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班科學活動《鑽空空》的三次思考和調整

2021-07-14 20:16:29 字數 4984 閱讀 9638

精雕細琢巧打磨

在人的成才道路上,興趣是起點,愛好是行動,產生興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奇心。在幼兒的身上充滿著無窮的好奇心,他們好奇好問,幾乎對所有的現象和事物樂此不疲。作為幼兒園教師,到底如何組織好科學活動,如何讓它發揮最大功效,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一直是我們大家思考、探索的問題。

三次對科學活動《鑽空空》的教學研討,教研組從查資料——改課——找材料——試教——研討調整,經歷了乙個漫長的過程。一次次的試教、研討,讓我對如何組織好大班的科學活動有了乙個重新的認識。

活動教案一: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操作,使幼兒了解如何利用物體間的空隙,擺放更多的物體。

2.培養幼兒善於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激發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帶蓋子的飲料瓶乙個,乙個塑料筐裡放與同伴等量的金柑和黃豆、小公尺半杯,鉛筆一支、記錄表(如圖1)一張;

2.示範用大記錄表一張,與幼兒一樣的操作材料乙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幼兒認識操作材料。

1.介紹金柑和黃豆。(看看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

2.幫助幼兒感知兩種材料的大小不同。(他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嗎?)

二、第一次操作:兩種材料。

1.說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黃豆都裝進塑料瓶裡。

2.介紹記錄紙,引導幼兒想出記錄方法。(這張記錄紙要記錄你先放的是什麼,後放的是什麼,分別畫上黃豆和金柑的標記。結果全都裝進去了,並且可以蓋上蓋子,就在這裡打個「√」,不能裝完,那就在這裡「×」。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使用不同的方法,並提示幼兒觀察放入時黃豆鑽空隙的現象。提醒幼兒一種放完才能放另外一種。

三、對第一次操作的評價。

1. 請個別幼兒介紹先放黃豆,後放金柑的情況,有無把材料都放完;

2. 再請幾個幼兒介紹先放金柑,後放黃豆的情況,有無把材料都放完;

3. 討論:大家都是數量一樣多的金柑和黃豆,為什麼先放金柑可以都裝完,而先放黃豆的卻裝不下呢?

4. 老師演示,引導幼兒觀察黃豆鑽空空的現象。

5. 教師小結:因為金柑之間有很多空隙,小小的黃豆能通過這些空隙鑽到瓶底,所以放得更多了。

四、第二次操作:三種材料操作。

1.出示小公尺,請幼兒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把這三種材料全都放進塑料瓶裡呢?把你想好的方法,先記錄在記錄紙上,看看結果如何。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五、活動延伸:

瓶子都已經滿了,我還能往裡放東西嗎?我該選擇放什麼呢?

放到區域活動裡,大家再去試試吧!

分析與思考:

1. 材料選擇的適宜性

活動中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活動的最終效果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適宜的材料能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並在操作過程中達到預想的效果。《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經過多次比較,我選擇了金柑、黃豆和小公尺三種為主要操作材料,它們不但在個體上有比較明顯的大小區別,而且也是在這個季節、這個地區能輕易取到的自然材料,非常貼近幼兒的生活。同時,把這些材料一起放進乙個塑料瓶裡所需要的量,也剛好在大班幼兒能力範圍之內。但是,由於塑料瓶的瓶口比較細長,放黃豆時很容易掉出來,還會出現放金柑時一下子擠在瓶口的現象。

2.操作活動的開放性

在活動開始時,為了防止幼兒在操作中出現由於對要求沒聽清楚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非常詳細地介紹了記錄紙的使用方法,而且特意在記錄紙上標明了兩種方法的先後順序,為的是能讓幼兒統一方法,多種嘗試。但是,也恰是這樣一張目的性非常明確的操作紙,框住了幼兒自我思索、自我驗證的機會,使幼兒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機械實驗,並沒有自己思索的空間,缺少操作活動的自主開放性。

3.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幼兒科學活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隨機性,其探索過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要求教師給予適時、適宜的支援。但是,在這個科學活動中使用的材料比較多,而且黃豆的個體小、數量多,導致了很多突發事件的產生:一會兒這邊幼兒不能把所有黃豆放進去,一會兒那邊幼兒在使勁擠壓材料等等。

這樣的事件不但大大降低了操作的精確性,而且也把教師置之於應付幼兒各種各樣的要求之中,淡忘了指導的目的性。

改進策略:

1.提供一次性杯子兩個,分別用來盛黃豆和小公尺,能有效防止幼兒在倒裝時材料掉出來;把塑料瓶改用圓柱體玻璃瓶,增大瓶口面積,防止材料漏出。這兩個操作材料的調整,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可操作性,降低特殊情況產生的概率,使教師脫離無效的奔走忙碌之中,提高指導的目的性。

2.變統一方法為自由操作。為了不框住幼兒思維的空間,變機械操作為自主操作,在記錄紙上做了乙個小調整,讓幼兒自由想出辦法把兩種材料放進去。這樣的調整不但淡化了教師的操作要求,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索的機會,更能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教案二: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操作,使幼兒了解如何利用物體間的空隙,擺放更多的物體。

2.培養幼兒善於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激發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帶蓋子的塑料瓶20個,金柑、黃豆、小公尺若干;

2.鉛筆、記錄表(如圖2)人手乙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幼兒認識操作材料。

1. 介紹金柑和黃豆。

2. 幫助幼兒感知兩種材料的大小不同。

二、第一次操作:兩種材料。

1.說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黃豆都裝進玻璃瓶裡。

2.使用記錄紙,要求幼兒分別用兩種方法把材料都裝進玻璃瓶裡,並記錄操作結果。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示幼兒觀察放入時黃豆鑽空隙的現象。提醒幼兒一種放完才能放另外一種。

三、對第一次操作的評價。

1.個別幼兒交流操作結果。

2.討論:金柑和黃豆的數量兩次都是一樣的,為什麼裝進去的順序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呢?你在裝的時候發現過什麼呢?

3.老師演示,引導幼兒觀察黃豆鑽空隙的現象。

4.教師小結:因為金柑大、黃豆小,黃豆能從金柑之間的空隙鑽在瓶底,所以用先裝金柑再裝黃豆的方法能把材料都裝完。

四、第二次操作:三種材料操作。

1.出示小公尺,請幼兒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把這三種材料全都放進玻璃瓶裡呢?

2.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3.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五、活動延伸:

瓶子都已經滿了,還能往裡放東西嗎?該放什麼呢?

大家到區域活動時再去試試吧!

分析與思考:

1. 活動記錄的必要性

記錄在科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幼兒把所觀察、探索的經驗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以此作為得出結論的依據,促進自己更細緻地觀察與更認真地思考,並從一次次的記錄與實驗對比中調整先前的認識,為最終形成科學的概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是,就這個科學活動中來看,記錄只出現了一次,沒有起到讓幼兒記錄並相比較的作用。同時,兩種操作方法都比較簡單,沒有出現比較複雜的操作過程,幼兒只需要通過簡單的語言就能表達清楚。

2. 科學活動的重要性

《綱要》中明確表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慾望。」所以,幼兒科學活動的重點應該定位在幫助幼兒感受現象,提高科學探索的興趣上。

在活動環節的制定上,教師應盡量為幼兒設定適宜的問題情境,鼓勵幼兒利用已有經驗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假設,通過與同伴之間的互相質疑,在操作活動中進行驗證。而在以上教案中,重點明顯地放在了追求結果上,缺少讓幼兒大膽猜測和感知現象的過程。

改進策略:

1.取消記錄紙,充分放手讓幼兒自主操作,使用語言簡單交流操作過程和結果。因為操作過程比較簡單,所以取消操作紙後,幼兒在短期內還是記得比較清楚,能準確的說出自己操作結果;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去操作,減少操作環節的多樣性。把教案中的「目標二」更改為「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發展觀察、分析能力。

」2.有**才有創造,有疑問才有發現。在活動中增加猜測、驗證、觀察等環節,突出幼兒在科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恰當把握演示的時機,不過早地把「謎底」揭開,鼓勵幼兒自己積極探索;教師的小結內容圍繞幼兒的操作結果,並進行提公升,提高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教案三: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操作,使幼兒了解如何利用物體間的空隙,擺放更多的物體。

2.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發展觀察、分析能力。

活動準備:

1.帶蓋子的玻璃瓶、塑料筐,等量的金柑、黃豆、小公尺各人手乙份;

2.教師用金柑、黃豆、小公尺乙份,塑料筐乙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幼兒認識操作材料。

1.介紹金柑和黃豆。

2.幫助幼兒感知兩種材料的大小不同。

二、第一次隨意操作,並交流。

1.幼兒猜測:能不能把金柑和黃豆全放進玻璃瓶裡,並說明理由。

2.教師交待操作要求。

3.幼兒自由操作。

4.幼兒交流操作結果。

5.討論:材料數量一樣多,為什麼先放大金柑再放小黃豆能全放進去,

而先放小黃豆再放大金柑卻不能全都放進去呢?

6.教師演示,引導幼兒觀察黃豆鑽空隙的現象。

7.教師小結:因為金柑大、黃豆小,黃豆能從金柑之間的空隙鑽在瓶底,所以用先裝金柑再裝黃豆的方法才能把材料都裝完。

三、第二次操作,幼兒自由觀察黃豆鑽金柑空隙的現象。

操作要求:先放金柑,再放黃豆,觀察黃豆鑽空隙的現象。

四、第三次操作,再次感知如何利用物體間的空隙,擺放更多的物體。

1.幼兒猜測:還能往裡面放東西嗎?

2.教師演示後(放小公尺),幼兒操作驗證。

五、活動延伸:

討論:瓶子都已經滿了,還能往裡放東西嗎?該放什麼呢?

通過三次對「鑽空空」活動的不斷調整和修改,使科學活動的目標指向更明確,幼兒操作探索的興趣更濃厚。同時,整個活動還突出了以下幾大特點:

一、 從「趣」中引

培養幼兒興趣是幼兒園進行科學活動的前提。所以,整個活動非常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以提問、操作、交流三大因素的相互交替。一開始就丟擲問題:

能否把所有材料放進乙個小小的瓶子裡?當幼兒的意見出現分歧時,提醒他們自己去嘗試;在操作以後,教師又組織交流,得出結論。一切都以幼兒的興趣點和操作意願出發,整個活動氣氛寬鬆、自然。

二、在「玩」中學

整個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沒有過多地干預幼兒的自我探索,總是不斷地提供機會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同時,在環節設計上非常重視幼兒的幾次操作,每次操作前都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可以說,幼兒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自己一點一點地揭開了「謎底」,占領了主體地位。

三、在「說」中知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複製

說課稿教師 陳衍任班級 大二班 大班幼兒的思維比較活躍 想象力逐漸發達 探索 動手的慾望也越來越強了,所以在選擇大班活動內容時,應從他們身邊的事物入手,滿足探索操作的慾望,使之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而複製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何讓孩子關注生活中的複製現象,並感受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呢?我預設了這...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指紋》

活動名稱 神奇的指紋 設計背景 在一次區角活動中,我無意中聽到了班上幾個孩子這樣的對話,其中乙個孩子正把另乙個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細的研究,一邊還對那個被研究的孩子說 你的右手乙個螺旋紋都沒有,你看我,我有三個螺旋紋呢!我奶奶說,手指上有螺旋紋的孩子可聰明了。這時候,他們周圍已經圍了好幾個人,都興...

大班科學活動水的秘密

導讀 綱要 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 合作者 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 式的師生互動。一 說教材 1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