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與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關係

2022-12-26 13:57:02 字數 3028 閱讀 2894

摘要:中國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獨特載體,其肇端也在華夏先民社會生活歷史的源頭。服飾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它具有的資訊含量和歷史價值是巨大的, 宋的「理性美」 ,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 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

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並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於特定的時代,在紛亂複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審美意識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見其原貌。

關鍵詞:古代服飾傳統文化理學服飾文化

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到服裝的審美思想,宋朝時,宋人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焚金飾,簡紋衣,以取純樸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飾華麗異常,重裝飾。這是因為明朝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封建意識趨於**,趨向於崇尚繁麗華美,趨向於追求****和吉祥祝福。因此,明朝在服裝上盛行繡吉祥圖案。

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發達的手工業和頻繁的對外交流,使其服飾從質料到色彩到圖案追求艷麗,形成了奢華的風氣,到了封建社會末期,西洋文化逐漸東漸,留學生脫長袍馬褂,換西裝革履,也都與當時所處社會的意識形態變化有密切聯絡。

宋代道學(理學)家好以「氣象」來品評藝術風格和境界,「氣象混成」成為藝術境界和審美理想的內涵,即「自然之趣」、「平淡之味」、「含蓄之意」、「拙實之格」、「雄渾之力」、「從容之法」、「通貫之脈」。

在理學的影響下,與漢唐的相對開放、外向和熱烈的文化型別不同,宋代的文化型別是相對封閉、內向和淡雅的。宋人缺少了漢唐那種立馬橫刀、威凌八荒的民族自信,轉而在對人生意義、宇宙社會秩序以及歷史文化的發展上, 追求理性的思考和倫理的自覺。

這種心理轉變在服飾上的反映更為明顯,整個社會**都主張服飾不應過分奢華,而應當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更不應奢華。袁采著《世範》一書,就曾提出女服「惟務潔淨,不可異眾」。皇帝也曾三申五令,多次申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

如紹興五年(公元1135),高宗對輔臣說:「金翠為婦人服飾,不惟靡貨害物,而侈靡之習,實關風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許入宮門。

今無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盡革,宜申嚴禁,乃定銷金及採捕金翠罪賞格。」

宋朝把唐朝富貴繁華的風格銳減為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風格。其主要特徵為 :1.

在服飾的款式上,有襦、襖、衫、褙子、半臂等,其中以褙子最具特色。褙子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前襟不施絆紐,袖有寬窄兩種,長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開長衩,也有不開衩者。

2. 在服裝造型上,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的曲線。3.

在服裝結構上,採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體與衣料之間的空隙較大,顯得寬鬆,具有一種「自然穿著的構成」。這種構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觀效果(如服裝表面的色彩與圖案),重工藝加工技術的精湛技巧,重服飾組合方式的整體效應。4.

在服裝造型形式的法則上,服飾體現和諧、對稱、統一的表現手法,服裝傾向於端莊、平衡,服裝紋飾兩兩相對,由於不用「省道線」而無挺拔的皺褶,只有自然下垂。5. 在服飾色彩上,顏色較為清淡,通常採用間色,例如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色,或素或繡,質樸、清秀,強調本色。

6. 在服飾質地上,一改唐朝袒裸之風,趨於拘謹保守。7.

服裝的穿著方式上,屬於前開式。褙子在兩宋之所以如此普遍地被作為服裝樣式,除了該服裝本身具有「便事」、「利身」之優點外,它不緊也不鬆,不嚴也不露,恰到好處,如深衣般合乎「規知準繩」,也是乙個重要原因。同時,宋代婦女把長髮纏成各種形式,在髮髻上插以各種金、翡翠、玉珠做成的鶯鳳、花枝。

這時期婦女服飾追求整體的和諧感及色彩的典雅。

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袪。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襴的襴衫是男子的常服。

夾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襴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襉裙。

內衣有抹胸和裹肚,褲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單穿褲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種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到明代服裝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鈕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鈕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鈕扣的形式。鈕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代**的袍服為團領衫,系革帶,帶上鑲有玉片,這就是所謂的玉帶。職官的服色和花紋按品級高低而異。前胸和後背各織一塊方形的紋飾,叫做補子。

文官的補子繡飛禽,武官的補子繡走獸,紋樣按品級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皂隸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雖然能穿綾羅綢緞,但是只許用青色或黑色。

萬曆以後禁令鬆弛,豔衣麗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婦的禮服為鳳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為襖衫和裙,很少穿褲。背子穿得更加廣泛,合領大袖的背子可以作為禮服,直領小袖的背子則為便裝。還有一種無領、無袖、長至膝蓋對襟的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婦女喜愛。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可以說這種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後用武力強迫漢人接受了滿族的服飾。男子的服飾有袍、衫、褂、褲。清代的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人開兩衩,一般市民不開衩。

袍的袖口裝有箭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因其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職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縫一塊補子,稱為補服。補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獸,但是花紋與明朝不同,而且由於清朝的補服是對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塊分成兩半。

有一種長不及腰、袖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馬褂。馬褂以黃色為貴,非皇帝特賜不能穿。還有馬甲,北方稱為坎肩或背心,是無袖短衣,男女都能穿。

男子下身穿褲,穿裙的已不多見。

清初改服易冠規定「男從女不從「,所以婦女的服飾有滿漢兩式。漢族婦女的頭飾有簪、釵、冠子、勒子等等,滿族婦女則以高如牌樓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滿族婦女的服裝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馬褂,但一般比較緊窄,不像漢族**那麼寬大。

漢族婦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裝,以裙衫為主。以後滿漢服飾慢慢合流,衣衫漸趨短小,外面罩一件齊膝的背心。**特別講究用花邊來裝飾衣緣,於是花邊越滾越多,形成寬寬的衣緣。

晚清流行穿褲子,穿裙子的漸漸少見了。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目錄一 人的稱謂 5 直稱姓名 5 稱字 5 稱號 5 稱諡號 5 稱齋名 5 稱籍貫 5 稱郡望 5 稱官名 5 稱爵名 6 稱官地 6 兼稱 6 謙稱 6 敬稱 7 賤稱 7 特殊稱謂 7 二 古代職官 8 爵 8 丞相 8 太師 8 太傅 8 少保 8 尚書 8 學士 9 上卿 9 大將軍 9...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

一 科舉教育 1 科舉制度概說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 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 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1300餘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 自由報名,統一考試,...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

10別人賢能的兒子 11別人的學生 賢侄賢弟仁兄等等 2 其他別稱 同窗 同門 同硯 寒窗 門生 東床 東坦 嬌客 外父 外姑 季父 冢子 庶子 良人 良君 細君3 稱謂前加上 家 或者 舍 表示對自己的謙稱1.家父 家嚴 家君 2.加母 家慈 3.寒舍 自己的家 4.家兄 5.舍妹 6.舍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