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眾數教學反思

2021-07-09 07:12:09 字數 861 閱讀 5020

眾數和中位數是新增加的內容。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資料的整體狀況。平均數是在一組資料內移多補少,假想各個資料變成同樣多,用這時的資料代表一組資料的狀態。

眾數是一組資料中出現頻數最高的乙個數,利用出現次數最多的資料,表現整組資料的狀況。中位數是一組資料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間位置的那個數,利用中位數,也能描述整組資料的狀況。平均數是小學數學的傳統內容,有些時候,它能夠比較確切地反映資料的整體狀況,有些時候則不然。

課程標準新增了眾數、中位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統計量,初步了解對同樣的資料有多種分析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比較客觀地描述資料的特徵,從而形成初步的資料分析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認識眾數,我認為需要達到這樣幾個目標:(1)讓學生體會到眾數產生的價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組資料的眾數;(3)能根據實際情境判斷選擇哪種統計量分析這組資料比較合適,進一步體會眾數的實際應用價值。整節課有這樣幾點做得較好:

1、注重從情境引入,製造衝突,讓學生認識到以前所學的平均數的侷限,再引入學習眾數的概念,體驗其優越性。

2、注重課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眾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3、注重聯絡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會比較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客觀地分析資料的特徵,形成初步的資料分析能力。

總體來看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沒有問題的課總感覺也不是一節好課。學生真的對眾數非常了解嗎?真的能聯絡情境正確判斷選擇哪個統計量嗎?

例如眾數的存在是因為一組資料中出現了極端資料,使平均數明顯偏離中心。可是怎樣來界定極端資料?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

教師應該對這點進行必要的指導。應該通過一系列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生生爭辯中將學習中的矛盾凸顯出來,從而對平均數、眾數有更深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認識眾數》教學反思

認識眾數 這節課,我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圍繞 用平均數能否代表員工工資一般水平 展開討論,引起學生對 平均工資 產生認知上的衝突,發現用 平均數 來代表工資一般水平不合適,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輕鬆的學習。學生在提出問題 觀察和處理資料 做出決策的過程中,認識另一種統計量 眾數。課中我把眾...

《認識眾數》教學設計

執教者 雙塘中心小學陳海霞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79,練習十六第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例項初步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資料的眾數,能解釋平均數和眾數的實際意義,並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特徵。2.使學生在初步理解眾數的過程中,經歷運用資料描述資訊...

《眾數》教學反思

新課標數學五下 眾數 教學反思 一 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概念。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絡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我創設了 為迎接六一兒童節的到來,我們年級準備組隊參加集體舞的表演,要選報舞蹈隊員 這樣乙個學生喜歡 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從20名隊員中選撥10名隊員這個問題為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