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反思張曉玲

2021-12-31 14:16:37 字數 1437 閱讀 8711

姜驛小學——張曉玲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是圖形的各部分線段按相同的比發生變化的過程,特徵就是「形狀不變、大小改變」。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能理解圖形是按什麼標準放大或縮小的,而且能用方格圖將乙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現就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1.以數學概念規範生活認識。

對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認識。但是,這一認識是感性的、模糊的,對於圖形放大與縮小過程中的內在規律並不清楚。而本節課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的是,數學意義上的圖形放大與縮小是有一定變化規律的,它是指按一定的比將圖形的每一條邊同時放大或者同時縮小,這是一種定性的刻畫。

在教學時我首先利用學生已有的認識,通過出示一組生活中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然後通過把原圖和變大後的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有的圖長變長了,但寬沒變;有的圖寬變長了,但是長沒變,這樣的變化都不是我們要研究的放大,而我們要研究的放大必須是長和寬同時變化,而且具有「形狀不變,大小變了」的特徵的。

層層遞進,從而規範了學生心目中對放大與縮小概念的理解。為下乙個環節學生****放大與縮小過程中各對應邊的變化規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2.重視放大與縮小的比的理解

放大與縮小是兩種不同的變化,用來表示放大與縮小的比的意義也不一樣,是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的地方。在教學中,我注重從比的意義出發,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順序:即用變化後的圖形的邊長與變化前的圖形的邊長進行比較,都是以變化前的長度為標準的,所以不管是表示放大還是縮小的比,其前項都表示變化後的長度,後項都表示變化前的長度。

並通過比較使學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前項比後項大且比值大於1;表示縮小的比,前項小於後項且比值小於1。在初步理解了放大與縮小的含義以後,通過「算一算放大(縮小)後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等活動,引導學生從比的意義聯絡到兩數間的倍比關係,求出放大(縮小)後長和寬,把對放大與縮小的比的理解與以前學過的「倍」「比」「分數」等知識溝通起來,有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

3、重視和生活聯絡,體現數學的價值

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和觀察教師給出的**判斷是放大還是縮小,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從學生方面看:

問題一:學生第一次較規範、系統地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因此課堂上呈現了學生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圖形的變化,數學語言不規範,儘管教師一再示範、指導學生如何用規範性的數學語言表述問題,學生也在逐漸運用規範性語言,但整體效果不明顯。

問題二:本節課重在引導學生學習圖形的放大,借助對放大的認識讓學生準確把握圖形的縮小。在讓學生從現象看圖形的放大,再到準確理解放大的內涵,並用準確語言表述時費時多。

雖然用的時間多一些,但在理解縮小時學生很快從內涵上就理解了。

問題三:學生在畫圖、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也是體驗數形結合思想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繪製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沒有遇到困難,在繪製三角形和圓時部分學困生操作難度大。

引導時他們也能說出如何去做,但在繪製時操作能力較差。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能力這方面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加強。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是圖形的各部分線段按相同的比發生變化的過程,特徵就是 形狀不變 大小改變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能理解圖形是按什麼標準放大或縮小的,而且能用方格圖將乙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現就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1 以數學概念規範生活認識。對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

例2教學我基本上是學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題前作了提示,提示學生明確做題步驟,關注圖形布局 做題後作了必要的總結,揭示了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本質。實現了目兩個的 1 學生能在網格中畫出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 2 通過思考 你發現了什麼?進一步鞏固圖形放大與縮小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我增加了引導學生了解 感知三個圖...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反思

鐵山小學譚沛溪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縮小是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方面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教材將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納入到比例單元中,將兩個知識交織在一起,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使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更加紮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通過觀察 理解 初步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