提高。是有機體在後天生活過程中經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反應形式。

8.經典性條件反射:是指乙個原來並不能引起某中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於它總是伴隨某個能引起該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現,如此多次重複之後,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該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稱這種反射為條件反射或條件作用。

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反射或經典性條件作用。

9.刺激過程:客觀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質影響人們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學的性質影響人們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響後發生變化,引起傳入神經的變化,再引起中樞的變化,這就是刺激過程。

10.不應期:是指神經細胞發生一次衝動之後,在乙個很短的時間內,對任何刺激不做反映了。

11:第一訊號系統:用具體事物作為條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條件反射系統叫做第一訊號系統。

12.第二訊號系統:用詞語作為條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條件反射系統叫做第二訊號系統。

13.動力定型:本來是由一連串刺激形成的一連串反應,訓練鞏固以後,只要開頭刺激出現,後面一連串反應就可以依次出現,巴甫洛夫把這種現象叫做動力定型。

14.強化: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就是無條件刺激物與中性物刺激在時間上的反覆結合,這個過程稱為強化。

15.泛化:巴甫洛夫認為任何乙個刺激物一旦成為條件刺激物後,在初期不僅本身能引起條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時,也會產生條件反射,這種現象叫做泛化。

16.分化:條件反射形成的後期,用於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樣的條件反射,這種現象叫做分化。

17.強化時程表:斯金納認為強化是行為形成和改變的最根本規律。他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發現強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決於時間和次數的分配。他把這種分配叫做強化時程表。

18.外抑制:額外刺激物出現,對正在進行的條件反射發生的抑制稱為外抑制。

19.超限抑制:當刺激過強、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時,神經細胞不但不能引起興奮,反而會發生抑制,這叫超限抑制。

20.消退抑制:條件反射由於沒有受到強化而發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21.分化抑制:只對條件刺激物加以強化,而對與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強化,經過若干次後,只有條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條件反射性反應,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應受到抑制,這種抑制稱為分化抑制。

22.聽覺性失語症:顳葉的顳上回的後方(聽覺語言中樞)受損傷後,病人雖能講話,但言語混亂而割裂;能聽到別人的話,但不能理解講話的意思。因此這種病人,與人談話時常常答非所問,稱為聽覺性失語症。

23.相互誘導:興奮和抑制緊密聯絡著,其中一種神經過程可以引起或加強另一種神經過程,這種現象稱為神經過程的相互誘導。

24.正誘導:由抑制過程引起或加強周圍的興奮過程稱為正誘導。

25.負誘導:由於興奮過程引起或加強周圍的抑制過程稱為負誘導。

第三章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1.反映:是指乙個物體受到外界的影響,就以某種狀態的改變來回答外界的影響。

2.感應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動狀態的變化對外界的影響作出反應,以維持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能力。感應性是有生命的標誌。

3.訊號性反應:是指能夠建立條件反射。它是心理發生的標誌。

4.心理發展:廣義的心理發展指個體或種系(即人或動物)心理發展和變化過程。狹義的心理發展則指個體(即人)從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過程中心理發生發展的歷史。

5.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第四章感覺與知覺」

1.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2.外受感覺:接受身體的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個別屬性。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感覺等。

3.內受感覺:是人對機體內的刺激即身體內臟器官的不同狀態的反映。如:飢餓覺、渴覺、內臟痛覺等。

4.本受感覺:就是運動覺或動覺。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運動時肌肉的活動情況。

5.感受野:某個神經細胞所管轄的區域。

6.特徵偵察器:每個神經細胞的感受野都有其偵察特特定特徵的功能。

7.知覺:是人對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以及他們之間關係的綜合的、整體的直接反映。是個體選擇、組織並解釋感覺的過程。

8.空間知覺:是個體對物體空間特徵即形狀、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覺。

9.形狀知覺:是個體對物體各部分排列組合的反映。

10.深度知覺:又稱距離知覺或立體知覺,是個體對同一物體的凹凸或對不同事物的遠近的反映。

11.方位知覺:是個體對自身或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12.大小知覺:是個體對物體的空間尺寸的反映。

13.時間知覺:是個體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

14.運動知覺:是個體對物體空間位移的反映。

15.似動知覺:又叫似運動知覺。是兩個靜態的物體,按一定時間依次呈現,使人覺得是乙個動態的物體。

16.真動知覺:是對物體本身真正在空間位移的知覺。

17.感受性:是人的感受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18.感受閾限:是指持續一定的時間並剛剛能引起某種感覺的刺激量,它是對感受性的度量。

19.絕對感受性:就是人感受最小的客觀刺激量的能力。

20.絕對感覺閾限:是那種剛剛能感覺到的最小刺激量。

21.差別感覺閾限:是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別量。

22.差別感受性:是對兩個刺激量強度差別的感受能力。

23.適應:是感受性變化的普通現象。同一感受器內,由於刺激物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適應。

24.明適應:是從暗處到光亮處,特別是在強光下,最初一瞬間感到發眩耀眼,幾乎什麼都看不清楚,經過幾秒鐘後就能看清物體的感受性變化。這是視覺感受性逐漸降低的過程。

25.暗適應:是從亮處進入暗處時,由看不清到逐漸看清物體輪廓的視覺感受性的變化。這是視覺感受性逐漸提高的過程。

26.對比:是感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27.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在進行知覺時,從紛繁複雜環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現象當作知覺物件,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現象當作知覺背景。

28.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覺一些事物或現象時,不僅能形成關於它的知覺形象,還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事物加以解釋或判斷,即從不同方面對它加以理解。

29.知覺的整體性:它是指把物體或現象的各種屬性或各個部分作為乙個統一的整體來反映。是知覺的基本特徵。

30.知覺的恆長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象仍然相對不變。

31.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畫的知覺,是知覺的最高形式。

第五章記憶

1.記憶:是經驗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過程。

2.形象記憶:是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稱「表象記憶」。直觀形象性是其顯著的特點。

3.詞語記憶:是以詞語所概括的邏輯思維結果為內容的記憶。亦即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為內容的記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

4.情緒記憶:是以體驗過的情緒、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具有鮮明、生動、深刻和情景性等特點。

5.動作記憶:是以個體的動作、運動及其系統為內容的記憶。其特點是容易保持和恢復。

6.感覺登記:又稱為瞬間記憶,凡進入人的感覺器官的資訊,都得到暫時儲存。這種儲存形式較感覺登記。特點是保持的資訊量較大。

7.工作記憶:是指對資訊進行加工的同時將資訊加以儲存,即它具有加工與儲存雙重功能。

8.情景記憶:是關於個人經歷過的事件的記憶。

9.語義記憶:是關於世界各種知識的記憶。

10.程式記憶:是關於「怎樣做」的記憶,是通過熟練行為和認知程式來表達的,它與意識相分離。

11.外顯記憶:是指當個體需要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經驗用於完成當前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記憶。

12.內隱記憶:是指不需要意識或不需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已有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記憶。

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

第一章概論 1 心理學 08.10 04.04 是一門以解釋 和調控人的行為為目的,通過研究分析人的行為,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2 意識流 08.04 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詹姆斯批評構造主義心理學指靜態地研究意識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識的連續性,意識是像水流一樣的,他稱之為 意識流 3 現場實驗...

管理心理學名詞解釋答案

13 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是管理主體形式管理職能,經過設計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模式。組織內外環境變化,是組織結構變化的決定性條件。14 社會知覺 是主體對社會環境中關於個人和團體特徵的知覺,包括個人知覺和人際關係知覺。15 群體壓力 群體有一種迫使其成員在態度與行為上與其他成員一致的壓力存在,這種壓...

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名詞解釋

1.心理學 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物件就是心理現象。2.實驗法 這是有目的 有計畫進行的人為控制一定條件或創設一定情景以引起或改變被試的某些心理活動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3.觀察法 這是研究者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條件下,有目的 有計畫地通過被觀察者的各個外部表現和行為來了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