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的教學反思

2021-07-09 12:03:11 字數 790 閱讀 4632

4.峰迴路轉

20世紀70年代,人們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大陸漂移是板塊運動形成的。於是板塊構造學說誕生。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很多地理現象: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成因、**與板塊活動的關係。

四、反思本堂課的教學成果

1.很多時候地理學習讓學生認為很難很抽象,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加上以往的學科偏視使得學生的重視程度就更不夠了。而今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新課程新理念的推廣,使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有新的學習和探索的方向。

針對初中低年級學生活潑熱情、樂於觀察、樂於交往的年齡特徵,我設計了本堂課,完全是給學生乙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自然會有新突破。學生對學習也越來越感興趣,真正體會到了做學習主人的自豪與自信。

2.本堂課充分體現了「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注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和觀察**的興趣,引導學生將具體知識整合到內容體系中,強調學生參與體驗、**活動而發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致力於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的個性日益鮮明。

反過來,如果教師一直侷限於講授的教學,知識的傳遞、灌輸可能會更加快速,學生得到的結論更符合我們**的觀點,但是他們的創新能力、參與意識就要大打折扣、參與面也不會很廣,個性也難以得到發揮,這樣學生的興奮點就難以得到點撥。

3.地理學科的教學發展不僅僅是對某一課做出特殊的設計和改進,而是要從整個教學過程入手,貫穿始終,讓學生一直處於對地理的喜愛和**當中,讓地理知識的學習成為學生的興趣愛好。本節課教師沒有刻意的去讓學生如何學習掌握某些地理知識,而是要學生從觀察身邊的地理事情和現象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不僅可以拓展知識,還可讓書本的知識更加具體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 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 推理能力。2.運用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 的分布。德育目標 ...

海陸變遷案

學習目標 1 能舉列說明地球海陸處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2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 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3 培養科學興趣 科學 精神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重點 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 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教學 地球儀 地圖冊 填充圖冊。課前檢測 1 山...

《海陸變遷》教育隨筆

微笑著面對做課 海陸變遷 課後隨筆 本學期代表哈市地理教師在哈爾濱市新課程改革階段性成果匯報展上進行示範課展示,接到這個任務,倍感壓力,由於是代表著哈爾濱市,上級領導也是非常重視,上報給市教研員的試講課就有4次,而為了這節課,我總共試講了13次,歷時2個月。記得我校老師曾經說過,你想要讓乙個人痛苦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