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設立與演變

2021-04-04 07:21:17 字數 1026 閱讀 7148

在進入調整期後,宰相制屢有變化,最重要的是多相並存、三省出現。曹魏時,凡任錄尚書事、尚書令及尚書僕射者,便成為宰相,執掌政柄,這時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僅為名義上的宰相。至兩晉時期,中書監、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職位,宋齊梁陳並相沿襲。

北魏、北齊時,因魏晉以來的門下省逐漸發展起來,侍中權柄尤重。後周改制,以「大塚宰」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隋朝廢三公,三省長官為相,稱為「真宰相」。

唐朝前期確立三省制,中後期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乙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複雜。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

凡朝廷有軍國大事,則中書出令(決策),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受而行之(執行)。又因尚書省下設有六部,故習稱「三省六部制」。唐初右僕射加「知政事」身份,參加政事堂會議,也是宰相。

中書令遷右僕射,不加「知政事」亦為宰相。李世民繼位後,尚書省的左、右僕射與侍中、中書令均成為宰相。宋朝正副宰相同設,多相並行,編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權。

北宋沿襲唐代後期制度,設定中書門下省。在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

宋太宗後,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

五、衰落期:元至清末

因為宰相制度無論怎樣調整,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得到徹底解決,所以從元朝開始,宰相制度便進入衰亡期。金朝罷中書、門下兩省,實行一省制,以尚書省總攬政務。元朝開始是一省多相制,後改為兩省多相制,又以中書省取代尚書省。

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社會的**官制發生了最重要的變革。明洪武元年設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職,為其屬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丞相,使六部直隸於皇帝。

廢除宰相制後,相權被分於六部,國柄則集於皇帝一身。明成祖時,正式設立內閣。閣臣權力雖比宰相權力小得多,但人們還是習慣把閣臣看成宰相。

清朝從三院長官到內閣大學士,再到軍機大臣、總理大臣、內閣政務大臣,宰相權力日趨淡化,皇帝集權則達到極點。而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中國古代的宰相制也終於走到它的歷史盡頭。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政的最高長官,通稱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輔佐之意。歷史上各個朝代對宰相的稱呼是各種各樣,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幾乎貫穿於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鏈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一 古代...

中國古代人才考核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選士 養士制,歷經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定型為隋唐及後期的科舉制。它直接影響了當時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及考試方法。選舉意義重大 選官用人是國之大事,為了保證人才選拔,國家一方面大力發展教育 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和完善選官制度。中興以人才為本 自...

中國古代的死刑制度

四.死刑的目的 中國有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文景之治 隋唐盛世 康乾盛世在世界史上是如何的威名赫赫 但是在這些華麗的文明背後卻有著一種與文明相伴相生的容易被人忽視的東西 酷刑。中國酷刑中死刑的名目之繁多,手法之殘忍,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無論死刑還是一般刑罰,都極盡摧殘尊嚴 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