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021-05-13 23:48:33 字數 4342 閱讀 1275

----從2023年《課標》的三個案例說起

北京教科院吳正憲

如何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呢?我們從2023年《課標》附錄的三個案例說起。

案例1:圖中每個小方格為1個面積單位,試估計曲線所圍成的面積。如圖一:

(圖一)

教師們對此題目並不陌生,,解決這個問題通常的做法是數方格。先數一數有多少個

整格,再數一數有幾個半格,把不滿整格的進行整合,最後累加起來,用此方法估計不規

則圖形的面積。這是我們常用的方法。

在這次審定課標的討論中,張恭慶院士的發言對我頗有啟發。他認為這樣處理沒能體

現估算的價值,此題還可以挖掘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在張恭慶院士的建議下,我們

進行了討論,課標修改組對此也作了認真修改,以充分體現該題的數學教育價值。

教學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事先做好規劃,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估計圖形的面積。

例如,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首先觀察圖形,邊進行思考「你認為曲線所圍成的面積

結果可能會在那個範圍之間呢?你能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教師可以引導

學生試一試。首先選擇好用來估計的「單位」即:以圖形中的乙個小方格為乙個單位。

再找出曲線圍成圖形面積的上界和下界。學生可以這樣操作,先數出曲線圍成圖形內包

含的完整小方格數,用彩色筆將它圈出來,估計出這個曲線圍成圖形面積的下界(有75

個這樣的單位);然後再數出曲線圍成圖形邊緣接觸到的所有的小方格數,也用彩色筆將

它圈出來,估計出這個曲線圍成圖形面積的上界(有113個這樣的單位)。進一步引導

學生發現,第一種方法估計的比實際面積小,第二種方法估計的比實際面積大,實際的

面積是在這兩個數之間。 由此確定曲線圍成圖形面積可能的取值範圍。

如圖二:

(圖二)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計,通過記錄、計算、比較的**過程,體會估算的意義和方法。

教師繼續追問「那麼還有什麼方法能使估算的結果更接近實際面積的嗎?試一試!」對學有餘力的學生無疑是提出了更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引導學生將所有的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繼續利用上面的經驗,探索出更接近實際面積的估計值。滲透極限思想。

如圖三:

圖三)同樣的數學學習素材,截然不同的教學設計,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數方格」的設計沒能充分體現估算的學習價值,只是把估算當成乙個操作技能——數方格(知識點)去教了,為了教估算而估算。「尋找區間」的設計則注重學生估算意識和方法的培養。特別是選擇合適的估計「單位」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估算的關鍵,引導學生體驗逐漸逼近的極限思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養成事先做好規劃的習慣,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估計圖形的面積。通過對上界、下界的確定,幫助學生尋求取值範圍,找到合適的區間。這個上界、下界的確定,對學生體驗估算是很有意義的。

這是真正意義上估算價值的體現。 特別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將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使估計值更逼近準確值,從中滲透「極限」的數學思想。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估算教學要通過在具體情境背景下的問題解決,培養學生用近似的思想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方法,讓學生多擁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其中幫助學生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積累數學數活動的經驗。

案例2:「乙個房間裡有四條腿的椅子和三條腿的凳子共16個,如果椅子腿數和凳子腿數加起來共有60個,那麼有幾個椅子和幾個凳子?」

此題目老師們似乎也很熟悉,有人把它稱為「雞兔同籠」的變型。這是在過去的奧數培訓中是不可缺少的訓練內容。今天的《課標》中又增加了這樣的案例,為什麼?

該案例的數學教育價值何在?面對著同樣的教學內容,今天該怎樣進行教學?我們不妨將兩種教學方法做乙個比較。

過去教學此內容教師通常採用假設法,一開始就將自己明白的道理講給學生,比如「我們把所有的椅子都假設成有三條腿計算時,求出來的就是四條腿的椅子數;我們再把所有的椅子都假設成有四條腿計算時,求出來的就是三條腿的凳子數;」接著一下子就把算式給出來了。

(60-16×3)÷(4-3)=12(四條腿的椅子數)

(60×4-60)÷(4-3)=4(三條腿的凳子數)

學生死記硬背公式,照貓畫虎完成任務,沒有經歷公式數學化的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事實上正像東北師**寧中校長所說「老師講課不能太聰明了,老師雖然知道結果,但要引發學生思考。教師一下子把算式給出來了,學生還**什麼?

」在這樣的課堂裡學生已經沒有了探索的空間。《課標》(2023年版)教學建議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此已經成為了一句空話!

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標》(2023年版)在案例的解讀中給出了怎樣的建議?這樣的教學又會給學生繼續學習數學帶來怎樣的後勁兒?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對題目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觀察與猜想,並進行大膽嘗試,讓每一位學生親自做一做,運用嘗試的方法探索規律,得出結果。並記錄計算的過程,引發新的思考。

如:椅子數凳子數腿的總數

16 04×16=64

15 14×15+3×1=63

14 24×14+3×2=62

啟發學生觀察,「每減少乙個椅子就要增加乙個凳子,腿的總數就要減少4-3=1。」 如果繼續嘗試下去會有怎樣的情況發生?學生帶著觀察結果,繼續**……

13 34×13+3×3=61

12 44×12+3×4=60

至此得到椅子數12,凳子數4時,腿數恰好為60。通過引導學觀察發現:腿的總數為60時,需要減少的椅子數是64-60=4,於是椅子數是16-4=12,凳子數是0+4=4。

最後驗證:12×4+3×4=60,是正確的。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從凳子數的變化思考,即:

「每減少乙個凳子就要增加乙個椅子,腿的總數就要增加4-3=1。」

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以常見的「四條腿的椅子、三條腿的凳子」簡單背景為研究素材,通過學生的觀察、猜想、實驗、發現「每減少乙個椅子就要增加乙個凳子,腿的總數就要減少4-3=1。」學生在嘗試中不斷地歸納出數學規律,抽象出數學模型,並在此基礎上推廣到其他同類問題的研究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用字母代替椅子數與凳子數,得到計算腿的總數的數學模型。

學生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得出數學結論。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學習過程,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歸納法。歸納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同時學會逐步積累利數學活動經驗,為後續學習數學作好準備。

比較兩個案例,您從中獲得了怎樣的思考?

案例3:圖形分類

如圖,桌上散落著一些扣子,請把這些扣子分類。想一想:應當如何確定分類的標準?根據分類的標準可以把這些扣子分成幾類?然後具體操作,並用文字、圖畫或**等方式把結果記錄下來。

面對著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扣眼的數量不同的眾多扣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該從何做起?如何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分類?又該如何表示記錄這些分類的結果呢?

怎樣滲透分類的思想?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具體的分類任務,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分類過程。建議教師可以先放手讓學生先自己試一試,讓他們在困惑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反思;再動手實踐、歸納概括、形成正確的結論。

具體建議分四步完成:

學生自己嘗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什麼同樣的扣子分的結果不一樣? 引起主動反思。)

討論確定分類標準。(讓學生理解分類是要依賴分類標準的,例如,可以根據扣子的形狀、扣子的顏色或者扣眼的數量制定分類的標準。注意引導學生反思分類標準的交錯造成的分類結果的重疊與遺漏,如:

藍色的一類,方型的一類,就會有扣子既不在藍色的一類,又不在方型的一類,而有些扣子既在藍色的一類,也在方型的一類。所以分類時,要按同一類的標準分。)

抽象出圖形共性。(根據分類標準,引導學生實際操作,並運用文字、圖畫或**等方法記錄分類的結果,培養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

組織匯報。(學生報告分類結果,互動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理思路。)

2023年《課標》指出:「分類就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分類的過程就是對事物共性的抽象過程。

」學生正是在嘗試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感悟這樣一種分類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首先發現了問題「為什麼同樣的扣子分的結果卻不一樣?」,引起主動反思,從而激起去尋求「新分類標準」的需求;然後再探索「新標準下的分類方法」。

學生經歷了對「形狀不同、顏色不同、扣眼數量不同」扣子的分類過程,在數學活動中體會著如何確定分類標準?如何在分類的過程中認識物件的性質?如何區分不同物件的不同性質?

經過實驗探索不斷積累活動經驗,加深對分類思想與分類方法的理解。學會分類,有助於學生分析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了積極的探索者。

總之,教師要自覺幫助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中,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數學活動經驗積累。正像史寧中校長所說:「數學思想很重要!教師腦中有了意識,就能在教學中不斷的嘗試和滲透。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12.

2.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意見)

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隨著數學新課程對 過程與方法 的關注,人們對其 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 組成 教育意義等都進行了深入的 在實際教學中 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掌握所學知識,已成為數學教師密切關注的問題。鄭旭老師的 比較圖形的面積 課堂實錄,精彩的展現了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下面就鄭老師的課談幾點看法,一 ...

讓「微課」幫助學生感悟數學

作者 付海霞 讀與寫 中旬刊 2016年第06期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 1578 2016 06 0222 0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 指出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 目標 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 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 做 的過程和 思考 的過程中幾點,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 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