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學反思

2021-07-13 10:30:55 字數 1251 閱讀 5460

姚紅梅本學期在上教研組組內的研究課時,我選擇了第六單元的25課《古詩兩首》,在這兩首詩中我比較喜歡《贈汪倫》這首詩所以我就準備上25課第二課時作為研究課的內容。

《贈汪倫》裡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寫意畫:桃花盛開、潭水輕漾、輕舟欲行、踏歌聲起。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刻骨銘心的畫面!

這是多麼真摯而動人的送別。在備課時我身上深深的為這千古友情多感動,可是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一是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二是由於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差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於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

怎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讓孩子們在讀這首詩時,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呢?我嘗試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 運用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於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路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課一開始,就通過聽「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故事,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了解,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讓朗讀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梁,就能讓多**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品詞品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後熟讀成誦。教學中,我努力的創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

除了讀還是讀,我通過指名讀、引讀、範讀、分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人文字,走進文字。

三、 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為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後設計了「交流收集到的離別詩」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人感到很疲憊,我在課上很努力的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但為什麼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他們的情感呢?我感到學生還沒能真正地走入文字,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

2011-12-26

贈汪倫教學反思

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四年 755 是李白從秋浦 今安徽貴池 到涇縣,遊桃花潭後和友人汪倫分別時所作。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經做過縣令,辭官後居涇縣桃花潭,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詩人相友好,常有詩文來往。李白臨別時寫贈此詩。我在教這首詩時從以下做。一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

《贈汪倫》教學反思

新課標 對第一學段詩詞的教學要求 誦讀兒歌 童謠 或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我的教學以 誦讀詩句,想象詩境,體會詩情 作為教學重點。教學中努力體現 自主性 實踐性 整體性 及 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 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 重文字 又 超文字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

《贈汪倫》教學反思

新課標 對第一學段詩詞的教學要求 誦讀兒歌 童謠 或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我的教學以 誦讀詩句,想象詩境,體會詩情 作為教學重點。教學中努力體現 自主性 實踐性 整體性 及 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 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 重文字 又 超文字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