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古代調解制度

2021-06-16 20:54:13 字數 998 閱讀 5218

作者:新沂市人民法院:胡長庚發布時間:2009-03-05 11:56:31

調解作為一種解決糾紛的方式,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對我國古代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由於調解不需要昂貴的訴訟費用,加上方法靈活,程式簡便,因而深受民間歡迎,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方式。

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調解最早可追溯到奴隸制社會的周代。《周禮.地官》記載的官名中就有「調人」,是專門負責調解事務的**,他的作用是「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秦漢時,縣以下設鄉,鄉設有秩、嗇夫和三老,掌管道德教化和調解事務,調解不成再到縣衙起訴。

漢代司法調解程式比較複雜,先由受理訴訟的司法機關依據原告訴狀寫成爰書,將爰書發往被告所在地的縣廷或者戍所候官,再由縣廷或者戍所候官將爰書交由鄉嗇夫或者期限層候長負責驗問,調解以息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官府大多根據「禮」的內容,調解民事糾紛。

在唐代,基層分設鄉正、裡正和村正,有權處理地方上的輕微刑事案件,並對民事糾紛進行調解仲裁,不能取決方交府縣處理。

元代時調解制度有了進一步發展,廣泛運用調解方式解決民事糾紛成為元代訴訟的一大特色。調解的方式有民間調解和司法機關調解,民間調解由基層社長負責對鄰里間民事糾紛「以理喻解」,調解結果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一般不能再依同樣的事實和理由提起訴訟。

明代將儒家「無訟」觀念付諸實踐,即使出現民事糾紛,也盡量以不煩擾官府,由民間自行調處和息訟為上策。明初,各地各鄉設立「申明亭」,由本鄉人推舉公直老人並報官備案,民間糾紛小事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調解。調解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訴。

明中後期,各地推行「鄉約」制度,每里為一約,設「聖諭」、「天地神明紀綱法度」牌位,每半月一次集合本裡人,宣講聖諭,調處半月來的糾紛,約吏記錄,如當事人同意和解,記入「和薄」,不同意者可起訴至官府。

清代民事糾紛的調解分為訴外調解和訴內調解。訴外調解又稱民間調解,主要有宗族調解和鄉鄰調解,族內糾紛一般先由族長或鄉鄰調解,不得輕易告官。關於訴內調解,據清代《順天府檔案》中記載,寶坻縣嘉慶15年至25年中自理的案件244件,其中有90%的案件以調解方式解決。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政的最高長官,通稱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輔佐之意。歷史上各個朝代對宰相的稱呼是各種各樣,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幾乎貫穿於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鏈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一 古代...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

中國墓葬制度歷史悠久,現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就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的行為。一直到今天數萬年的時間裡墓葬制度不斷發展變化,日臻完善,現在在中國的少部分地區這一制度仍有保留。墓葬制度伴隨而產生的大量墓葬品 壁畫等歷史文物更是對那個時期的歷史還原和社會文化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墓葬...

中國古代家具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家具形體變化主要圍繞著低矮家具和高型家具兩大系列。其中,秦漢時期家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家具。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家具一般為低矮型,如席子 漆案 漆几等,隨用隨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到了三國時期,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中原地區出現了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