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今人學習與借鑑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

2022-09-09 05:15:02 字數 4433 閱讀 1025

作者:陳榮(湖南環境生物學院,湖南衡陽 421005

發布時間: 2008-8-6

【摘要】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主要體現在先秦到漢代的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劃分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辯證法思想的「經權觀」管理思想;經世實用的戰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管理思想;「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它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值得今人認真學習與借鑑。

【關鍵詞】古代;管理思想;學習與借鑑

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論框架基本形成於先秦至漢代這一時期。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先秦到漢代的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許多古代經典著作,如《倫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九章算術》、《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經驗。

《老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權變謀略和在管理過程中的境界、素質及管理原則的思想;《孫子兵法》主要體現了管理者在人事、決策、環境、組織等方面的戰略思想;《韓非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統御謀略思想;《論語》、《孟子》、《荀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謀略思想;《三國演義》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創造性管理思維;《紅樓夢》主要體現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時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術》則是我國古代培訓管理人員及供他們日常應用的手冊,其中三分之二的題目可與財政或工程**職能相對應,堪稱兩千年前世界管理數學之最。

從巨集觀的角度看,我國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治國、治生和治身。治國主要是處理整個社會、國家管理關係的活動,即「治國之道」。

它是治理整個國家、社會的基本思路和指導思想,是對行政、軍事、人事、生產、市場、田製、貨幣、財賦、漕運等方面管理的學問;治生是在生產發展和經濟執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起來的,它包括農副業、手工業、運輸、建築工程、市場經營等方面的管理學問;治身主要是研究謀略、用人、選才、激勵、修身、公關、博弈、獎懲等方面的學問。這三部分管理思想還可大致劃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為本」思想在我國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來的,其本意是只有解決好人的問題,才能達到「本理國固」的目的,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傳承下來的。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人的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關於人的行為規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在管理中,要重視研究人的規律,要根據一定的規律去滿足人的慾望,辦事情才能符合客觀實際。關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荀況提出: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2]的觀點,強調人有掌握天時、使用地利的辦法,如果放棄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賜,那就太糊塗了。關於獎勵和懲罰問題,認為要用賞賜去鼓勵和激發人們不怕犧牲、為國立功的精神和行為,用刑罰使幹壞事的人害怕,並受到約束。關於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的思想,荀子指出:

「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3]。這裡,荀子提倡的就是集體行為,他認為群體性是人類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離開群體。總之,我國古代十分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各種群體關係,包括家庭鄰里、社會、國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導的不是個人主義而是對更大實體的責任。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管理非常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誠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4]意思是端正自己與他人,成就物業為自我。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最佳的管理行為都應是以雙向約束為基本要求的,不僅約束他人行為使之端正,同時也使自己的行為得以規範。

先哲們認為,「正己」為「正人」的前提,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正」,豈能奢言正人。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質是「人為、為人」。個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為修養,「正人必先正己」,然後從「為人」的角度出發,來從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創造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激勵環境,使人們能夠在激發狀態下工作,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人為」與「為人」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對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從「人為」向「為人」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在家庭、行業、國家一切方面的管理之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越是注重自身行為的素質,其「為人」即管理的效果就越好。

我國古代管理非常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以德服人」、「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孟子倡導:「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中國自古就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立世之說,又歷來抱持「士為知己者死」,「一飯一德必償」的重情立身信念。這些傳統的道德觀念已沉澱於每乙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成為他們完美人格的標準。管理是乙個「修己安人」的過程,一切管理都應以「修己」作為起點,最終達到「安人」的目標。

其實,「安人」的終極目標還是實現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三、富有辯證法思想的「經權觀」管理思想

我國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貫穿著經權觀,「經」指「變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穩定的原則,「權」指「應變的權宜」,即根據時空和勢態變化而不斷改變著的方法和策略。這種經權觀要求「執經達權」,即根據普遍的管理原則和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來選擇和確定合適的管理策略與方法,最後達到管理目標;同時要求「通權達變」,即根據不斷變化的情勢而隨時調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德治禮治的恆久之道正是由於不斷的變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實現的。

四、經世實用的戰略管理思想

我國古代的軍事典籍中蘊藏著大量的戰略管理思想,這已成為今天軍事乃至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寶藏。在《孫子兵法》中,孫子著重指出了戰略謀劃的重要性。也強調事前必須周密分析條件,充分考慮「道」、「天」、「地」、「將」、「法」這「五事」,做到「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5]。

在「五事」的基礎上,還要探求和對比敵我雙方的強弱優劣,稱為「七計」。這裡所說的「道」,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管理目標,「天」和「地」相當於時機和環境,「將」指有能力的管理者,「法」則相當於制度、紀律、組織。「法」即是經營學中的經營管理能力。

五、「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觀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體和諧觀為基礎的。也就是說把管理作為乙個統一的整體,促使社會與自然、管理系統與外部環境以及管理組織內各種組成之間達到最佳和諧,把管理的各個要素和功能組成乙個統一的有序結構。我國古代管理思想和靈魂是和諧觀。

它以追求管理系統協調、和諧、穩定為目標,在生產管理上實現「天人合一」;在社會管理上實現「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實現「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和諧觀使管理不僅表現為一種科學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種人們所創造的思想境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乙個組織中的成員能自發地按照規範和要求辦事,自覺地發揮自己的力量,維護組織的宗旨和榮譽,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孟子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

六、「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中追求「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老子提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說:最好的領導者,部屬與他無私交,人們僅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部屬親近他,而且讚美他;再次一等的,則是讓部屬畏懼害怕;而最差勁的領導者,則是處處被部屬看不起,遭人蔑視。

而且,領導者最重誠信,沒有誠信則得不到部屬的信任與效忠。最好的領導者的態度是悠閒自然的,他不輕易發號施令,對部屬多鼓勵、少責難,如此而為,則事事順遂,功成業就,大家就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老子還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法」是取法、遵循的意思。不僅「道」要以自然為法則,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

老子所說的「自然」,並非客觀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體存在的東西,而引申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所謂「道法自然」,是說「道」就是其本來的樣子,「道」以它自己的狀態為依據,以它內在的原因決定其本身的存在和運動,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要順應它自身的情況去發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規律,就是法則。

簡而言之,就是倡導一種「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就是告誡人們:管理者不要置身於瑣事,不要費力於枝節。

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層不出窮,競爭日趨激烈。即使再精明能幹,智慧型不凡的管理者也無法面面俱到,事必躬親,樣樣「有為」。所以,在現代管理中,管理者在決策上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就要求管理者能辨別輕重,分清主次,在有關全域性和長遠利益的「大事」上有所為,面對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則有所不為。管理者必須講求管理策略。要善於「抓大事」而「舍小事」,切勿眉毛鬍子一把抓。

老子「無為而治,道德自然」的思想提倡的是「順其自然」之為,講求按照事物本來執行規律辦事。這裡所說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為」,並不是要人什麼事都不做,毫無作為,所憑命運的擺布,而是要求人們積極遵道以行,率事以動,因勢利導,書隨自然,強調人不妄為、不亂為,要充分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然後根據自然規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強去幹那些有悖於自然,違背於規律的事。

要以忘我淡泊,寧靜的心態去處理事物,並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這樣就會「功成事遂」,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包含著精妙的管理智慧型,即使經過兩千多年歲月的洗禮,仍然光彩熠熠,仍有著非同一般的深遠影響和啟迪,確實值得今人很好學習和借鑑。

【參考文獻】

[1][5]李世俊.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m].南寧: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2][3]張覺.荀子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楊天宇.禮記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金良年.孟子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特點

無為而治論 從整體內容來看,道家學說以道為中心和綱領,從道出發,然後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因時 因地 因人 因勢 因需要,向四面八方擴充套件開來。這樣就可以把中國古代另外的8個學派通過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融合起來,合而為一。在道家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二個方面所組成,即凡是正面的 表現積極性的事物...

中國古代朝代名與省名的來歷

史記 五帝本紀 曰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說大致有五個來由 由部族 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建立者原有卦號 爵位 源於建立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 源於宗族關係 寓意吉祥。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 夏 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設立與演變

在進入調整期後,宰相制屢有變化,最重要的是多相並存 三省出現。曹魏時,凡任錄尚書事 尚書令及尚書僕射者,便成為宰相,執掌政柄,這時的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僅為名義上的宰相。至兩晉時期,中書監 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職位,宋齊梁陳並相沿襲。北魏 北齊時,因魏晉以來的門下省逐漸發展起來,侍中權柄尤重。後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