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2022-10-17 13:21:05 字數 5343 閱讀 5365

延川縣中學申海瑛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型。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台,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

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遊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關鍵詞] 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情感薰陶

當前,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紛紛從世界各地沓至而來,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用文字記載了長達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形成了中國文明於世界的傳統文化——語文。《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型。」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台,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遊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詩文,體悟文化意蘊,增強民族精神積澱

1、 誦讀積累

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學生誦讀中華傳統文化讀本《三字經》和《國學經典誦讀》,其中包括:《**規》《三字經》《笠翁對韻》《經典古文名句249條》《中國百句名言實錄**》《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覆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薰陶的過程。

2、情境解讀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我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讀《三字經》,利用自讀課為學生講解《笠翁對韻》中歷史典故,趣聞故事,如「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紫蓋黃旗,天象預佔江左地;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金屋閒來,賦乞茂林題柱筆;玉樓成後,記須昌谷負囊詞。

」……他們聽了故事,了解了歷史,體味了詩詞的蘊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趣味訓練

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針對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組織學生尋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了解了漢字的發展過程,講述了關於漢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楊修巧解字》《歐陽修追字》《多寫一撇打了敗仗》《神奇的「打」字》《「馬虎」的由來》等,同時透過漢字還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學生感覺漢字很神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寫字不再隨隨便便,而是用心寫字,錯字逐漸在減少。

學生在活躍有趣的氣氛中領略了中國文化,掌握了字詞。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一些有趣味的訓練內容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如:

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些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4、節日薰陶

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都將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

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資訊,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

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蹟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畫地去**、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公升傳統文化素養,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一箭雙鵰。

二、親近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乙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1、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空間情景: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闢「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2)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在教學《傷仲永》時,用漢樂府《長歌行》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匯入語,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方仲永因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而「泯然眾人」的結局,自然地匯入新課,使學生茅塞頓開。

(3)**情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語言有利於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樂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慘氣氛顯現而出,易於學生理解文章內涵。

2、挖掘語文教材文化內涵

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裡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型。

(1) 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中國是乙個詩的國度,古詩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匯入中運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詩詞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用,還可以在課堂小結或總結時引用。當然,大量的引用古詩詞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感教育。例如,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

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並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

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後做祖國的**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王維的《雜詩》作者表現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戀戀不捨之情。

孟郊的《遊子吟》,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親人的關愛之情溢於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當中蘊涵並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

文言文負載著傳統文化資訊,文言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讓學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識,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從文學藝術上,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學藝術。教師在講授優秀文言文篇章過程中要著重它的藝術造詣的講解,鼓勵學生從古代文學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達到古為今用的藝術教育目標,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最直接的現實意義,使之大放異彩。比如:

酈道元《三峽》描繪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陽樓記》抒寫情懷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記》的意境美,《論語》論述哲理美等。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須有上乘的思想內容,缺乏靈魂的文章不會成為優秀的篇章。因此,我們弘揚傳統優秀文學藝術還要注重文章思想內容的學習,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作者的思想內容對我們有什麼現實意義,我們寫文章怎樣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

我們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教師可順便將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過去學生的處境作比較,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他們明白讀書必須勤奮、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此外,我們還要注重從文章的寫法上、結構上、修辭上等等來弘揚傳統優秀文學藝術,只有多方面的弘揚才能真正作到弘揚傳統優秀文學藝術,否則的話,只能是觸之皮毛。

其次,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我們要注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讓學生深刻體會並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從而實現文言文教學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標。比如:七年級語文教材中《論語》十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指導我們對朋友要以誠相待。教學中,可用先賢的言論來教育學生養成誠信的美德。在《陳太丘與友妻》中,又從反面教育學生與人交往「應守信重禮」,否則將會被七歲頑童所不齒。

像這些簡短的故事,語言質樸,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教師不須一言說教,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學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愛憎分明的情感薰陶中,學生能夠自然感知著是非曲直,接受著誠信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走進古詩文,加強文化實踐,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尋根,探得寶藏。我們要建立起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把書本學習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不僅是文化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文化知識的發現者,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在誦讀《三字經》《**規》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付諸行動,實施了「孝」的活動,布置了愛心家庭作業。

開展了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問候,送上一首兒歌,送上一杯熱茶)「三做」(做一回家長,做一次家務,做一件好事)活動,從日記和家長的反饋中了解到他們的行動,受到了家長的好評。「良言一句三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禮儀之邦——中國,我們有禮,更應該守禮。因此,我們還對學生進行了「禮」的教育活動。

教育學生從小學做有禮貌的人。待人有禮,處事有禮,接物有禮。讓中國民族的傳統禮儀發揚光大,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統美德。

我們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 語文讓我們快樂,語文讓我們聰明,語文讓我們美麗,語文讓我們高尚,語文讓我們有了內涵,語文讓我們體現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乙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使學生熱愛祖國文戶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質也在祖國文化薰陶下形成。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才會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法

作者 趙慧霞 贏未來 2018年第20期 摘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傳統文化屬於歷史發展的重要象徵,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學到理論知識的同時激發愛國之情,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文素養,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 和諧的語文課堂。本文針對傳統文化在...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的腰包是鼓起來了,可是我們的精神卻越來越貧乏 我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可是我們的閒暇卻越來越少了 網際網路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可是人與人的心卻離得越來越遠。面對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面對社會中的道德淪喪,傳統文化應該...

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繼承

作者 丁玉娟 速讀 下旬 2018年第08期 當前,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紛紛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用文字記載了長達五千多年的光輝歷程,形成了中國文明輝耀於世界的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