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2021-10-11 01:51:52 字數 5355 閱讀 1849

1、教材簡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文章主要講述了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並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需要花一番功夫。

2、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每逢佳節思

親」這句詩的意思。

(2)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

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1)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2)重學生個**悟,並通過學生的個**悟,使學生對

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4、教具準備:

ppt課件。

5、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1、 課件板書:佳節

2、 談話:看到這個詞,你想起了中國哪些傳統的節日?(重陽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小結:是啊,這是我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佳節,有著濃濃的民俗風情。

3、 揭題

(1)談話:喜歡過節嗎?(喜歡)為什麼?

小結:是呀,過節是如此地開心、快樂,哎!唐朝有位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天,卻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課題)

(2)指導讀課題

4、質疑

問:讀了課題你產生哪些疑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明明是合家歡聚的重陽節,詩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嘆?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你可能會有新的感受。

1、 先聽一遍課文朗讀,整體感知。

2、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

3、 邊讀邊思考:詩人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

4、 交流

a、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b、對於王維,你了解多少?誰來介紹介紹?

師:課文第一小節就告訴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小結:(結合課件)介紹王維,他身在異地長安,心卻思念家鄉親人。

三、生字新詞學習

1、生字

逢、插、佳、重、扶、幼、採、念、兄、憶、獨

(1)、讀一讀,注意平舌音、前後鼻音、三拼音節的讀法;

(2)、跟著課件讀生字、寫生字(flash動畫)。

2、造句:興高采烈。

興高采烈:興:興致。採:精神。烈:旺盛。形容非常高興的神情。造句:慶「六一」的遊園活動中,同學們興高采烈地玩了許多遊戲。

3、組詞:

佳( ) 扶( )倍( ) 插( )夥( ) 挽( )

四、品讀課文、讀文入情

1、請第一組的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找出相應內容的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

2、請第二組的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相應內容的詩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

3、請第三組的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找出相應內容的詩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情感昇華、吟詩抒情

1、**動畫朗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全班一起讀古詩。

3、請同學複述這個故事(幻燈片引導)。

每逢佳節倍思親唐代大詩人( ),( )歲離開( ),( )京城長安已經 ( )。一年一度的( ),大街( ),人們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去(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 ),更加( )。

( )頭插茱萸,手挽著手登高遠眺 。歡聚( ),如今天各一方,此時此刻,思緒萬千,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六、拓展學習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七、課後作業

1、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收集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寫的思念家鄉親人的詩。

課後反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它採用 「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章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通過乙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明白如話的語句,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悟情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股濃濃的親情溢於紙表。「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乙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質疑、解疑的學習活動,我努力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將詩文有效結合,在感悟古詩的時候,不僅僅停留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是還體會了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同時通過誦讀文字和詩句,理解並體會詩人王維的思鄉情感,使學生展開與文字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字,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

一、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由以前的關注教材轉變為關注學生,由「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以教促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我把初讀課文的目標變換一種方式呈現給學生,也就是在匯入結束時通過讀題質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問題,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通過讀書,了解課文內容,知道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作者寫詩前發生的故事。

這樣設計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著力體現自主與**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使他們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地去梳理,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後,交流解決問題。這樣由老師的思路轉化成學生的學路,做到順學而導。

在引導學生用「興高采烈」造句時,考慮到學生平時課堂上遇到稍有點難度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就不太積極的特點,我採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讓學生讀讀例句:重陽節到了,小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划船(做遊戲)。等學生找到句子的感覺之後再出示填空句((誰)興高采烈地(做什麼)。

(誰)玩(什麼)玩得興高采烈。)來讓學生練習口頭造句,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而且指名起來造句的學生都能從不同角度來正確使用「興高采烈」進行口頭造句。

二、聯絡生活,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聯絡生活的方式,來啟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王維孤獨在外的寂寞,我就問學生:

「你離開過父母一段時間嗎?談一談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學的親人都不在自己身邊,你想他們嗎?

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通過這樣的提問能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乙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

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我還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如「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情景,而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動情誦詩,品味詩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型。」因此,語文教學就應激發學生對中華古文化的興趣,通過誦讀和積累,讓精美的語言和古人質樸的情懷在孩子們的心中積澱起來,陶冶其性情,提公升其文化素養。

中國的文化是非常豐厚的,要讓我們的孩子覺得語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師首先應該設計好教學語言。整堂課,我的語言也盡可能體現語文味,以此來吸引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由字、詞、句梯次推進,詩文結合,並充分、熟練地利用多**這一教學平台,引領學生自由出入於古詩詞與現代文兩個不同的文化殿堂。

同時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誦讀,如:「假如此時你就是王維的兄弟,想對遠方求學的王維說什麼呢。」學生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他們有著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加上有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澱,學生的動情誦讀水到渠成,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從而一步步品出了詩韻。

但這一課之所以失敗也存在著很多不太好的環節,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沒有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

1、課前學生經典誦讀時雖然已經會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所以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沒有把「背誦課文」的要求落到實處,使一些聽課教師可能會認為本節課背誦古詩的要求沒有被落實,課後想一想背誦這個環節是不能省略的,即使學生課前已經會背了,但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在理解文字內容後再背一背,或者邊表演動作邊背,學生對詩人王維寫這首詩時的情感領悟的會更深,課堂教學就更加有效果。

2、整節課我想盡可能多的體現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突出語文課要上得有語文味的特點,忽視了語文課應該體現出常態課的特點,導致課堂安排的內容太多,訓練太細,反而使整節課不夠連貫,整節課因為密度大,加上多**課件內容設計較多,沒有恰當的有效的使用多**,所以這節課中我無法很好地駕御課堂,引領學生,對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不利。但這節課中我受到很深的啟發:小學語文姓「語」,更姓「小」,要想實現有效課堂教學,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

3、在整節課中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方面指導不夠到位,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沒有有效地展開,學生合作、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在這節課中我安排了小組合作**的環節,即讓學生把自己最想念的親人**帶來,在小組內相互說說你最想對親人說的話,但我班學生好象過於靦腆,也有可能是此設計不夠科學,加上課堂教學密度大,我和學生匆匆走過這個環節,學生的合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都沒有很好的訓練、發展。

其實,這節課之所以失敗,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備課不充分,也不是備學生不充分,而是在上課前沒有進行有效的備課,結果把一大段寶貴的時間用在瀏覽與此課相關的教學資料和做課件上。另外,我也感覺到自己課堂教學水平浮躁、不紮實,儘管一再提醒自己要上出紮實、平實的語文課來,但還因為自己的教學水平不高而導致自己又走過去的老路,課雖然預設的還好,但真正上起來這節課給人的感覺又是浮起來的。備這節課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沒有備出高效的、實用的、有利於師生共同成長的有效教學設計,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更是一種遺憾。

反思這節課,如果想上好,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進行有效備課:即、

一、有效備課的目標要簡單明瞭,要重實效。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

二、有效備課的形式要合實際。課前我把上課的每個過程,每句話都寫出來,這樣的「備課」實際上成了「背課」,有點「演戲」的性質。這樣的備課形式與「課改」促進教師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我們教師吃力不討好。

三、有效備課的研究要花氣力。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所以我認為在今後的專業學習方面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

總之,一節課就是一次歷練,對我來說就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能促進我更好地成長,今後我會從每節課中找出不足,反思過程,使自己每節課都能朝著有效、優質的課堂方向努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成為我們廣大教師的共同追求!

每逢佳節倍思親

主備人備課地點 唐明華辦公室 參與人備課時間 徐士林楊文華12.16 授課時間 教學調整 教學內容 23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 興高采烈 扶老攜幼 思緒萬千 天各一方 等詞的意思。2 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實錄

扣題匯入。上課,師生問好。師 引讀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3課,生齊讀 師 這是一篇文包詩,再讀題,聽出他想強調什麼?生1 每逢 佳節 倍思親 沒感覺,但正確 生2 每逢 佳節 倍 思親 師範讀課題,強調倍思親。跟讀。詩文對照 師 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比如佳節倍分別是什麼意思?不會,那怎麼...

每逢佳節倍思親反思

大同區三小學艾立晶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語文教材新創的一種新型文體 文包詩,詩中有文,文中藏詩,文詩相融,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王維獨自身居外地,在重陽節這樣的佳節裡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懷。其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