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代表人物

2021-03-17 22:39:58 字數 5549 閱讀 7409

現代意義上的管理理論溯源於西方,它是伴隨著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誕生而發展起來的。這就給人們一種模糊的認識:似乎西方文明是孕育現代化管理的唯一母體。

其實,作為在人類共同勞動中產生的管理思想是與各個國家、民族的文明史及其文化背景相關聯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積澱了浩如煙海的治國、治生(經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獨特韻味的管理文化。

一、中華古典管理思想的流派

中華古典管理思想是中國兩千多年農業宗法社會國家管理的指標,它的原生形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成形。那時,恰逢諸子競起,百家爭鳴。各學派無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經邦濟世的理論、謀略,形成了強大的文化震撼力。

這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成熟的標誌。其中形成系統的管理理論並對兩千多年中國傳統社會具有廣泛滲透力的卻只有儒、道、法三家。

這三元的互動與嬗變使中華古典管理思想呈現出階段性發展的特徵,並且在這一思想整合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幹的管理理論框架,下面就著重介紹這三大管理思想流派。綿延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管理文化的基幹。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被視為顯學。

它在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實踐中具有其他派別思想無法比擬的影響力。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1反映的就是漢代以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將儒學視為經世致用的必修課。原始儒學是以倫理為中心,政治倫理一體化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維有乙個由自我管理(修身)到家庭管理、再到國家管理的邏輯軌跡,而且還有獨具中國管理特色的終極目標設計——「大同」的社會構想。

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義,主張以同情忠恕來追求至善。體悟天地生萬物的仁心,奮然興起發揮生生不已的創造活力,並不只求個人生命的完成實現,而是連同一切人群,與一切萬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巨集的氣度中完成實現。」2道家是由中國古代哲人建立起來的學派,其管理思想極富於智慧型和藝術。

道家主張無為管理,推崇「無為而無不為」3的管理方式。老子所謂「無為」並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極觀望或無所作為,而是應該效法道在化育萬物中的作為:看似無為,實質上無所不為。

這就說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要以一種無聲無息的自然方式展開,其依據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除此之外,無為管理最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國,若烹小鮮。」5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積極進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二是要求管理者儘量減少管理活動,就像烹飪小魚一樣,翻動多了,小魚就會爛。西漢初年道家思想經過改造應用到社會管理活動中,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道家的無為管理實質上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少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法家是諸子百家中政治色彩最濃重的學派。該學派旗幟鮮明地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專門**統治者的管理技術。「法」、「勢」、「術」是法家管理謀略的三大理論柱石。

「勢」指管理者的地位和力量,它本身可以隨著職位高低而變化。因此,管理上的服從與被服從要依權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定,而不考慮道德品質的因素。「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

」6「術」是統治者駕馭部下、統帥民眾的方法、策略。「法」是統治者手中最銳利的**,是「勝民」的不二法門。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刑去刑。

在法家看來,管理的行為是一種「循利」的行為。人「以腸胃為根本,不食不能活,是不免於欲利之心。」7因此人類普遍的愛是根本不存在的,人與人之間只是一種利害關係。

同時,法家強調君主之利是高於一切的,君主既要統率民眾,又要防禦大臣。那麼,採取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循「利」的原則,君主與臣民之間只不過是一樁以爵祿換取法術和「效死」的交易。

二、中華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論體系

中華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論體系架構有這樣乙個特點:先秦時期複雜多元,各學派旗幟鮮明。西漢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也從此劃一時代,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幹兼納它派的理論體系。下面,筆者以現代管理學為視角,循儒學主幹的框架,對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理論體系作概要性的分析和**。

1.管理目標觀

目標管理是美國企業管理學家德魯克於2023年提出來的,它是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在目標設計上獨具特色。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聖外王」,社會管理的理想狀態是「小國寡民」;墨家的社會管理目標是「三聖」時代;儒家的目標管理最具典型意義和現代價值,概言之,它力圖通過「修己——安人」的過程,達到社會管理的終極目標——「大同」。

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個人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統一的辯證關係。個人管理逐步實現自律到自覺的飛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8這樣,就可以推己及人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第一步「齊家」,對家庭及家庭成員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第二步「治國」,國是家的擴大和延展。

國與家只不過是地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存在著不同,二者的管理原則並不存在實質性差別。第三步「平天下」,在全世界的範圍使大同的社會構想變成現實的社會制度。

其中「安人」是貫穿修齊治平的一條紅線。修齊治平本身就是乙個安定家人、安定他人、安定百姓的管理行為,而且也是管理者孜孜以求達到的目標和理想。那麼,怎麼樣才算達到「修己——安人」的理想狀態呢?

儒家的回答是:大同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9這就是儒家為社會管理所設計的終極目標。它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消滅了私有制,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圖景。

但是,這種理想社會是在感嘆當時禮崩樂壞、大道既沒的社會現實中提出來的,它並不引導人們向前看,而是效法先賢,仍停留在對過去社會的留戀。

應該看到,在階級存在的社會裡,「安人」與「大同」的目標理想是難以真正實現的,只有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消滅了私有制,消除了一切舊的社會關係和重大的社會差別,才能有資格談「安人」與「大同」。將我國這種獨特的目標管理用於企業及社會管理,就會營造出乙個個人目標與企業(團體)目標及社會管理目標協調一致的目標鏈,前乙個目標的完成是後乙個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後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昇華。這樣迴圈往復,形成乙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路。

2.管理的組織觀

組織是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之一,它是指「對人員及事物進行有效的組合工作」。10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組織問題的**,集中在《荀子》一書中。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

那麼,人類如何結成社會群體呢?荀子的回答是:「分」。

在荀子看來,人類結成社會群體,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就會發生爭奪。

首先,「群分」是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必然導致的,也是解決諸類矛盾的最佳方案。因為用來供養乙個人的產品是由各行各業的人所提供的。乙個人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精通所有技藝的,也不可能同時從事所有的職業,所以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

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11其次,「分」為組織手段,是人類社會良性運轉的基礎。荀子指出:

「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妻一妾而亂。」12在荀子看來,聖王所以制禮以分之,是籍此「養人之慾,給人之術,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13把劃分各人的等級地位職分作為人類社會組織的根本原則,沒有名分,是人類的大災難,有了分,人類社會組織就可以良性運轉了。

最後,「分」是社會達到有序化控制的標誌。荀子認為,職務劃定了,民眾就不會謀求其他職位;等級確定後,社會秩序就不致混亂。這樣,從大臣百官到平民百姓無不是終身之後,才求安居;有了真才實學之後,才敢出仕謀官。

民風日漸純樸,人人各得其所。「夫是之謂政教之極。」14

綜上所述,中華古典管理思想已經涉及現代組織理論的結構、形態等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管理迫切需要解決以下組織問題:(1)建立乙個合理而又富於彈性的組織結構,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2)明確企業管理者和每個員工的責、權、利,促進組織目標的達成;(3)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並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乙個溫和的組織環境。

3.管理人性觀

對人性的認識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論依據。西方行為科學和中國傳統人性理論對於人性的**大都是從人的自然屬性展開的。西方行為科學先後提出四種人性假設:

經濟人、社會人、自動人和複雜人。並據此產生三種人性管理理論:x理論、y理論和超y理論。

中國傳統人性理論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說(其中包括荀子性惡論和孟子性善論)、道家的人性自然說、法家的人性好利說等。儒家的開山祖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5.荀子和孟子都承繼了這一「人性可塑」思想,荀子認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他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16這裡的「偽」並不是虛偽的意思,而是指性善是人為的。他又說:「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17若放縱人的本性,依順人的情慾,就一定會出現爭奪。因此,必須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能使人們遵守禮法,從而最終趨於安定太平。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荀況的人性假設與西方管理學的x理論十分相近。與荀子截然相反,孟子則認為:人的性情天生是趨向善的,之所以會不善,不是資質的過錯。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18這與西方行為科學的y理論對人性的認識如出一轍。

y理論認為:人並非天生就對組織的要求採取消極或抵制態度的,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態度,只不過是他在組織內的經歷和遭遇造成的。不僅如此,該理論還認為:

人們也並非是天生厭惡工作的,對人們來說,從事工作如同娛樂和休息一樣是非常自然的。道家崇尚自然,在道家看來,人的形體、衰老、生死等等都是自然的過程。

在這裡,道家將人還給了自然,人性的獲得當然必須到自然中尋找。「同與禽獸遊,族與萬物並。」19人類只有擺脫了一切社會關係的羈絆,自然到與牛馬為伍,同大自然融為一體,才能算得上真正圓滿的人性。

法家的代表人物慎到、商鞅都認為人性是好利的。「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醜也。」20韓非子繼承並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認識,他認為人性好利是出於人的本能,就連父母子女之間也是計算利而行事的。

人性假設是管理者採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乙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

在這一點上,與我國道家、法家的看法是一致的。道家認為人性是原生的;法家認為,人性是不能改造的,也無需改造。但是,儒家都認為人性是可變的。

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他們都強調後天的塑造和引導,這就比一味被動地適應人效能取得更理想的管理效果。無論我國古代先賢還是西方行為學家都沒有認識到:

除了人的自然屬性之外,在階級社會裡,人性首先體現為階級性,它是一定社會關係的產物。

因此,科學地、全面地認識人性對做好人性管理十分必要。筆者認為:要做好人性管理,一方面,尊重人的個性差異,在管理過程中「用其所長,避其所短」,進行人性差別管理;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在集體活動中鍛鍊和塑造人性。

4.管理控制觀控制,是保證各項管理活動達到預期目標的基本手段。法國古典管理學家法約爾在《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中明確地把控制列為管理的五項基本職能之一。

他還指出控制的物件包括人、事、物、行為等等。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側重於對人的控制。在這一點上,儒家強調禮治;道家講「無為」;法家則依靠「法治」。由於道法兩派在具體管理實踐中都走向極端,所以強調以禮為核心,兼用德與刑兩手的儒家則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管理控制的主流。

在儒家那裡,「禮」是用來規範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及人們行為的基本手段,是治國的根本。「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21「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22這些論述集中體現了「禮」在國家社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政令來督導,用刑法來整治,對於治民雖然有效,但並不理想。孔子指出: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這樣看來,以道德教化貫穿管理過程的始終,才能達到控制民眾思想、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

重組織 儒家的管理思想 先秦諸子管理思想論綱 一 博主按語 在古代中國,早就存在著一門關於管理的學問,它專門研究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問題,自先秦至明清,歷代歷朝的學者 思想家 哲學家,幾乎無不關心和高度重視並悉心 這個問題,雖然這門學問在當時並沒有被冠以 管理學 或 管理學 之名,而是被稱作 內聖外王之...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嚴之以法,把賞罰手段細分,多種激勵方法綜合使用,效果顯著。一是賞罰激勵。用懲罰和獎勵的強化方法取得的效果比較明顯。二是榜樣激勵。古代管理者認為,榜樣激勵是用管理者自身的良好行為激勵下屬。在 墨子 七患 篇中講到災荒年為了節約開支,共度難關,管理者自減俸祿,災情越重,俸祿越少。三是...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特點

無為而治論 從整體內容來看,道家學說以道為中心和綱領,從道出發,然後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因時 因地 因人 因勢 因需要,向四面八方擴充套件開來。這樣就可以把中國古代另外的8個學派通過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融合起來,合而為一。在道家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二個方面所組成,即凡是正面的 表現積極性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