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貨幣制度和貨幣形態的演變

2021-06-15 03:00:40 字數 5172 閱讀 1590

1-7 中國古代貨幣制度和貨幣形態的演變

貨幣,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商品生產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貨幣,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貨幣之一。它源遠流長,三四千年的發展過程連綿不斷,形成了具有東方色彩的中國貨幣體系,在世界古代貨幣史上獨樹一幟。

中國早**幣形式的演變、貨幣理論的研究、貨幣制度的發展以及貨幣製造技術工藝的進步,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古代世界上國際經濟交往,特別是亞洲各國貨幣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叢艷麗之花。

中國的古代貨幣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不存在什麼本位制度,也沒有主幣輔幣之分,往往金、銀、銅、谷、帛以及後來的紙幣都同時不同程度地行使貨幣的職能,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所側重而已。各個朝代的貨幣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乙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區別,敘述起來不勝繁舉。現僅按貨幣的不同形式種類,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換和貨幣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會,人們過著群居簡陋的生活。那時生產力還很低下,人們成年累月地辛勤勞動,所獲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強維持生命,所以當時沒有商品交換,也不存在貨幣。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維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餘產品,於是產生了交換的需要。開始時,氏族與氏族之間進行剩餘產品的交換,後來擴大到部落之間互通有無,交換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財物。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個人之間的交換也愈來愈多了,而且逐漸占居了優勢。

古書曾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2)據說這是

四、五千年以前神農、唐堯時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換。

生產日益發展,物品愈來愈豐富,交換也就愈頻繁。人們為了交換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換來一般易於為別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後再用這種商品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樣,在眾多的商品中就逐漸分離出一種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換的商品。

這種商品在政治經濟學上叫做「一般等價物」,由於它的媒介作用,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成為最早的貨幣雛形。在我國古代,曾經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有多種多樣,如牛、馬、刀、箭、皮、帛、貝、玉等等。經過長時期的演變,為了交換的便利,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種類不斷減少,逐漸集中並固定在少數的經常為大家所公認的幾種商品上,這些商品即成為古代的原始貨幣。

司馬遷寫道:「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從來久遠,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云。

……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3)其它古籍也有記載,如:《管子》:

「先王……以珠玉為上幣,以**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4)「湯以莊山之金鑄幣」,「禹以歷山之金鑄幣」;(5)《鹽鐵論》:「弊(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6)等等。從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我國最早的原始貨幣主要是上述一些物品,其中有金、銀、銅、貝、玉、珠、龜甲等物;也有人們的日常用品,如農具錢、布(鎛)和漁獵工具刀。

原始貨幣產生的年代,據說是「虞夏」或「夏後」時代,也有說是神農、黃帝時代的。如以夏代(前2100—2023年)計算,至少也有四千餘年了。

但是,這些古籍的記述過於簡略,而且都是後人追述的,帶有很大的傳說性質,還需結合考古發掘的出土實物,加以研究核實。

二、貝幣

貝殼在中國古代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裝飾品,是大家都想獲得的價值極高的東西,因此人們往往把最美好的東西稱做寶貝。從古代文字結構看,凡是同貨幣、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如賞賜、寶貨、貧賤等等。可見,中國文字形成的時候,貝就已經是起貨幣作用的價值尺度了。

據考證,貝在夏代就已成為原始形態的貨幣了。在河南偃師夏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中,除發現了人們作為貨幣使用的天然貝外,還有經過加工製作的骨貝和石貝。(7)二里頭型別文化的斷代,介於龍山文化(8)和鄭州二里岡商代前期文化之間,應該是夏代晚期的遺址,因此這一發現可以說明夏末商初時期貝幣的使用已相當廣泛了。

骨貝、石貝等人工製造的仿製貝的出現,表明當時貝幣的需求量很大,真貝的數量已不敷應用,才以仿製貝來代替真貝。可以認為,這一時期貝的功能,應為兼有裝飾品和貨幣的兩種作用。

進入商代,從出土文物和古籍記載看,貝幣的使用已很普遍了。記載中用貝的數量也愈來愈大,從「二貝」、「五貝」發展到幾朋、幾十朋。如殷墟甲骨卜辭:

「取貝」;(9)「其用舊貝一貝十朋」。(10)傳世的殷彝銘文,也不乏關於貝幣的記載,如:「王商(賞)戍嗣子貝廿朋」。

(11)在已知的這些記載中,把貝用來作為賞賜品的情況比其他任何物品都多。貨幣職能已逐漸成為貝的主要作用。古籍《尚書·盤庚篇》記述了盤庚斥責他的臣僚們貪求貝玉的行為,告誡他們要「無總於貨寶」。

可見早在西元前一千三百餘年時,貝就成為人們經常貪求的財寶了。貝所以能具有這樣的品格,根本原因是它已成為社會公認的、代表一定價值並能換來多種物品的貨幣了,而不單純是裝飾品。河南安陽殷墟武丁配偶「婦好」墓,出土海貝有七千枚之多,(12)山東益都蘇埠屯一號大墓出土貝三千七百九十枚,(13)其他商代中晚期墓葬中也多有出土數百枚貝的現象,這些表明貝的數量顯示了貨幣財富的多少,貝是當時通行的主要貨幣。

貝所以能夠成為古代最早的貨幣,一是由於它具有天然美麗的形態和色彩斑斕的花紋、光澤,同時又被古代先民看作是象徵美好和吉利的護符,所以人們都樂於互相贈予或珍藏。二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它具有很多作為媒介物的優點,比如它能以枚為單位,便於計數;堅固耐磨,輕巧靈便,便於攜帶和授受;它的產量不多,得來不易,不致流通過濫。海貝有一百多個品種,被用作貨幣最普遍的是齒貝,它的長短大小在一寸左右。

此外還有紫貝、玄貝、大貝等。大貝作為貨幣在商代已有記載,殷《戊辰彝銘》:「戊辰師錫鬯廿卣、貝」;《庚午父乙鼎銘》:

「作冊友史錫貝」,(14)據郭沫若考證,「貝」就是大貝。《尚書·大傳》中也有「大貝百朋」的話。殷墟婦好墓出土實物中的一種大貝,比一般的海貝體積大得多,可能就是這種貝,它的價值應比一般的海貝要高。

從甲骨文和金文中有的貝字寫成、看,被當作貨幣的貝,可能還有類似河蚌的雙殼貝。貝幣發展到鼎盛時期,真貝的數量不足,仿製貝日漸增多。現在已知的仿製貝種類有:

珧貝、(15)石貝、骨貝、角貝、陶貝以及各種金屬貝,如銅貝、金貝、包金貝等。

貝幣在流通中,最初以枚或個為單位。商末周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貨幣的作用和流通範圍擴大了,貝幣的計算單位就逐漸改為「朋」。朋是用繩穿起來的貝幣。

根據朋字的寫法,以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一朋的數量大約是十個或二十個貝幣。現在出土的貝幣,有不少是有穿孔的,一孔的、二孔的、三孔的都有,這是繩穿的遺跡。在商代以朋計數的尚少,進入西周後,各種文字中記載貝幣數量時,以朋為單位就多起來了。

如《詩經》:「既見君子,錫我百朋」。(16)西周青銅器也有「易貝十朋」、「易貝五十朋」等銘文,所記數額都在十朋以上。

以朋計數的貝幣的購買力有多大,現在已知的材料很少。西周初期的《遽伯睘彝銘》,記述鑄造本器的費用為:「用貝十朋又■朋」,意即鑄造它花費了十四朋貝幣。

周恭王三年的《衛盉銘》記載:「堇(瑾)章(璋)才八十朋,氒(厥)■」;「赤虎(琥)兩、麂■(韍)兩、■■一,才廿朋」,(17)說明瑾璋(美玉制的禮器)值貝幣八十朋,兩件赤琥、兩件麂韍(麂皮制的祭服蔽膝)、一件■■(畫有花紋的蔽膝),共值貝幣十朋。可以認為,這就是當時的物價了。

西周中期,由於貨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貝幣逐漸流行。從發掘的文物看,銅鑄貝幣早在殷商時代就已出現。河南、山西都曾出土過這種銅貝幣(18),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比西方最早的小亞細亞的裡底亞(lydia)鑄幣,要早

四、五個世紀。大約在周恭王以後,銅貝幣的使用就逐漸增多起來。現在已知的銅貝幣,大體有兩類:

一是形體凸起,齒紋成曲線,比較像真貝;另一類形體扁平,齒紋成直線,使用較方便。銅貝幣廣泛流通使用以後,貝幣的計算單位又改為「寽」。寽(lǜ)是古代金屬重量單位名稱,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銖,即略小於半兩(十二銖)。

周穆王時的《稽卣銘》:「易貝卅肘」;周厲王時的《揚銘》:「取■五寽」;周宣王時的《毛公鼎銘》:

「取■卅寽」,(19)這些都是銅貝流通使用的記載。以寽來計算銅貝,是貨幣制度的乙個重要改革。朋是以串計數的,沒有脫離原始的個數計算的範圍。

寽是以重量來計算貨幣價值的多少,用寽計算銅貨幣的數量,從此開闢了稱量貨幣的新階段。銅貝的購買力情況,在周孝王時的《曶鼎銘》中有這樣的記載:「用■誕買茲五夫用百寽」,(20)說明買五個奴隸的**是一百寽銅貝。

上述貝幣流通的整個時期,能起價值尺度和其他貨幣職能作用的物品還有:金、銀、銅、龜甲、珠玉、布帛等,但這些都不佔主要地位。到西週末春秋初期,銅貝以及金屬銅塊的流通使用已相當廣泛,它的作用和流通範圍都超過了以往的天然貝,從而逐漸取代了天然貝的主要貨幣地位。

春秋以後,金屬貝也逐漸衰落。至秦始皇改革幣制時,明確規定禁止用貝作貨幣,從此貝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貨幣的資格。

三、早期的銅鑄幣

我國古代很早就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金、銀、銅等都曾擔任過一般等價物,起過某種貨幣媒介作用。由於當時金、銀的產量很少,而銅的開採和冶煉相對地比較容易,於是銅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從生產工具、兵器、祭祀的禮器到日常生活器具,都逐漸用銅製造。這時,銅的貨幣媒介作用也隨著它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而逐步擴大。

進入商周時期,青銅製品已達到了相當精美的水平,銅塊、銅餅等銅製的貨幣也隨之出現,並與貝、金、銀、谷、帛等貨幣同時流通。歷史上關於銅製貨幣的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不少了。西周青銅彝器銘文中,有許多關於用銅來賞賜、處罰或繳獲銅貨幣的記述。

如周成王時《禽銘》:「王易(賜)金百寽」,周昭王時的《■伯銘》:「■伯從王伐反荊,寽金」,周穆王時的《臤觶銘》:

「易赤金」,(21)這裡所說的金,顯然都指的是銅而不是**,說明銅在西周時期已發展為一種比較重要的貨幣了。這一時期銅製貨幣的形態,是沒有固定形狀的生銅塊,現在已知的有不規則的塊狀、餅狀、鈑狀。2023年江蘇金壇縣鱉墩西周墓葬曾出土過這種青銅塊。

2023年陝西臨潼縣零口街西周遺址,也曾出土過作為貨幣的銅餅。這種銅餅呈圓形餅狀,直徑約二十厘公尺。從各種資料來看,這種無定形的銅製貨幣,是早期銅鑄幣的初始型別,屬於稱量貨幣,它的計算單位與銅貝一樣是寽。

到春秋時期,牛耕、冶鐵、煮鹽等先進技術相繼出現,農業、手工業的進步促使商品生產迅速發展,商業的規模空前擴大,原來的以貝幣為主的貨幣流通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而逐漸解體,銅貝和無定形銅塊在流通中的作用逐漸縮小,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早期銅鑄幣。這種新型貨幣,經歷了春秋、戰國兩個時期,一直延續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時止,在全國範圍流通至少有

五、六百年。

早期銅鑄幣,在全國範圍內有四個貨幣體系同時並行,即布幣、刀貨、蟻鼻錢、圜錢四大貨幣體系。由於當時周王權衰落,各地諸侯割據爭雄,政治上的**導致經濟上的分割,反映在貨幣上即逐漸形成貨幣形制特點和流通使用區域範圍不同的銅鑄幣。不同體系的銅鑄幣,既互相區別,又互相影響、融合。

四、布幣

布幣是由鏟形農具演變而來的。古代有一種農具叫「鎛」(bó),是用來鋤草的。其形狀類似鏟,上面頭部圓空,可裝木柄;中間厚重,不易折斷;下面足部尖薄,適宜鋤草、掘溝等勞作。

由於鎛與布同音,所以又叫做布。還有一種農具叫「錢」,形狀與鎛類似,但下面足部稍平。這兩種農具,在交換過程中逐漸發展為布幣。

中國的人民幣貨幣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正式宣告成立,並開始發行人民幣,人民幣成為國家的本位貨幣。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和人民幣的發行,標誌著新中國貨幣制度的開端。鑑於當時人民幣票面額過大 大面額的是5萬元券,最小面值是50元券 單位價值太低,於1955年3月1日起發行新的人民幣,按1 1000的比例...

我是如何認識貨幣制度的

我是如何認識貨幣的?人類社會應該建立乙個怎樣的國際貨幣制度?1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貨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 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

中國古代的死刑制度

四.死刑的目的 中國有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文景之治 隋唐盛世 康乾盛世在世界史上是如何的威名赫赫 但是在這些華麗的文明背後卻有著一種與文明相伴相生的容易被人忽視的東西 酷刑。中國酷刑中死刑的名目之繁多,手法之殘忍,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無論死刑還是一般刑罰,都極盡摧殘尊嚴 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