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課題中期報告

2021-09-12 23:24:03 字數 5293 閱讀 5166

嘉定區南苑中學賀紅梅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然而,面對西方外來文化洶湧而至的波濤,我們既不能因為曾有乙個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從。因此,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

「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根據我們的調查,大部分中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而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也不盡人意,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享樂主義思想有所表現,如怕苦怕累,浪費現象嚴重。

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有所滋長,集體主義觀念削弱,個人至上,指責別人多,反省自己少,講索取多,講奉獻少,道德意識有待加強。如沒有責任感、同學間缺乏友愛精神等。這些現象雖然是苗頭傾向,但如任其發展,後果不堪設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型。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

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我們中華民族是乙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們認為,即使是到了21世紀,我們仍然要倡導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基於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的課題。

二、擬解決關鍵問題:

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在價值,通過二期課改教材體系與新課程實施策略的構建等途徑,將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內化為青少年的精神素質,培養與提公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識,形成具有民族氣派與時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成長為「乙個生活在和諧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長為21世紀承擔復興民族大業、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棟梁之材。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國內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如「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是設在武漢大學的國家級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為跨學科研究中國文化的機構,涉及歷史、哲學、文學等學科,下設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室、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與楚地出土文獻研究室等機構,辦有《人文論叢》年刊。它發揮武漢大學文、史、哲、外語、圖書館各學科的傳統優勢,長期以來在學術上相互滲透,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為中心的學術交流和協作關係。並且在中國傳統哲學、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會經濟等研究領域形成了優勢和特色。

現任中心主任為著名文化史專家馮天瑜教授。國內對「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很多,而把初中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地聯絡在一起進行研究還不多見,這就為本課題展開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語文新課程標準》、李慎之《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王松泉等主編《語文教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課題研究預期目標:

通過《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

2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豐厚的文化積澱,會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感情,正好彌補枯燥的標準化考試使學生對語文產生的距離感,彌補我們語文教學的缺陷,促進完善我們的語文教學。

3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蘊。

4以「語文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

5在二期課改新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研究物件:本校全體學生。

六、研究內容:

「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它首先應該是「二期課改新理念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必須是以二期課改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其次,我們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初中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諸如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

)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為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走近古詩文經典、走近傳統節日、古詩文背誦大賽、寫字比賽、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課本劇表演、**有關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中學語文教育與傳統民族文化之間聯絡的橋梁,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

3、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蒐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八、課題研究的展開和初步成果

(1)、走進古詩文,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澱,吸收經典營養。

把走近古詩文,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澱就成為我們課題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文的應試能力。

a整理新教材有關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課文,制訂教學方案。

b根據《課程標準》推薦的目錄和老師根據班級實際補充課外閱讀內容,並制訂「走近古詩文」方案——

1)指導思想

充分利用好我國的文化遺產,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營造勤奮讀書、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優秀文化薰陶,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教育口號

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

活動的具體途徑和原則

3)三個原則:

重視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程參與,對學生進行分層次要求;對所背誦的古詩文能達到朦朧理解即可,即本著「直面經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終生受益」的方針指導學生讀經誦典;堅持以學校領讀為主體,以家庭助讀為輔助,以社會力量為推動的三結合模式。

4)六條途徑:

聽,即聽錄音,利用課前時間,班級**古詩文錄音,讓學生聽。

看,教室裡布置一些古詩文,課間學生可以隨時**。

讀,學生可以在課前2分鐘,和睡前10分鐘進行朗讀吟誦。

講,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講解詩文大意。

創,班級和學校組織學生根據詩文,進行詩配畫活動,進行再創造。

賽,根據不同年級組織不同級別的古詩文比賽,選拔出明星班級和個人。

c整理編輯了《詩歌鑑賞》——

古詩詞鑑賞是近幾年來考核考查的重點專案,在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而且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教材角度,從考試角度,還是從繼承與創新文學遺產的角度上,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鑑賞能力,成為每乙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所謂鑑賞是指讀者閱讀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強烈反應,得到美的享受,從而領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古詩詞鑑賞,對眾多的學生而言都覺得有點難。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鑑賞能力呢?關鍵是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鑑賞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要鑑賞詩歌可以先從了解有關詩歌的一些常識,如:古詩的不同傳統、風格、流派等開始。

第一講:詩歌的傳統之一 ——現實主義傳統

第二講:詩歌傳統之二——浪漫主義傳統

第三講:詩歌風格

第四講:陶淵明及其詩歌

第五講: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

第六講:唐代的邊塞詩人——岑參

第七講:唐代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

第八講:唐代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第九講:鑑賞詩歌的方法一 ——知人論世

第十講:鑑賞詩歌的方法二 ——體味意境

第十一講:鑑賞詩歌的方法三——咀嚼字詞

第十二講:鑑賞詩歌的方法四——了解典故

第十三講:鑑賞詩歌的方法五——明辨手法

第十四講:鑑賞詩歌的方法六——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第十五講:如何提高鑑賞能力及訓練題

d 舉辦《誦讀經典詩文,弘揚傳統文化》古詩文朗誦會

e 依託學校的「毽舞飛揚」活動,舉辦了徵文比賽,弘揚民族文化。

(2)、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人文薰陶。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乙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它本來就該滿貯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

初步擬定文化課堂教學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九課題實踐意義與成效

「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以課程改革為背景,以學生的主體發展為根本點和出發點,從理論上拓展和豐富了學科教學方法研究的內涵和領域,總結了新課改理念下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從實踐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素質,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文化氛圍,把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

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

通過課題這個平台,使廣大語文教師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課題組成員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了一些成績。賀紅梅老師、吳林老師、王艷麗老師榮獲上海市第四屆古詩文**大賽三等獎。

學生也在古詩文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陳嘉蘭同學榮獲上海市第六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嘉定賽區一等獎,夏夢同學榮獲上海市第六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嘉定賽區二等獎。陸佳瑩同學榮獲上海市第六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嘉定賽區三等獎。

開展《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研究的實驗與探索

作者 黃桂英 學校教育研究 2018年第06期 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在中華文化數千年歷史演進中,蘊藏在文化傳統中的民族精神曾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 仁者 與 智者 他們既是中國文化的精英,又是文化創新的傳人,他們或詩 或史 或文,以凝結著深厚文化思想的文字,傳達著我們這個優秀民族的文化精神。而語文...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工作總結

按照工作計畫,我校語文課題組順利進行了第 一 二階段的研究,圍繞我們確定階段總結的課題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 緊密聯絡語文教學實際,組織了系列傳統文化學習活動。一 實驗情況綜述 1 動員發動情況。課題組組建後,向實驗教師傳達課題設計的背景與意圖,傳達全國教育工作者及社會有識之士的共同呼聲,帶領各實驗教...

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延川縣中學申海瑛 摘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型。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