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後反思

2021-07-10 21:48:45 字數 1599 閱讀 2155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新教材在《比例》這一單元新加入的乙個內容,面對這一新內容的教學,我從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及這一內容在教材整體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首先,數學裡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含義與生活中的放大、縮小經驗是不同的。生活中會把圖形由小變大視作放大,由大變小視為縮小。

數學裡的圖形放大或縮小,它的每條邊都按一定的比變化,即每條邊的長度都放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一。所以如何處理好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圖形的放大、縮小之間的矛盾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其次,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特徵就是形狀不變、大小改變。

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形狀不變」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針對這兩個教學難點,教學時我注重以下幾點:

一、正視生活認識與數學概念之間的差距。

一開課,我就出示3∶1,通過線段感受3∶1之間的關係,再通過原圖與三副拉大的圖形,讓學生再次感受3∶1。在學生的學習中由學生通過肉眼的觀察到**的比較,再到資料的驗證,層層深入,讓學生感受數學中學習中不斷深入,也辯證的讓學生知道驗證是需要用科學的資料來解釋的。圖二與原圖是比較合適的,從而初步體會影象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是指「大小變了,圖形不變」,為後面引出「形狀不變」奠定認知基礎。

然後設計了一**,判別是放大還是縮小?先讓學生憑直覺估計,再出示網格圖讓學生通過對應邊長的比作出具體判斷,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明白了放大或縮小的含義,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圖形的直觀判斷來感受圖形的長、寬變化與形狀之間的密切關係。

例2的教學目標有兩個:1、學生能在網格中畫出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學生很容易就能達到要求;2、通過思考「你發現了什麼?」,進一步鞏固圖形放大與縮小的特徵。

在此基礎上我增加了引導學生了解、感知三個圖形兩兩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感知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乙個相對應的關係,兩個相反的過程。當學生答到「原來長方形與變化後長方形長與寬的比相同時,藉機問到:那說明圖形放大或縮小後,什麼變了,什麼不變?

學生對圖形放大與縮小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二、創設問題,進一步提公升對放大、縮小的理解。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圖形放大或縮小知識後,我創設「你還想了解其它圖形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嗎?」的問題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求知慾望,紛紛想到了圓、平行四邊形、梯形等,我選擇了圓作為研究物件,因為圓的形狀是由半徑決定的,所以半徑的比就是對應邊長的比,在放大縮小的過程中,圓的大小變了,但形狀始終不變。在此基礎上引發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繼續探索其她圖形放大縮小的規律。

三、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作為概念教學,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學生能準確地運用語言表達影象變化前後的關係,所以整堂課中,我採用了「觀察具體現象—提取本質特徵—揭示概念—概念延伸與完善」的教學線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覆的訓練,以促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例2的教學先引導學生用倍數關係描述圖形變化後的長度變化,接著再引導學生用比描述圖形變化後的長度變化,最後總結出當「變化後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時,我們就說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然後通過回顧再讓學生說說「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麼意思,隨即進一步思考:

如果再放大些,該怎麼做?」從而引出其它對應邊長的比,讓學生在反覆表達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放大含義的內涵,為下面教學圖形的縮小夯下紮實的基礎,並且通過圖形縮小的教學,進一步完善延伸對概念的認識。

課堂上,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給學生說的還是有點少。雖然課已經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反思

鐵山小學譚沛溪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縮小是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方面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教材將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納入到比例單元中,將兩個知識交織在一起,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使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更加紮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通過觀察 理解 初步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2....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是圖形的各部分線段按相同的比發生變化的過程,特徵就是 形狀不變 大小改變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能理解圖形是按什麼標準放大或縮小的,而且能用方格圖將乙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現就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1 以數學概念規範生活認識。對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

例2教學我基本上是學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題前作了提示,提示學生明確做題步驟,關注圖形布局 做題後作了必要的總結,揭示了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本質。實現了目兩個的 1 學生能在網格中畫出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 2 通過思考 你發現了什麼?進一步鞏固圖形放大與縮小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我增加了引導學生了解 感知三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