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作文教學中「批」和「改」

2021-07-09 14:09:46 字數 1071 閱讀 3717

反思作文教學中的「批」和「改」

批改作文,是語文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任務之一。但我們經常對教師的這一勞動感到「費勁」。所謂的「費勁」,就是批改作文花費精力多,而學生作文在老師批改下的成效並不見得好——耗時低效。

筆者經常考慮這樣乙個問題: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習作的「批」和學生對自己習作的「改」怎麼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呢?這就要我們認真地反思長期以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批改」了。

很多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那支紅筆往往成了「園丁」手中的大刀、闊斧,有如醫生的手術刀,於是,經過教師批改的學生習作,變成了血淋淋的「患者」,又是繃帶又是夾板,有時甚至面目全非。老師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通過作文的批改,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責任心越強的老師,批語越多,改得越細,學生的作文變得「血跡斑斑」,幾乎找不到原來的語句。

從理論上講,這樣的細改批改,是「對症下藥」,可是從現實上看,卻是高耗低效的「瞎忙」,學生根本不領這個「情」。作文本一發下來,只看一下分數,不看那批的,改的,即使看了,也「莫名其妙」。根本就不理解老師這樣改的用意和苦心。

有的老師,則是只「批」不「改」。有的在作文本上寫乙個紅紅的「閱」字,有的則是寫上表示等級的「優、良」等等。最常見的「批」是老師寫上那種太過概括性、太過抽象空洞、不著邊際的「批語」:

有如表示讚賞的話「立意高啦、構思巧啦、語句通順啦……」;表示否定的話「寫得不具體啦、不生動啦……這種「批改」顯然是教師「不作為」的典型代表,以其說是改作文,不如說是給作文定等級好了,在考試時給學生乙個作文分數還說得過去。

「精批細改」真能批改出什麼的好歹來呢?

首先,一路走黑,把學生所有的「自主」「自由」徹底批走改掉了。作文教學在課堂進行,是求同的教學模式,求同到老師的「**化」理念上,學生全是遵命作文。「精批細改」是作文教學的最後一關,偶爾有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冒出了「出軌」「出格」的苗頭:

寫了不合老師心意的內容,有了反感的構思,用稚嫩不成熟的語言表述……即偏離了老師指引的「航向」,就會被視為「不聽話」,自以為是,寫了價值不大,沒有積極意義,「漏洞百出」的作文。老師只好在最後的把關「精批細改」中一一加以矯正。如此一來本該備加珍惜和呵護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就被**在「萌芽」之中。

「名為教育實則反教育」,在我們的實踐中並非僅此一例。

作文教學中教師少批學生多改意義及措施

摘要 寫作和修改是作文教學的兩個方面,而修改是更高層次上的寫作,是對寫作的延伸和提公升。既然作文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那麼,寫作和修改的主體就應該離不開學生,作文教學中就不應該把寫作環節分配給學生,而把真正提公升學生作文水平的修改環節卻割讓給教師,從而導致把寫作和修改這兩個方面截然分開錯誤做法。教師少批...

關於初中作文教學的互批互改之我見

作者 劉雪峰 消費電子 2012年第14期 摘要 學生作文是作業批閱中耗時最長,效果最差的一門作業。學生的一篇作文,老師往往嘔心瀝血地改半天才有些眉目,結果到了學生手中,不少學生看也不看就扔到一邊去了。老師的評價也常常因為不夠及時也失去了應有的促進作用。因此,初中作文批改費時多 收效少,成為長期困擾...

課改教學中的體會和反思

在過去的一年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了當教師的不易。從開始對教改的不接受不適應不會教,到逐漸的接受 適應並整理出較理想的教學模式,這不是一句兩句能說的清楚的,其中包括了校領導的英明決策 教研組無數次的集體教研 備課組的集體備課集思廣益 和所有教師對自己所教班級和學生的不懈努力,因此我校在教改過程中才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