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答案

2021-03-04 09:50:04 字數 5077 閱讀 5758

一、 名詞解釋1

1. 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情景中,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調整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

2. 文化意識是指對"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價值觀念等」的認識。

3. 語法翻譯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這是一種以語法、詞彙為主,通過閱讀材料進行譯入、譯出練習,並藉以培養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能力的教學方法。

4.形成性評價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學習的反饋資訊,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所進行的系統評價,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與能力發展所進行的過程性評價,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5. 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學習需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及學習者的性格、意志、年齡、 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等。

6. 外語學習的需求因素包括學習的外部誘因和內部需求。前者指由外部動力推動或受外部情境支配而產生的需求,如社會發展和環境變化所引起的需求;後者指由學習者內部動力促發,受心理支配而產生的需求,如對知識、情感和成就的需求等。

7. 外語學習動機是激發學生朝著外語學習目標前進的心理動因和心理傾向。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遠景動機"和"近景動機"。

前者是指與學習結果和社會責任相聯絡的動機,與巨集觀誘因相關 。例如,為祖國富強、為提高個人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立志將來有所作為等而學習外語;後者是指於學習活動和具體行為目標相聯絡的動機,與內部需求緊密相連。

8. 成長記錄袋(portfolio)亦稱成長檔案袋和學習資料夾,是記錄學生學習過程與成果的一種工具。成長記錄袋是乙個有用的評價工具,可以用於總結性評價,更可以用於形成性評價,有時也可以用於選拔。

根據檔案袋中記錄內容的不同,記錄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成果型記錄袋,另一種是過程型記錄袋。成果型記錄袋主要記錄學生的優秀作品,作為總結性評價的參考。過程型記錄袋通常包括學生的問題、說明、草案、最初的草稿、修改稿、最終產品以及對作品的自我評價

簡答題2

1.為了實現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六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整休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這此理念反映了當今世界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主旋律,體現了以人為本、全人(whole person)教育的精神實質,突出主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重視學生、重視發展和重視過程。

2.在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時,我們把語言看作用於交際的、具有結構性的、系統的、可認知的資訊傳播工具,並以此設計課堂中的交際活動,組織交際教學過程,分析理解語言結構,進而幫助學生掌握目標語言。其基礎是現代語言學理論關於語言和學習的基本認識。

(1)語言觀

語言是功能意義的載體。即語言是為達到交際目的而使用的表達意義的工具,語言使用過程就是交際過程。

語言是建立和維持人們交際關係的工具。

語言是可以理解的結構性系統,可以轉換和生成,所以語言形式具有可認知性,語法具有可分析性。

(2)學習觀

語言是交際的基本工具,語言學習目標就是掌握在交際環境中使用這種工具,換言之,就是要通過使用語言來學會語言。

語言既然是工具,就需要通過練習語言使用才能熟練使用語言,因此,行為主義學習觀在指導學生提高語言使用熟練程度方面是有意義的。

語言是可理解的結構系統,我們需要分析、理解和歸納語言規律,根據不同的情況再現語言形式,因此,認知理論也是我們的學習理論。

語言不僅僅是知識系統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現了人的交際能力。學生要理解語言,熟練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靈活使用語言達到交際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語言是用來交際的,交際是有語境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理解語境,把握語境,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創造性地表達思想。這是語言生成理論的啟示

3.交際教學法具有四個特點:(1)課堂教學以交際能力的所有能力成分為目標,而不僅限於語言能力;(2)課程編排不以形式為綱,而是以功能為綱,通過功能展示形式;(3)語言教學以流暢為主,而不是以準確為主,交際的最終評判標準是意義傾向的真實轉達;(4)交際教學課堂上,學生要能創造性地使用語言。

這些特點既是交際教學法的價值所在,也恰恰說明交際教學法的不足。根據語言運用的原則,語言運用應該是以準確(accuracy)和得體(appropriateness)為主,而不以流利(fluency)作為主要標準,因為意思和意圖的傳達要得體才會有效。也就是說,強調功能的交際教學法所培養的流利的語言運用能力並不是語言運用中的決定性因素。

這也是交際法後來出現新的發展(比如作為交際法的乙個形態的任務型教學)的乙個重要原因。

簡答題3

1.外語學習的基本條件是什麼?2. 影響外語學習的非智力因素有哪些?3.克拉申的語言監察理論包括哪些假說?

1.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外語學習的基本條件包括:(1)語言接觸。

學習游泳的人不跳到水中去是學不會游泳的。同樣地,語言學習者不接觸語言也是學不好話言的。但這並不是說只要接觸語言,就一定能學會語言,因為接觸語言只是語言學習的基本條件或前提條件。

接觸語言還涉及質和量的問題。所謂接觸的量是指語言接觸的數量,有多少之分。如果其他因素忽略不計,那麼語言材料的接觸量越多,語言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因為學習者只有在眾多的語料中才能把握語言的普遍規律和特徵,才能把具體話語系統化、規則化,把輸入變成吸入。此外,語言接觸的質也是影響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在語言輸入量同等的情況下,輸入哪些語料就成了語言學習的關鍵。

語言接觸的質與學習者的水平密切相關,如果輸入的語料難度遠遠超出了學習者現有的水平,就算輸入量再大,學習者還是很難學好語言的。反之,如果輸入的語料太容易,學習者不需要任何努力也能做到,這也是不利於學習者的語言發展的。英語教師必須把握好語言輸入的質和量與學習者現有水平之間的距離,即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

只有這樣,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才會不斷提高,才能最終學會使用語言。此外,我們所說的質並不僅僅是指接觸標準的語音(如有些教師經常讓學生接觸bbc播音員的聲音,要求他們模仿其語音語調,這在學習初期是必要的),而是指各式各樣的語言使用型別,不但要有正式的獨白,而且還要有非正式的聊天和不同型別的寫作。換言之,學習者只接觸有限的簡寫文字或具體的書寫文字、句子層面的例子和照本宣科的對話是遠遠不夠的。

(2)語言使用

正如輸入一樣,輸出也被普遍認為是學習外語的基本條件之一和語言發展的關鍵。學生只有在不斷地使用語言、生成話語的過程中,他們才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聽和讀方面,放在分析加工語言輸入、關注語言特徵方面。即,學生是通過輸出來促進吸入,通過生成來習得語言的。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關注輸入(語言接觸),而沒有考慮輸出(語言使用),那麼他的教學行為必定是填鴨式的,即把學生當作乙個只進不出的容器,這是不利於語言學習的。因為語言學習是一種雙向交流的活動,既涉及語言習得,也涉及話語生成;既要表達思想,傳遞資訊,又要了解他人的思想,獲取資訊。正如目前非常流行的一句教學格言所說:

你聽,你忘了;你讀,你記住;你做,你學會。因此,學生只有在用語言做事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會語言,用好語言。

當然,語言使用涉及兩種加工過程: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加工。按照加涅的學習與記憶的資訊加工模型,所謂有意識的語言加工是指學習者在語言輸出時把長時記憶裡的語言知識調到工作記憶中進行加工,然後這些經過加工的語言知識經過反應發生器輸出。

這是乙個有意識參與的加工過程。通俗地說,所謂有意識的語言加工就是指,學習者在用語言來表達意義時,往往不是直接說出來,而是先在大腦中思考一下語言的組織形式,看看是否符合語法,然後才向外輸出。另一種是無意識的語言加工,即學習者在用語言來表達意義時不需要經過工作記憶的加工,長時記憶中的語言知識直接從反應發生器輸出。

這是乙個無意識參與的加工過程。也就是說,學習者在輸出資訊時無需動腦子來思考語言知識的組織,而是脫口而出。學生在用目標語來表達意義時,常常涉及到對語言知識的有意識加工,而在用本族語來表達意義時則無需對語言進行有意識的加工,完全是一種自動化的過程。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使語言輸出自動化,這是乙個從有意識到無意識的加工過程。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相對於輸入來說,學習者輸出語言的機會可謂少之又少。在課堂上,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聽別人說話,尤其是聽教師的講授,很多學生一節課也沒能說上幾句,尤其是膽怯和成績差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說英語的機會,真有點像陪太子讀書。

課後,除了複習課文和做練習之外,學習者也很難找到輸出語言的其他渠道。因此,如何為學習者創造更多的語言使用機會,就成了外語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3)學習動機

所謂語言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在加涅看來,"動機是指人對資訊加工的期望,這種期望是受目標指引的」。預期目標的達到會帶來情感的滿足,由此而進一步激勵新的學習。

克拉申認為影響語言輸入或學習的是情感過濾,即為了習得外語,學習者必須在情感上對外語開放。所謂情感就是指動機、態度等因素。換言之,語言學習是受這些因素的制約的。

而威莉斯(1996)則認為,語言學習的動機包括加工所接觸到的語料的動機(輸人動機)以及盡可能多地使用目標語的動機(輸出動機),學生可以從這些語言接觸和使用中受益。從以上的分析看來,無論是加涅、克拉申,還是威莉斯,他們都把動機看作是影響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重要因素。儘管他們對動機的表述不一樣,或動機或期望或情感,但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2. 學生學習外語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很大。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學習需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及學習者的性格、意志、年齡、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等。

(1)外語學習的需求因素包括學習的外部誘因和內部需求。前者指由外部動力推動或受外部情境支配而產生的需求,如社會發展和環境變化所引起的需求;後者指由學習者內部動力促發,受心理支配而產生的需要,如對知識、情感和成就的需求等。外部的變化經常刺激內部的需求,內部的需求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換言之,社會的外部因素刺激了外語學習需求的發生,個體的內部需求維持了外語學習的延續,學習的外部誘因和內部需求緊密聯絡。共同形**們外語學習的動機。

(2)外語學習動機是激發學生朝著外語學習目標前進的心理動因和心理傾向。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遠景動機」和"近景動機」。遠景動機是指與學習結果和社會責任相聯絡的動機,與巨集觀誘因相關。

例如,為祖國富強、為提高個人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立志將來有所作為等而學習外語。近景動機是指與學習活動和具體行為目標相聯絡的動機,與內部需求緊密相連。例如,出於學業的需要、爭取獲得獎學金、報答父母厚望、滿足自尊心、對某學科的興趣或謀求文憑等而學習外語。

這兩種動機經常相互聯絡、相互促進。學習動機是開始學習行為的動力,也是維持積極的學習過程的動力,並影響著外語學習的速度和成功的程度。在努力將"遠景動機」和"近景動機」建立關聯的同時,教師需要格外重視對學生"近景動機」的誘發。

中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1.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情景中,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調整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2.文化意識是指對 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 風土人情 傳統習俗 生活習慣 生活方式 文學藝術 行為規範 價值觀念等 的認識。3.語法翻譯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這是一種以語...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附件5 外國語學院 系 所 全英研究生課程簡介 中文 課程名稱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課程型別 博士專修課程 碩士專修課程 考核方式 全英文考試教學方式 全英文講授適用專業 英語專業開課學期 第一總學時 32先修課程要求 課程組教師姓名 徐錦芬郭燕 職稱教授副教授 專業英語英語 年齡4939 學術...

教師進城考試英語教學理論部分

第一部分 填空題 1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目標的各個級別均以學生和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現為基礎進行總體描述。語言技能 語言知識 情感態度 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 3 語言技能包括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 說 讀 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