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經驗

2021-03-03 22:35:47 字數 4883 閱讀 6775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個人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之一。回顧、反思日常的課堂教學,我們有時忽視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經驗主要被解題經驗所替代,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單一和不足已是乙個不爭的事實。探尋根源,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是知識與技能的雙重擠壓。長期以來,以「雙基」教學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理念深深扎根在教師心中。在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下,檢測的都是顯性的知識點,新的「雙基」沒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關心什麼是基本活動經驗,怎樣去實施活動經驗的教學。

例如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往往是學生看著教師(或課件)演示剪拼圓,有的甚至直接出示面積公式。得出結論後,通過大量的鞏固、變式及提高練習,提高解題技能。

二是教師專業素養的缺失。教師對基本活動經驗的認識不足,理解不透,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真正將其作為數學教學關注的目標。因此學生的「偽經歷」「被經歷」現象時有存在,浮華的形式主義做法屢見不鮮。

學生模仿了「經歷」的「形」,未真正領略其「神」,沒有真正的經歷,自然無從積累有價值的活動經驗。

杜威認為「一盎司經驗勝過一噸理論」。「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基於「動態的數學觀」,把數學看成是人類的一種活動,是一種充滿情感、富有思考的經歷體驗和探索活動。「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可以這樣理解:

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形成和積累的過程知識。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三個要素:第一,是數學的。

所從事的活動要有明確的數學目標。第二,是經驗的。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經驗」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二是經歷。所以,經驗是一種感性認識,包含雙重意義,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第三,是活動的。

主要指對數學材料的具體操作和**活動。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兩個層面。從靜態上看,它是一種從屬於學生自己的「主觀性知識」,是學生經過數學學習後對整個數學活動過程產生的認識,包括體驗、感悟、經驗等,雖然這只是學習個體主觀上粗淺的、感性的認識,或者是不那麼嚴格的隱性認識,但這種經驗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從動態上看,它是過程,是經歷。

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更關注過程的教學,「經歷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知識的呈現方式,而且更是指**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抽象的過程、**的過程、推理的過程、反思的過程等等,從而積累觀察、操作、猜想、歸納推廣等活動經驗。

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真正的經歷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成為當前數學教學中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世界上的很多經驗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親身經歷。所以必須讓學生親自參與。

一、引導學生經歷自主、多樣化的體驗過程,積累**性經驗

積累**經驗不是通過簡單的活動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真實的情境,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體驗。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組織適度開放的**性活動,啟發學生拓寬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獲取多樣化的資訊,積累豐富的**經驗。

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每桌學生準備兩個信封,乙個信封裡裝有4個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另乙個信封裡裝有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銳角、直角或鈍角三角形)。然後圍繞「利用信封中的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乙個我們學過的圖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開放的環節贏得了豐富的課堂回報──有的學生把三角形沿著兩邊的中點剪開,然後再拼成乙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兩邊的中點,然後沿兩個中點分別作底邊的垂線,再沿垂線剪下兩個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後補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乙個長方形;有的把兩個相同的銳角、直角或鈍角三角形拼成乙個平行四邊形。

從這個單元的教材編排體系來看,這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鞏固將乙個圖形割補轉化成另乙個圖形的方法,「啟下」就是下一節課將要學習用兩個圖形拼成乙個學過的圖形的方法。從學生的思維角度來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可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豐富的材料使得學生的**更具價值,學生經歷了如何割、拼圖形進行圖形轉化的活動經驗,積累了從特殊情況出發獲得一般性結論的**經驗。

**經驗的獲得是乙個不斷猜想、驗證和思辨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開放性的**情境,引領學生在廣闊的數學背景下自由馳騁,學生所積累的**經驗將更科學、更豐富。

二、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對接生活的過程,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數學的原始、初步的經驗。對於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時需要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有效對接」,使得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因此,我們要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使學生充分積累「數學化」的活動經驗。

學生學習《年、月、日》時,掌握年、月、日的時長不像「分、秒」那樣可以現場體驗。教師在教學時注意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請學生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

「今年春節到明年春節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長大了一歲,也就是又過了一年。」「我爸爸這個月發工資到下個月再領工資就是乙個月。

」「今天這時到明天這時就是一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年、月、日的經驗構成了其進一步學習新知的數學現實。

數學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現實,把這些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處理,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以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生活經驗用於幫助經歷、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簡單、明了,而且生動形象,有利於學生的經驗從乙個水平上公升到更高水平,實現經驗的改造或重組。

三、引導學生經歷操作與思考的過程,積累有效操作的活動經驗

「智慧型自動作發端」,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動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識變成看得見、講得清的現象。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獲得的體驗才會深刻、牢固,從而積累有效的操作經驗。

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師課前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1平方分公尺的正方形,然後引導學生展開如下研究活動──

師:在你們的桌上有乙個長方形紙板,你們知道它的面積嗎?怎樣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擺面積是1平方分公尺的正方形。

師:在擺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看看能發現什麼?

(學生操作。)

生:我們的擺法是,每行4個,可以擺3行,4乘3一共擺了12個。那麼這個長方形的長是4分公尺,寬是3分公尺,面積是12平方分公尺。

師:你是怎麼知道長是4分公尺,寬是3分公尺的?

生:每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分公尺,橫著擺了4個,所以長是4分公尺……

然後,教師發給每個小組4個同學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用擺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並要求學生將資料記錄在表中,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操作。)

生1:我沿著長擺了5個正方形,沿著寬擺了3個正方形,所以長是5分公尺,寬是3分公尺,面積是15平方分公尺。

生2:我的擺法很快,只用了7個正方形,我沿著長擺5個,沿著寬再擺2個就行了,也能看出一共擺5乘3等於15個。面積就是15平方分公尺。(師生評價)

生3:我這個長方形,長是3分公尺,寬是2分公尺,面積是6平方分公尺。

生4: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可能是用長乘寬,但不太確定。

……師:我們通過動手擺,求出了這些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還有同學對面積的計算方法提出了猜想。

學生「擺」長方形面積的過程,不僅豐富了感覺、知覺的經驗,而且也為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直觀、形象的「手指運動」,更是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操作經驗與思考經驗、策略性經驗的有機融合,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引導學生經歷抽象概括的過程,積累抽象概括的經驗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規律的關鍵手段,也是建立數學模型最為重要的思維方法。學生學習數學,需要充分地經歷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再從許多數學事實或數學現象中捨去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屬性。

教學「加法交換律」,通過一系列教學環節得到了如下算式:28+17=17+28,4+3=3+4,20+40=40+20,82+0=0+82……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算式中共同的規律。

生:把相加的兩個數交換之後,它們的結果相等。

師:交換了什麼?在加法中的結果可以說成──和。誰來再說一下?

生: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師:說得真好。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像具有這樣規律的等式你們還能寫嗎?能寫出多少個?

生:能寫,可以寫無數個。

師:看來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寫完,那怎麼辦?有更好的辦法嗎?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學生思考後討論。

生:我用a+b=b+a表示。a表示加數,b也表示加數,交換之後還是結果相等。

師:如此好的辦法,真不簡單!掌聲送給你。

……許多數學問題在貌似不同的數學情景背後,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維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學生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認識,積累了具體問題抽象化、形式化的經驗。

五、引導學生經歷反思推廣的過程,積累情感、思想性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屬於學生自己的,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徵。就學習群體而言,數學活動經驗又具有多樣性。因此,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與同伴展開積極的交流。

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在總結環節教師引導: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研究的,中間你有沒有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學生紛紛發言:

我一開始是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面積,但太繁了,後來就覺得應該研究更簡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從平行四邊形中剪下乙個三角形,平移到另一邊,就轉化成長方形。這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方便多了;只要沿著高剪開就能轉化為長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後,誤以為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後來在同桌的幫助下發現錯了,看來以後學習中還是要細心觀察。接著,教師用課件演示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提出問題:

下節課我們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你準備怎麼研究?

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僅限於一節課,應有長遠的眼光,立足使學生終生受益。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有什麼好的經驗和方法……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這種經歷生成的思想經驗才是最具價值的。同時,越是複雜的數學活動越需要積極的情感意志相伴,這種體驗性成份也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對於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巧妙設計數學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聽戴老師 有餘數的除法 有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011版 把數學教學中的 雙基 發展為 四基 即除了 基本數學知識 和 數學基本技能 之外,加上 數學基本思想 以及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並指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是培養學生 創新能力 的基石。在總目標中如此闡述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

經歷數學活動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作者 郭英芸 科教新時代 2014年第01期 中圖分類號 g232.36 文章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326 3587 2014 01 0020 01 數學課程標準 指出 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又是源於數學學習經歷的 基於...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 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 做 的過程和 思考 的過程中幾點,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 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