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兒童的家庭康復方法

2021-08-13 19:14:30 字數 5295 閱讀 4462

一、 什麼是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一般是指腦部在發育完成前,因任何原因使腦組織受傷變性所留下來的後遺症。2023年7月24日《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對腦癱下的定義是:"腦癱是出生前到出生後乙個月內發育時期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症候群。

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腦癱代表的一組障礙,不是單一的疾病。除主要表現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外,還包括精神發育遲滯,癲癇,視覺、聽覺、言語等障礙。

腦癱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國的統計數字相差懸殊。在發達國家有下降趨勢,並且有中度和重度患兒增加及年齡加大的特點。例如日本近年統計發病率由1.

5‰下降到1‰。據2023年我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在我國目前0--14歲肢體殘疾兒童約有62萬人,佔所有肢體殘疾的8.2%,腦癱是造成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原因。

據有關單位統計,國內腦癱的發病率約為1.5--5‰。

腦癱的原因

1. 出生前原因如染色體異常,風疹、梅毒、巨細胞病毒的感染,放射線、一氧化碳中毒,母親重度貧血、妊娠中毒症,胎盤異常等。

2. 圍產期原因如顱內出血、過期分娩、胎盤異常、臍帶繞頸、小兒心肺異常、新生兒期呼吸障礙、痙攣、高膽紅素血症,分娩外傷引起的顱內出血等。

3. 出生後原因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頭部外傷,呼吸障礙、心臟停跳、持續痙攣等。

臨床所見造成腦癱最常見的3大原因為窒息、早產、核黃疸。

腦癱的分類

1. 按臨床特點分為

(1) 痙攣型;

(2) 手足徐動型;

(3) 強直型;

(4) 共濟失調型;

(5) 震顫型;

(6) 肌張力低下型;

(7) 混合型;

(8) 無法分型別。

2. 以受損程度分為

(1) 輕度無需照顧;

(2) 中度部分協助、或使用支架和裝具;

(3) 重度終生照顧。見下表。

二、 腦癱的表現、診斷與障礙評估

腦癱的表現

1.生長發育遲緩均有不同程度的落後於同齡兒,在各個發育階段均有障礙。如3個月還不能抬頭、6個月仍不會坐、7~8個月還不會爬等等。

嬰幼兒的正常運動發育規律:

新生兒的運動是無規律而且不協調的,其原因在於新生兒的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傳導路線及神經纖維髓鞘沒有完全角成。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皮層的功能逐漸健全,條件反射也日益增多,小兒便逐漸掌握了各種新的運動和技巧。

運動發育的規律是自上而下、由近而遠,功能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由不協調到隨意的過程。如先抬頭而後會坐、站、走。四肢的生長及功能發育,先近端後遠端。

然後它能真實地反映出嬰兒的粗大運動發育規律,先會粗大動作再會精細動作。

民間的諺語把嬰兒運動發育歸納為「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後會走」是比較符合我國嬰幼兒發育實際情況的。

2.智力低下約佔50~70%。

3.癲癇約佔14~75%。

4.視、聽覺障礙視覺障礙最明顯,例如:斜視約佔60%左右,以內斜視多見。

5.牙齒發育不良牙質發黃、牙列不整、咬頜不正常等。

6.咀嚼、吞嚥困難是由於有關的肌肉的痙攣、不協調等原因造成。

7.語言障礙約佔30~70%。例如口吃、發音不清、表達困難、構音障礙、失語等。

8.情緒、行為等精神發育障礙固執、任性、情緒波動、易喜易怒、孤僻等情緒;有強迫、自傷、侵襲行為等。

診斷與障礙評估

1. 診斷的基本條件

(1)在嬰兒期出現中樞性癱瘓症狀;

(2)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感知覺障礙及其它異常等伴隨症狀;

(3)需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後。

2. 早期診斷的意義

任何腦癱都無法自然痊癒,必須經過長期的**,才能將功能障礙減少到最低程度,太晚**效果不佳。因此要早期診斷,在腦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內(0~3歲)抓緊**。否則形成不良姿勢、肢體畸形、無法行動而終生殘疾。

早期診斷早期**的理由: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主要在6歲前(佔90%),3歲以前最快(佔60%),所以越早期**可逆性越大;專家認為,出生後2周即可診斷腦癱,出生後6個月以前做出診斷、**效果最佳。性格和思維能力的形成主要在學齡前期,特別是教育心理的**越早越好。

3. 發現哪些問題應懷疑腦癱

●生後3個月還無站立邁步表示者。

●嬰兒過百天還不能抬頭,4~5個月挺胸時頭搖擺不定者。

●常握拳,如已過4個月仍是拇指內收,手不張開者。

●抓東西:嬰兒在3~5個月時看東西要伸手去抓,如5個月以後還不能抓或只用乙隻手抓者應懷疑。 ●面部表情:

一般生後4~6週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腦癱近於無表情,手足徐動型腦癱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發育比別的孩子晚,4~5個月不會翻身,8個月不會坐,或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硬挺易驚,動作過多或少動者。

●吃奶無力經常嗆噎、吐奶、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呼吸障礙者,進食差者。

●早期僵硬和鬆弛症狀可在出生後不久即可發現。其它一些症狀可能需要幾個月後才顯現。要知道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上述症狀。

如果經常發生則要引起注意。確信患為腦癱時,要帶他們看醫生。

附:正常嬰幼兒精細動作的發育規律怎樣?

注:動作發育雖受神經、肌肉發育的制約,但也與社會條件、鍛鍊、教育、營養等密切相關。 運動發育中,應強調移動運動,區域性的特殊運動,手臂和手的動作更為重要。

腦癱兒童的家庭**(二)

腦癱的**原則是早期、綜合**,其關鍵是運動訓練,效果取決於**的早晚、手法、持續時間長短。最好在出事後6個月內能夠確診,最遲不要超過3歲。

(1)根據不同的障礙採用以大運動及下肢運動為主,或以上肢運動及精細動作為主的運動功能訓練。訓練時要按照運動發育順序,如從頭部的控制到翻身、坐、爬、站、走等順序先後訓練。

(2)日常生活基本動作訓練是腦癱兒最基本的訓練,包括飲食、清潔、脫穿衣鞋、大小便以及語言交流等。

(3)保持健康的身體。

(4)輔助性藥物**。如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抗震顫麻痺藥、鎮靜藥、中藥等。

(5)外科手術(矯正攣縮畸形等)**後及時配合**訓練。

(6)矯形器的使用。目的為增強肌肉的控制能力及預防畸形的發生。

(7)遵循**的整體性,在醫療**的同時要進行教育、心理,及社會諸方面的全面**,達到患兒的身心健康。

(8)寓**於遊戲中。用遊戲的方式引導患兒達到要其做的動作,如抬頭、翻身、爬等等。

(9)要同時培訓父母,使之參與患兒的**,並且經常地、適當地給患兒鼓勵。

(10)持之以恆。發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腦癱的**一方面可改善功能、提高能力、防止併發症;一方面可促進患兒的正常發育。

腦癱兒童的**效果

腦癱患兒受損的腦組織不會變得更糟,但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大,腦癱對兒童生活的影響會變得更明顯,並可發生肌肉攣縮,關節變形或畸形。

○腦癱對每個兒童的影響是不同的。較輕的患兒可以學會步行,只是稍顯不穩。有的孩子可能手的運動有困難,嚴重的可能需要幫助才能學會坐,日常生活難以自理。

○所有腦癱兒童可以從早期教育和訓練中得到幫助,有利於他們的發育。儘管不予**,但只要我們像撫育正常孩子那樣,抑制其異常動作姿勢,促進其正常運動發育,努力防止攣縮和關節變形,會對孩子產生良好的作用。

○兒童腦癱的預後,關鍵在於為患兒進行****的早晚,腦損害的程度,以及是否有併發症。越早進行幫助,改善會越大。因小嬰兒腦還沒有成熟,容易控制、塑造,促使殘存組織發揮代償作用,爭取運動功能正常化,達到生活學習自理。

我們不是已經看到不少腦癱病人用腳畫畫、寫**、成為奧運會運動員、社會活動家嗎?

○早期**訓練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攣縮和關節強直與骨骼畸形。手術矯形後也必須配合功能訓練,作業**才能鞏固效果。對合併損害也不能忽視,給予多方面刺激(包括聲音、語言、遊戲等),對智力也有相應的提高。

(1)對於腦癱兒不僅要考慮其存在的障礙,而且還要考慮與其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發育遲緩和異常。

(2)由於患兒年齡的不同,所以應按照各個發育階段,制定相應的**目標。

(3)在發育過程中的小兒,腦部受到損傷比**恢復得好,也容易取得訓練的效果。

(4)由於小兒不能很好地敘述自己的症狀,除對患兒的一般觀察外,還應對有感覺障礙的患兒認真檢查壓瘡和關節攣縮等併發症。

(5)家長參與****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母親。因此患兒家屬應掌握**訓練及護理的方法,消除不安情緒。

(6)經過必要的醫療**訓練後,應盡量創造條件,使腦癱兒能參與健全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娛樂等活動。

1. 嬰兒初期的訓練:也稱超早期訓練。出生後6個月以前,腦癱的症狀還未完全出現階段的訓練。可期待完全恢復正常。

2. 嬰兒後期至幼兒期的訓練:也稱早期訓練。 6個月至3歲患兒,腦癱的症狀已有表現,但是攣縮畸形等尚未產生階段的訓練此期運動功能可有大幅度的改善。

3. 學齡前期的訓練:也稱功能訓練期。腦癱的症狀已固定、攣縮畸形已經產生、功能障礙已確定。此期間應一面繼續運動訓練,一面需借助拐杖、支具、輪椅、生活自助具等訓練。

4. 年長兒的訓練:社會適應性訓練。主要是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接受教育、職業訓練等。

目的:改善殘存的運動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勢反射,誘導正常的運動發育以及提高小兒日常生活能力。

內容:有姿勢矯正訓練;肢體和軀幹促通訓練;基本移動動作訓練;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階梯和過障礙訓練;跑步訓練。廣範圍來說也可以包括作業**和日常生活動作的學習和訓練。

1. 訓練頭部控制的方法

(1)痙攣型此型患兒經常是後仰的,所以,訓練者將兩手放在患兒頭部的兩側,把頸部向上拉長,並用前臂將患兒的肩膀往下壓。用手抓住患兒的前臂,將他的手抬高且往外轉,拉坐起來,即可使患兒的頭抬高而保持正位。

(2)徐動型此型患兒的肩關節往往外轉,雙手或一手扭曲。訓練者應將患兒的手臂拉直往內轉而稍往下壓,慢慢將患兒拉坐起來,可促進患兒的頭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3)肌張力低下型由於肌張力太低,患兒的頭無法控制在正中位置。訓練者應用手抓住患兒肩膀,用大拇指頂在胸前,將肩膀往前以給患兒較大的穩定性,協助將頭抬起。

其它刺激患兒頭部抬起的方法:

(1)將患兒放為俯臥位,兩臂伸直往前,輕抓患兒兩肩中點或兩肩胛**處。

(2)在患兒的尾椎部位加壓或刺激,其頭部和脊椎就會抬起。

(3)把患兒放於俯臥位,將手往外拉。

(4)將患兒放在坐姿,手往外拉,也可促進頭部的抬高。

(5)在其胸下置放小枕頭,或毛巾卷令其仰臥上,用聲音逗他,使他一點點抬頭,逐漸增加其保持時間。

2. 四肢訓練方法

(1)上肢常見的痙攣型小兒,頭歪向一側,肩關節內轉下壓、手肘彎曲前臂內轉而手心朝下,腕關節屈曲,大拇指握於手心。可將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轉,並將拳頭張開。若肘部彎曲很厲害,可以將它向內或向外轉,同時即可及手臂伸直。

若患兒的拳頭緊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轉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用手將患兒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動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控制徐動型腦癱手臂。典型的伸直模式,常見於徐動型患兒,肩關節外轉,雙手或一手攣曲,而常見髖關節過分攣曲現象。方法為將小孩的手向內轉而稍微往下拉,當小孩向前拉時,再慢慢將其手向上抬,如此可促進小孩頭向前彎,拱背,並改善髖關節過分彎曲現象。

腦癱兒童康復訓練檔案 腦癱兒童

腦癱兒童 訓練檔案 姓名省市縣 市 區街道 鄉鎮 訓練登記 注 1 此表由 員在相應的欄目填寫文字或在 中打 2 需要說明的情況 欄,填寫表中需進一步詳細說明或未涉及到的與 訓練服務相關的內容。訓練評估 訓練評估 注 1 此表由 指導員填寫。2 訓練物件的初次 中期 末期三次評估,均需對13個訓練專...

兒童腦癱怎麼做家庭康復訓練

兒童腦癱是比較常見的疾病,對於孩子的危害非常大,出現腦癱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陪孩子進行家庭 訓練,因為孩子年齡小,可塑性比較強,這時候進行 訓練,取得的效果會比較好,這樣也有助於孩子逐漸的 避免對未來生活造成更大的影響。1 家裡應該是乾靜 整潔 安全的。2 家庭應有乙個適合智殘兒童 訓練的身心環境...

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

作者 毛曉彤 今日健康 2015年第01期 摘要 從一般護理 飲食及其體位 抱患兒的姿勢 血管的選擇與保護 訓練指導等方面總結了小兒腦癱的護理體會。關鍵詞 小兒腦癱護理 訓練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 5160 2015 01 0218 01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