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講演稿

2021-07-16 17:20:59 字數 3283 閱讀 7792

課題報告

課程名稱: 城市規劃原理

院 (系): 土木工程學院

專業班級: 交通工程0902班

組名: 天一 (2班第4組)

組員: 高天賜(組長)符國棟

雷倩靳思陽李冬

邵帥李威費廣海

學號: 0902202 26-34

22023年11月27日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

1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主要可以分成兩個大的方向:以《周禮考工記》為代表的,倫理的、社會學的規劃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後期的風水理論為代表的自然觀的、功能性的規劃理論。這兩部書雖然都出於春秋戰國時期,但卻表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規劃理念。

1.1《考工記》

關於古代城市規劃,《考工記》是我國古代最權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資料比《管子》詳細得多,《考工記》的規劃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其中有關都城的城市規劃方案對後世的影響尤為深遠。然而城市畢竟不是模式化的產物,脫離實際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難以行通的,實際上我國歷代的都城建設都沒有嚴格執行《考工記》的具體規定,完全按照《考工記》方案建設的都城並不存在。雖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們從其規劃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顯看出《考工記》的潛在影響。

《考工記》其規劃內容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方面:

(1)都城的規劃形制為正方形,每側城垣設三門。

(2)以城門為原點,相互連線形成直線形街道布局。其中南北向幹道三條,東西向幹道三條,順城牆還有環城幹道,城外有野塗,以此組成棋盤式交信道路網路。

(3)城內結構,王室居中,左為祖廟,右為社稷壇,外朝在宮城之南,宮城之北為商業區。

(4)宮城實行前朝後寢之制,即宮城的前部為處理朝政之地,後寢位於宮城之北,為嬪妃居住的地方。

1.2 《管子》

《管子》相傳為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所撰,經考實為後人託名而作,約形成於戰國時期。該書內容十分龐雜,城市是其所涉內容之一,對都城的城市規劃,《管子》針對當時的禮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設想:「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在這段論述中《管子》對都城的城市規劃主要提出了兩方面內容:

一是城市的選址條件:「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二是城市規劃的具體原則: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1.3兩者間的聯絡與啟示

《管子》提出的都城規劃模式所強調的是人們的實際需要,著眼點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對特定的模式。《考工記》將城分為三個等級,王城、諸侯城稱「國」,采邑稱「都」,其劃分以禮制等級為準,而《管子》認為城市劃分的依據應是城市的規模與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相比於《周禮考工記》的限制性,顯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發展,主張從實際出發,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而《考工記》所強調的是禮制制度。

然而處在封建社會的古中國,城市規劃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為統治者加強統治服務為中心。《管子》提出的「城大而人民寡者,器民不足以守城」,同樣將士農工商的居住區進行了劃分:凡士者近宮、不士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等。

這些都是為了加強統治者權利的至高無上、以及人們對自己地位的觀念。而《考工記》作為一部官書,其制度更是理所當然的迎合著統治階級的需要。

在這個秩序當中,城市已經不僅僅是乙個供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城市已經成為了一種「工具」,在其中暗含著一種社會關係和秩序。高大巨集偉的府邸和低矮簡陋的普通住宅,時時都提醒著人們統治者的權威;清晰的街坊和寬廣筆直的街道暗示著人們要規規矩矩,不能違背「禮」制;高大厚重的城牆固然有著防禦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內心世界,人們生活其中,日復一日的受到空間秩序的影響,不斷明確自己的社會定位。人們自出生伊始就揹負著名為「心理暗示」的詛咒。

2 中國古代城市特點

2.1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特點

通過對管子、考工記,以及中國古代著名城市的分析,不難發現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以諸多特點:

(1)按照身份劃分居住位置

(2)重視城市的選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網街道系統為主,區劃整齊。

(4)採用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

(5)重視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引水入城,種植花木。

2.2 中國古代城市特點細想

然而,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特點,並不能概括中國古代城市的特點。中國古代的城市是否就是我們現在認識的城市?我們現在所說的城市是帶有西方的概念的。

當我們把古代的「城」說成是「城市」的時候,我們是否已經在對其的認識中缺失了某些東西呢?拋開「城市規劃」學科的束縛,我們能否在古中國的城郭中發現更多東西?

首先,在城牆之內,許多城市都有大量的空地作為農業耕種使用,即使到了近代也仍然如此。

「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

在對城市內部布局的討論中,我們都知道唐朝的裡坊制,並且將里坊制看成是純粹的城內居民的居住區。但是所謂的裡坊,是否就是乙個乙個的村莊,只不過外面加了一道坊牆?由於城市整體性的嚴格規制,城市實際上是空的,在城市的公共空間,如街道上實際上是沒有什麼活動的,市民的所有活動都在坊牆以內,城市空間只是聯絡了各個里坊。

其次,我們津津樂道的《周禮·考工記》並不能完全解釋東漢以前的城市布局,尤其無法解釋現在考古發現的一些秦和漢初時期的城市的城郭關係的。而《考工記》所確定的形制,比如著名的長安城,元大都,這些城市更多的是由非中原民族所創設的,唐朝的李氏家族自稱是胡人的後裔,而元、清代的統治者都來自少數民族。而秦、漢、宋、明時代的都城似乎都沒有嚴格遵循考工記的形制來進行建設。

最後,從歷史演替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每個朝代開始的時候往往都會按照古制並且會嚴格地執行古制,而到了朝代晚期則會有意識地變更古制。在城市建設上也是如此。比如北宋後期由里坊制轉變為街坊制等等,顯然都是與皇朝的控制力的降低有關,而這種降低往往又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發達。

也就是在國力較弱的時候,或者在弱化了政治中心的約束之後,中國古代的城市才更具有活力。這是否表明過於集中的皇權與等級制度限制了社會的發展?

3 結語

時光如梭,現代城市已與古代的城郭有了天壤之別。不但存在的原因不同,其發展方式、發展速度也相差甚遠。現代的城市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同時產生了許多棘手的問題。

滿足市民基本生活、居住需要應該是現代城市的首要職能,然而05年,我國共有183個城市正在規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處在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國,是否失去了方向?建設宜居城市,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面對紛繁複雜的城市病,我們該如何面對?……

繼承著祖先記憶的我們,是否能借鑑先人的智慧型?能否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一言,建設新世紀的「通變城」?

組員分工

主講:高天賜(組長)

課題提綱制定:高天賜靳思陽

蒐集資料:國棟雷倩

資料整理:李冬邵帥

ppt製作:李威費廣海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中國城市建設史作業 班級 城市規劃08 1 學號 20080871 姓名 殷海濤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為統治者加強統治服務為中心。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主要可以分成兩個大的方向 以 周禮考工記 為代表的,倫理的 社會學的規劃思想,以及以 管子 和後期的風水理論為代表的自然觀的 功能性...

中國古代城市的

1.世界早期各地城市的形成和營造,大都依從自然條件的共同法則,沿著河道發展城市以滿足灌溉生活之需,並將重要的公共減租建築在自然高低或人工高台上以抵禦水患。中時期的城市設計主要可分為三種型別,第一種是要塞型,其後發展成為新的社群和適於居住的城鎮。第二種是城堡型。主要從封建主的城堡周圍發展起來嗎,周圍設...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

重組織 儒家的管理思想 先秦諸子管理思想論綱 一 博主按語 在古代中國,早就存在著一門關於管理的學問,它專門研究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問題,自先秦至明清,歷代歷朝的學者 思想家 哲學家,幾乎無不關心和高度重視並悉心 這個問題,雖然這門學問在當時並沒有被冠以 管理學 或 管理學 之名,而是被稱作 內聖外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