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學習中的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

2021-03-04 02:55:43 字數 4563 閱讀 4519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3年版)》在「評價建議」指出:「根據評價功能的不同,評價任務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三種型別。這節課我們主要結合案例談一談中國古代史學習中的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一、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之前對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狀況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以及對學習內容的感受與體驗,診斷性評價的結果,實際上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可為教學的有效展開提供重要參照。

診斷性評價稱的方法是在新的教學活動開始前,採用問卷調查、測試、學生訪談等,對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鑑定。有些有經驗的老師有時根據對學生的熟悉程度也進行經驗判斷。

下面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如何在中國古代史學習中實施診斷性評價。

1.依據課標要求的全面診斷

在2011版「課標」的「評價建議」指出: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評價,須以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是乙個密切聯絡、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怎樣做才能體現上述要求呢?

下面,我們用乙個案例說明。

「課標」(2011版)要求:在中國古代史「課程內容」中如下表述:

「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繪製鄭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線簡圖,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關於鄭和下西洋,學生究竟知道多少?他們還想知道什麼?北京市東城區125中李毓老師設計如下問卷,了解學生的對這一問題的認知狀況。

學情調查問卷

1.你知道鄭和這個人嗎?請簡要說一下你的了解情況。

2.你知道「西洋」指的是哪片海域嗎?

3.下列四個問題哪乙個你最感興趣?請選擇()

a.鄭和船隊是怎樣克服遠洋航行遇到的困難的?

b.鄭和船隊的和平之旅體現在哪兒?

c.鄭和船隊到底去過在非洲嗎?

d.如何評價鄭和遠洋航行?

4.你為什麼選擇這個問題?簡要說明一下理由。

(該案例選自《歷史學科主題教學案例研究》)

問卷做到了依據「課標」要求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了全面診斷。問題1、2主要了解學生對鄭和其人、其事知道些什麼?反映了「課標」知識要求,問題3、4意在摸清學生對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的關注點在哪兒?

為什麼?據此,教師可看出學生對該問題認識和理解的水平等,屬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範疇。學生的文字表述,可以反映其思維的過程,教師可以據此對其能力與方法的水平做初步的判斷。

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學生對於鄭和下西洋有一定的了解。這與教師了解到的北京版小學的語文和社會課上都有鄭和下西洋的內容,是吻合的。

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遠洋航行遇到的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全班35個同學有20人選擇了a。這項調查結果反映出,初一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最關注的是具體的過程,而對於「意義」、「評價」這類抽象的概念關注甚少。

針對上述情況***從學生興趣出發,提出「鄭和船隊進行如此遠距離的航行都需要解決哪些問題?」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然後組織材料,引導學生從「確定方位」「抗擊風浪」「航行動力」「指揮排程」「生活補給」等方面進行**,在解決了「鄭和船隊在遠洋航行中是如何克服困難?」過程中,使學生真正理解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壯舉」,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型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從而由衷地產生民族自豪感。

接著,教師運用**材料**,從「進行友好交往」「實行平等**」「促進文化交流」「保障商路安全」四個方面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這次航程。

縱觀這一學習過程,我們不難看出,老師的教學設計是從興趣出發,調動學生知識儲備,立足於問題的**。通過學習,學生豐富了知識、學習了**的方法,也實現了認識的提公升。由此我們說,圍繞課標要求,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全面診斷是有效實施教學的前提。

2.為達成歷史認識的重點診斷

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一些問題形成整體性認識,如: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問題、經濟重心南移問題、如何看待重要人物的歷史貢獻等問題。對這些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往往不是一節課能夠完成的,需要乙個過程。

選擇關鍵點,通過問卷,對學生在某一問題的認識形成的過程和水平做出判斷,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確保目標的達成。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附中朱培老師在「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的歷史教學中做了很好的嘗試。

「課標」在課程目標中要求學生「……從歷史發展的程序中認識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古代史的內容中,而皇帝無疑是重要的「歷史人物」。在「課程內容」要求中就有: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等。通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學生究竟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什麼水平?朱培老師決定在學過唐朝歷史之後,對這一問題做專題式的診斷,並準備引導學生對唐太宗這一歷史人物的活動做進一步**,幫助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程序中認識歷史人物。

為此,她老師設計了學情調查問卷

課前學情調查問卷

一、你認為傑出君主的標準是什麼?以下是一組判斷題,請你認真思考,根據已有知識做出判斷。在你認為正確的表述後邊的括號裡畫√,不正確畫×。

1.君主應當奮發有為,為了實現自己的設想,可以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

2.君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全國的事情無論大小,都由君主的做出決策。

……二、請把你認為傑出君主最重要的三條列出,按照它們重要性排序:

三、我們剛剛學習過有關唐太宗的許多事情,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君主,關於這位君主,你有什麼問題想要問嗎?

通過調查,朱老師了解學生對於傑出君主的認識,並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做了梳理,找出提問最集中的問題,在課堂上共同**。

通過分析唐太宗的治國思想、治國措施對國家、社會的影響,使學生明了為什麼將其稱為傑出的君主,從而學會歷史地、全面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扭轉學生認識偏差的針對性診斷

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有乙個繞不開的問題,就是學生從影視、文藝作品中得到的一些認識,成為他們正確理解歷史問題的障礙。怎麼看古代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彙文中學丁丁老師在與初一年級學生的接觸中發現,學生對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問題興趣非常濃厚,但他們往往從主觀情緒出發,只看到宋與少數族政權簽訂的條約的不平等,而不能看到條約給宋與遼、西夏帶來的和平局面對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在進一步的談話中,丁丁老師發現之所以難以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因為學生日常很難接觸到這方面的材料,即使他們手中的教材,這方面的材料也十分有限。

針對這一點,丁丁老師補充呈現反映遼代中期以後生產發展的相關**,讓學生感受澶淵之盟簽訂後遼社會的發展;呈現澶淵之盟簽訂之初和之後若干年宋人對該事件態度的變化的材料,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會發生如此變化?變化說明了什麼?

通過訪談,了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找出偏差出現的原因,有的放矢的解決問題,成為老師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

4.符合實際的可行性診斷

任何的診斷性評價均依賴於學生的密切配合,因此無論是問卷、測試還是訪談,在形式上都要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特點,符合初一學生心理水平和認知特點。都應該是可行的。具體講應包括,問卷或測試卷的長度要適當,要求學生書寫的量不能過多;問卷或訪談的語言平易、親和,使學生很願意回答;避免提高度概括的、超越學生能力的問題。

以前面說過的例子為例,老師將「你認為傑出君主的標準是什麼?」這一需要概括的問題,簡化為一組判斷題,請學生認真思考,根據已有知識做出判斷。減少了書寫的數量、降低了思維的水平,就比較符合學生實際,同時也便於統計,是一種十分智慧型的做法。

二、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結果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情感、態度等因素進行全面評價,採取目標與過程並重、學習過程與評價過程交融的價值取向。其方法多樣,學習過程的評價一般結合不同的學習任務進行,如:在歷史習作、歷史調查、歷史製作過程中進行。

在過程性評價中強調針對學習活動與任務適宜、公正地展開,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評價工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下面,結合具體案例,說明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應如何進行形成性評價。

前面,我們介紹了海淀區清華附中朱培老師在「唐太宗和貞觀之治」中的診斷性評價,下面我們看一看,在這節課朱老師是通過布置歷史習作這一學習任務,進行形成性評價的。

課後拓展學習設計: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唐太宗不過是個中才,唐初之盛,「皆時會為之,非盡由人力也」。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寫一篇歷史小**:《我看唐太宗》要求:論點鮮明,論從史出,論證清楚。

學生作品評價量規

對這一評價設計的分析:

1 .評價的設計體現課標的知識與能力要求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史上傑出君主的代表,他統治時期形成了「貞觀之治」局面。「課標」明確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教師的評價設計,力求引導學生從唐太宗的活動,認識唐朝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特別是題幹中「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唐太宗不過是個中才,唐初之盛,『皆時會為之,非盡由人力也』」這句導語,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看問題的角度(為學生思考搭建了乙個梯子),另外一方面,將唐太宗這一歷史人物,放在了從初唐到盛唐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符合「課標」所要求的「……從歷史發展的程序中認識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基本能力要求。

從評價標準制定的角度做進一步闡述:新歷史課程標準對評價標準的制定做了明確的要求:「評價標準制定的程式包括:

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水平確定評價目標和內容;選擇重要的內容作為評價的維度;為每乙個維度劃分水平;確定每個評價維度各水平的評價標準,並用清晰、簡要的語言進行描述。」我們據此看一看朱老師的評價設計是否符合這一要求。

「評價量規」中包括「評價維度」(專案)的選擇、「評價水平」的劃分、對不同水平的「評價標準的描述」、「評價方式」等方面內容。該量規基本符合「課標」關於「評價標準制定」的要求。

中國古代史 學生版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課時 1課時主備人 張西嶺審核人 梁燕總第 1 課時 學習目標 1 以元謀人 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2 簡述河姆渡遺址 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3 知道炎帝 黃帝和堯 舜 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考向指南 聯絡海峽 等時政熱點,炎...

中國古代史學習中的紙筆測驗相關概念和題型簡介

一 紙筆測驗的相關理論及概念 1.紙筆測驗的功能 驗證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通過紙筆測試,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做出判斷,是衡量歷史課程與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手段。為歷史教學提供反饋資訊,改進歷史教學 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對教師來說,通過紙筆測驗,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可以知道學生學習歷史的情況,把...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草」意象探析

作者 李俊霞 語文週報 高中教研版 2013年第07期草是中國古代詩歌 現頻率較多的乙個意象,為很多文人所喜愛,這一典型意象,有助於更好地分析該意象的文化思想內蘊和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能夠很好地走進文人的創作世界,了解詩人的心理,進而更好地感知我國古典詩歌的感髮形式,很有意義。一一種典型意象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