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多《管理學》複習提綱

2021-03-04 07:58:33 字數 4604 閱讀 4619

注:以高教版為主,復旦版為輔

第一篇總論

一、名詞解釋

1、管理

是指組織為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資訊、決策、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各項職能活動,對包括人員在內的一切可以呼叫的各種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協調的過程。

補復旦版:管理是管理者為了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個人發展和社會責任,運用管理職能進行協調的過程。(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應當有效;本質是協調;運用各種管理職能的過程)

2、歐文

羅伯特·歐文是19世紀初英國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人事管理之父」,因其開創了在企業中重視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他曾在其經營的一家大紡織廠中做過試驗,內容包括改善工作條件、縮短工作日、提高工資、改善生活條件、發放撫卹金等,目的是探索對工人和工廠所有者雙方都有利的方法和制度。

3、泰羅(泰羅制)

弗雷德里克·泰羅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理論奠基人,「科學管理之父」。最根本的貢獻是,在管理實踐和管理問題研究中採用「觀察、記錄、調查、試驗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學方法」。(他對管理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樹立新的管理哲學、採用科學工作方法並推行相應的管理制度。

)代表作是2023年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泰羅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論和實踐構成了泰羅制)

4、甘特

亨利·甘特是美國管理學家、機械工程師,他的主要貢獻在於計畫和管理技術方面。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甘特圖」,一種用線條表示的計畫圖;另一貢獻是提出了優於泰羅的「差別計件工資制」的「計件獎勵工資制」,即對於超額完成定額的工人,除了支付給他日工資,超額部分還以計件方式發給他獎金;對於完不成定額的工人,工廠支付日工資。

5、法約爾

亨利·法約爾是法國一家大型煤礦公司的管理者,「經營管理之父」,代表作是《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他被公認為第一位概括和闡述一般管理理論的管理學家,其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管理職能的劃分和管理原則的歸納上。

6、韋伯

馬克斯·韋伯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組織理論之父」。他對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他認為高度結構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組織體系是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達到目標、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7、官僚制

「官僚制」又稱為「科層制」或「理想的行政組織」,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其實質是在於以科學確定的「法定的」制度規範為組織協作行為提供基本的約束機制,即主要依靠外在於個人的、科學合理的理性權威實行管理。

8、巴納德

切斯特·巴納德是美國管理學家,「社會系統學派」的創始人。他對管理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他認為,經理人員是組織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其職能主要包括建立並維護乙個資訊系統,使組織中每個人都能做出貢獻,明確組織的目標等方面。

他還把組織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

9、梅奧

埃爾頓·梅奧是原籍澳大利亞的美國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人群關係論的代表人物。他領導了霍桑試驗中後期的重要工作,並根據試驗結果,提出了著名的「人際關係學說」,開闢了行為科學研究的道路。

10、霍桑試驗

1924—2023年美國西方電氣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試驗,包括工作場所照明試驗等四個階段。最初的目的是根據科學管理原理,**工作環境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後來梅奧參加該項試驗,研究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工人勞動過程的影響,並根據試驗總結寫成了《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一書,提出著名的「人際關係」學說,開闢了行為科學研究的道路。

11、非正式組織

企業成員在共同工作的過程中,相互間有著共同的感情、態度和傾向,形成共同的行為準則和慣例。這就構成乙個體系,稱為「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以它獨特的情感、規範和傾向,左右著成員的行為。

12、數量管理理論

是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如先進的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技術、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資訊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做出最優規劃和決策的理論。

13、系統管理理論

是指運用系統理論中的範疇、原理,對組織中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特別是管理組織結構和模式進行分析的理論。

14、權變管理理論

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其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與環境的聯絡,並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型別和結構型別。它強調管理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隨機應變,針對不同的環境尋求相應的管理模式。

15、全面質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是指乙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收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強調統一性、整體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其本質是由顧客需求和期望驅動企業持續不斷改善的管理理念,包括關注顧客、注重持續改善、關注流程、精確測量、授權於員工等多方面的內容。

16、學習型組織

是指具有持續不斷學習、適應和變革能力的組織。它以共同願景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徵,在組織結構上表現為對顧客負責的扁平化的橫向網路系統。它強調「學習加激勵」,讓人「更聰明地工作」;以增強企業的學習力為核心,自我超越,不斷創新,以便實現組織財富倍增、服務超值、工作高效的目標。

補內涵:面臨變遭劇烈的外在環境,組織應力求精簡、扁平化、彈性因應、終生學習、不斷自我組織再造,以維持競爭力。它是通過培訓瀰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

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於個人績效中和的綜合績效。

17、精益生產和精益思想

精益生產:企業把客戶、銷售**商、**商、協作單位納入生產體系,同他們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夥伴關係,進而組成乙個企業的**鏈。

精益思想:根據使用者需求定義企業生產價值,按照價值流組織全部生產活動,使要保留下來的、創造價值的各個活動流動起來,讓使用者的需要拉動產品生產,而不是把產品硬推給使用者,暴露出價值流中所隱藏的muda(日本詞,專指消耗了資源而不創造價值的一切人力活動),不斷完善,達到盡善盡美。

18、業務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對企業的經營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以便在業績衡量標準(如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企業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競爭、變化」為特徵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

復旦版:業務流程再造強調以業務流程為改造物件和中心、以關心客戶的需求和滿意度為目標、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利用先進的製造技術、資訊科技及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術上的功能整合和管理上的職能整合,以打破傳統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建立全新的過程型組織結構,從而實現企業經營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19、核心能力理論

是由20世紀80年代資源基礎理論發展而來。該理論認為核心能力是組織內的集體知識和集體學習,尤其是協調不同生產技術和整合多種多樣技術流的能力,從而讓企業能夠在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它具有獨特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永續性、延展性等特點。

20、物料需求計畫(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是建立在計算機基礎上的生產計畫和庫存控制系統,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開環mrp和70年代的閉環mrp兩個發展階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客戶需求管理、產品生產計畫、原材料計畫以及庫存記錄。

21、製造資源計畫(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mrpⅱ是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即製造資源計畫的英文縮寫,為區別物料需求計畫,記為mrpⅱ。它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閉環mrp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企業管理資訊系統,由銷售、採購、生產、財務、工程技術、資訊等各個子系統集合而成。

22、企業資源計畫(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是以資訊科技的運用和系統化的現代管理理論為基礎,充分吸收準時生產(jit)和全面質量管理(tqc)等先進的管理理念,對企業所有資源進行全面一體化管理的管理資訊系統。它表現為面向**鏈的管理思想,以管理企業整體資源的管理思想為靈魂的軟體產品,以及集整合企業管理理念、業務流程、基礎資料、人力物力、計算機硬體和軟體於一體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

補復旦版:是指建立在資訊科技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執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23、現代管理理論叢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從不同角度去研究管理問題的學派。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把這種情況稱為「管理理論的叢林」,並將各種管理理論和學說歸納為11個學派。

24、知識管理

培養一種學習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組織成員能夠系統地獲得知識,並與其他組織成員共享這些知識,以便獲得更好的績效。它一般包括知識積累、知識應用與交流、知識創新這三個運作過程。

25、虛擬組織(企業)

是建立在資訊科技基礎上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這類組織(企業)僅保留最關鍵的功能,而將其他功能虛擬化,以各種方式借用外來進行整合,進而創造組織(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

26、**鏈與**鏈管理

**鏈: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終端使用者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組成的網鏈結構。

**鏈管理: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全面規劃**鏈中的商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等,並進行計畫、組織、協調與控制。它以效率為導向,目標是降低成本使組織更加多產。

27、價值鏈與價值鏈管理

價值鏈:就是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達到最終顧客手中的過程中,所有增加價值的步驟所組成的全部有組織的一系列活動。

價值鏈管理:當產品沿著整個價值鏈執行時,對整個連續的活動和資訊進行管理的過程。它不僅關注流入內部的資源,還關注流出組織的產品和服務,以效益為導向,目標是為顧客創造更高的價值。

週三多管理學講稿

第七章戰略性計畫與計畫實施 第一節戰略環境分析 一 外部一般環境 概念 在一定時空記憶體在於社會中的各類組織均面對的環境 內容 政治 社會 經濟 技術 自然五個方面 二 行業環境分析 各產業因其產業結構 競爭狀況以及成長潛力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為了判別某產業是否有投入的價值,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週三多《管理學》試題

一 名詞解釋 每小題4分,共20分 1 管理 2 組織文化 3 滾動計畫 4 領導 5 前饋控制 二 單向選擇 每小題1分,共15分 1 以下哪一點是屬於 權變管理理論 的最大特點?c a 重視人的因素 b 力求決策中減少個人藝術成份 c 根據不同的具體條件,採取相應的組織結構 領導方式等 d 通過...

週三多管理學筆記

編制計畫需要實事求是地對機會的各種情況進行判斷.企業目標指明主要計畫的方向,而這些主要計畫又根據反映企業目標的方式,規定各個主要部門的目標.編制計畫前提條件的主要原則是,凡承擔編制計畫的每個人越徹底地理解和同意使用一致的計畫前途條件,企業計畫工作就越加協調.在確定計畫期限時,只單獨考慮 費用似乎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