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一課課後反思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網

2021-07-14 04:00:00 字數 3765 閱讀 5773

《下雨了》課後反思

安徽省黃山市教科所潘雪芬

(郵編:245000)

《下雨了》一課是黃山市一次市級教研活動觀摩研討課,為了上好這節課,許老師反覆試教多次,每次課後幾位老師都一起進行研討,然後修改再上,終於形成現在這節課的模型,下面將從幾個大的方面來回顧這節課的研究過程。

一、教學目的

粵教科技版《下雨了》編在《變化的天氣》單元,降雨是作為一種自然界的降水現象、天氣現象來學習的。之前的乙個單元是《熱》,最後一課是《熱對物體狀態的影響》,那一課就學習了水的三態變化,雨的成因與水的三態變化有直接的關係。《下雨了》一課的本質內容應是水在自然界的迴圈,在迴圈過程中水的三態不斷變化。

本課教材中雖然隻字未提水在自然界的迴圈,但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要知道在自然界中,水只有不斷迴圈,天上的雨才會下不完,地上的水才會流不盡。

二、課堂匯入

課文驅動頁圖中,幾個小朋友在澆花,其中乙個小朋友說「下雨了」,而另外乙個小朋友卻說:「從天下落下來的才是雨」,貝貝想「為什麼雨都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呢」。就這麼一幅圖,三句話,教師第一次上課時,先讓學生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上講些什麼,你想到一些什麼問題。

「講件什麼事」學生基本上都能描述清楚,而你想提些什麼問題,可就五花八門:「我想知道雨為什麼不往上飄」、「雨能給人帶來什麼好處」、「為什麼是下雨而不是火」、「下雨會不會造成水災」、「雨是怎麼形成的」。目前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往往讓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結果有很多問題本堂課根本無法解決,甚至有些問題根本就不是科學問題。

教師往往會說,由於條件限制,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樣乙個問題。因此,就《下雨了》這節課而言,最重要的科學問題就是「為什麼雨都是從天上下下來的呢」。只要學生提到這一問題,就立馬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如果近日下過雨,就可以從降雨這一天氣現象直接匯入新課。如果久未下雨,就利用驅動頁圖,問圖中提出乙個什麼科學問題,直奔主題進行後續活動。

「為什麼雨都是從天上下下來的」,在這裡,老師說了一句「同學們想過這個問題嗎,老師小時候也沒有思考過」,說明這一問題並不是乙個簡單的問題,雨從天上下下來很小的孩子都知道,但為什麼呢,很少有人去思考,如同「蘋果為什麼總是掉到地上呢」,這確實是乙個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老師小時候也沒有思考過」,目的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老師也是乙個平凡的人,不可能什麼事都知道,也要不斷學習。

三、提出假設

驅動頁的圖之後,教材中有段話「下雨是自然界中的一種降水現象。水是怎麼跑到天上去,又是怎樣變成雨從天上落下來的呢?」接下來就是模擬雨的成因實驗。

如果直接讓學生做實驗,他們會覺得茫然,不知為什麼要做這一實驗。科學課的教學,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因此,實驗前要讓學生先動腦,然後再動手。

原以為學生對雨的成因一無所知,然而幾個班教下來,都有幾個同學知道雨的成因知識(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有篇課文《太陽》,介紹了雨雪的成因知識,有些學生可能看過高年級的教材)。因此作為教師對學生已有知識不能視而不見,只能在此基礎上展開後面的教學。教師的過渡語「這樣的知識是書上的結論,這節課我們要象科學家一樣來研究雨的形成過程」。

要了解雨的成因,首先要回顧水的三態變化知識。

1、水是怎麼跑上天的

水的三態變化,固態、液態狀態,學生都好理解,而對於水蒸氣,他們往往認為冬天沖開水時的白氣就是水蒸氣。要讓學生明白,水蒸氣跟空氣一樣是無色、無味、無嗅、透明的氣體,是我們看不到的,而看得見的白氣、霧已經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了。認識水蒸氣的性質很重要,正因為看不見,因此水跑到天上去只能是以氣態的形式以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形式上天。

我們周圍的空氣裡就有水蒸氣,等會實驗就能證明。在水的三態變化中,學生還有乙個誤區,就是認為只有在太陽照射下水才能蒸發,其實水的蒸發是需要吸收熱量,但並非只有在太陽照射下才會蒸發。蒸發現象在任何溫度下都可發生,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只是在太陽照射下,蒸發的速度會快些。

2、水以氣態的形式上天後,又是怎麼變成液態的雨呢?學過水的三態變化已經知道,水蒸氣遇冷又會變成液態的水,那高空怎麼有冷的東西呢。這裡又出現了乙個科學問題,原來高度每公升高100公尺,溫度下降0.

6℃。這一科學知識教材中隻字未提,但教師一定要向學生介紹,否則學生會想,我們沒有到過天上去,怎麼就知道上面很冷呢?大氣層有2~3千公尺的高度(厚度),可以想象上面的空氣有多冷。

水蒸氣遇冷以後,在低空形成霧,在高空形成雲,雲裡的小水滴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空氣託不住時,就會落下來形成雨。

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水的三態變化提出假說來分析雨的成因,事實是不是這樣呢,我們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今天我們在實驗室裡就來製造一場雨。

四、設計模擬實驗

利用桌上的材料,我們怎麼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呢,這裡又是乙個引導設計的過程。實驗設計難度不大,學生經過討論基本能完成。模擬實驗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實驗器材與大自然中物質一一對應關係。

水槽裡放水,這個水就相當於江、河、湖、海中的水,冰表示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原來設計找對應關係這一段教學內容放在實驗前,然而前面的分析已經用了近15~18分鐘,學生有些坐不住了,因此最後還是按教材要求,這一內容擺在實驗後分析自然界雨的成因時進行。

五、實驗、觀察、描述

做實驗時,學生的熱情達到高潮,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目睹雨的形成過程。那麼我們實驗時要注意觀察什麼現象呢,老師在這裡既強調觀察現象,還強調觀察不斷變化的現象,注重實驗過程。學生會看到這樣乙個變化的過程,摻開水時看到一團白氣或霧氣瀰漫在水槽裡,漸漸地變得透明,玻璃板底下及水槽四壁形成小水滴,然而變成大水滴,過一段時間後,落下來。

教材中的實驗是往水槽裡放一些冷水,然後用玻璃板蓋住,上面放一些冰,把這個裝置放在陽光底下。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下雨了》一課總在11月中下旬教學,而此時當地氣溫在10~16℃,以上的實驗一節課下來現象都不明顯。為了讓學生能在一堂課中完成模擬實驗,我們做了一些改進,往冷水裡加些熱水,冷水事先在水槽裡放好,然而開始實驗時,在摻熱水,並且告訴他們,這就相當於太陽加熱了。

而冷熱水的比例也很重要,如果都是冷水,現象不明顯,變化過程太長,學生沒有耐心。如果都是開水,現象明顯但變化過程太快,學生還沒有靜下心來,霧氣已散,已是很多小水滴凝結在玻璃板下面。因此,實驗前教師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多試幾次,確定冷熱水以什麼比例較為合適。

實驗中還有乙個問題,玻璃板上直接放冰,冰受熱會很快融化,玻璃板上面都是水,學生可謂手忙腳亂,他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處理玻璃板上面的水上,而且玻璃板上下都是水,干擾學生的注意,不利於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因此,實驗時,冰還是要用乙個透明的容器盛放,比如燒杯、塑料杯,而且用杯子還有乙個益處,就是時間稍長,學生就會發現杯子外壁也有小水珠,就可以讓學生討論這些水珠**來的,從而得出結論,空氣中也有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

六、分析解釋雨的成因

學生只要弄明白模擬實驗與自然界物質對應關係,分析自然界雨的成因就已經不再是難點,多讓幾個學生發言,語句理順就行了。

七、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也是經過反覆磋商。揭示課題時,教師有意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三個字,接著進行後面的教學,待水乾後,教師似乎突然發現黑板上的課題沒有了。讓學生分析這一現象,一致認為是蒸發了,而且知道沒有太陽曬的情況下,常溫下水也會蒸發,水蒸氣以我們看不見的氣態形式飄散在空中。

水的三態變化板書設計開始如下圖:

大水滴←小水滴

↓ ↑

(雨)水→水蒸氣

有些教師就提出,這樣乙個過程給人感覺水形成水蒸氣是水平方向的,而水蒸氣到小水滴才是上公升的。後來又進一步修改,如下:

這樣一副圖近似圓形,既能形象地說明雨的成因,更能體現水的變化迴圈過程。

總之,《下雨了》一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驅動頁圖之後第一段文字上,即「水是怎麼跑到天上去,又是怎樣變成雨從天上落下來的呢?」提出假設,分析成因,將花去一節課近一半的時間。這一問題學生弄明白了,後面的實驗及解釋自然界中的下雨過程都將水到渠成。

粵教科技版教材文字不多,大多配以圖的形式,每個字都是經編者反覆考慮錘煉過的,因此教師要好好把握,理解透徹。用教材教,教師只要認真研究,教材開發的空間很大。

最後一課教後反思

那麼,不言而喻,繼續維護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語文教學。教完了法國作家都德的 最後一課 我再一次感受到語文教學的重要性。改變乙個國家和民族的最徹底的手段是改變其語言 同理,保持乙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最持久的手段就是保持其語言。乙個民族縱然失掉國土,還可能有朝一日捲土重來,但是當乙個別民族失去了自己...

《健美操》一課的教學思路與課後反思

作者 齊文娟 體育時空 上半月 2017年第05期 中圖分類號 g807 文獻標識 a 文章編號 1009 9328 2017 05 093 01 摘要健美操作為乙個新興的體育專案,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它是融入體操 舞蹈 為一體 以健康身體 健美體型 愉悅心情為目的的一門課程。本文闡述 健美操 一課...

關於認識圖形這一課教後反思

教者葉宇晴 昨天我給兩個班級上了這一課,發現這節課難點是讓學生能夠認識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體 球。以前備教案的時候覺得這並不是難事兒,他們之間的區別這麼大,學生一定能夠區分出來的。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一 課前我把這些圖形畫在紙上,準備在自己講課的時候乘機貼在黑板上,下面附上各自的名字。讓學生多讀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