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多 管理學 第二版

2022-04-28 13:45:02 字數 4914 閱讀 2551

第一章、管理活動與管理理論

一、管理的定義

組織為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各職能活動,合理分配、協調相關資源的過程。

(1)載體是組織;(2)本質是合理分配和調節各種資源的過程;(3)物件是相關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一切可以呼叫的資源;(4)職能包括資訊、決策、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5)目的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

二、管理職能、表現形式、相互關係

管理職能:決策與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創新。

(1)決策職能通過方案的產生和選擇表現出來;(2)組織職能通過組織結構的設計和人員的配備表現出來;(3)領導職能通過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表現出來;(4)控制職能通過對偏差的識別和糾正表現出來;(5)創新職能是通過組織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職能的變革和改進來表現其存在的。

相互關係:(1)決策是計畫的前提,計畫是決策的邏輯延續。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職能的過程中總會面臨決策和計畫的問題,決策和計畫是其他管理職能的依據。

(2)組織、領導、控制旨在保證決策的有效實施。(3)創新貫穿於各種職能和各個組織層次之中。

三、管理者角色與管理者技能

(1)人際角色:代表人角色、領導者角色和聯絡者角色。

(2)資訊角色:監督者角色,傳播者角色和發言人角色。

(3)決策角色:企業家角色,衝突管理者角色,資源分配者角色和談判者角色。

(1)技術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專業領域中的過程、技術和工具的能力。

(2)人際技能:成功地與別人打交道並與別人溝通的能力。

包括對下屬的領導能力和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

(3)概念技能:產生新想法並加以處理以及將關係抽象化的思維能力。

四、外國早期管理思想

(1)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觀點和經濟人觀點(2)小瓦特和博爾頓的科學管理制度(3)麻薩諸塞車禍與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分離(4)歐文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5) 巴貝奇的作業研究和報酬制度 (6) 亨利·湯的收益分配制度(7) 哈爾西的獎金方案

1.亞當斯密為什麼認為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1)分工可以使勞動者專門從事一種單純的操作,從而提高熟練度、增進技能;

(2)分工可以減少勞動者的工作轉換,節約以工作轉換為另一種工作損失的時間。

(3)分工可以使勞動簡化,使勞動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物件上,有利於發現比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進工具的改進和機器的發明。

2.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對管理有何意義

(1)獨立的管理職能和專業的管理人員得到承認,管理既是一種活動,又是一種職業。

(2)隨著管理權和所有權的分離,橫向的管理分工開始出現,這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為企業組織形式的發展奠定的基礎。

(3)具有管理才能的僱傭人員掌握了管理權,直接為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3.巴貝奇將工人的收入分為幾部分

(1)按照工作性質確定的固定工資;(2)按照對生產率的貢獻而分得的利潤;(3)為增進生產率提出建議而獲得的獎金。

4.收益分享制度的具體方法

(1)每個員工享有一種「保證工資」;(2)每個部門按照科學工作方法制定工作標準,並確定生產成本,該部門超過定額時,由該管理階層和部門職工各得一半;(3)定額應在3—5年內保持不變,以免降低工資。

五、西方管理理論的分支、每個理論分支的內容與特徵

.古典管理理論

(1)科學管理論

著重研究如何。

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工作定額,標準化,能力與工作相適應,差別計件工資制,計畫職能與執行職能相分離。

工作定額

把工人的操作分解為基本動作,對盡可能多的工人測定完成這些基本動作的時間。

同時選擇最適用的工具、機器,確定最適當的操作程式,消除錯誤和不必要的動作,得出最有效的方法作為標準。

將完成這些基本動作的時間彙總,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其他延誤時間,確定完成這些操作的標準時間,據此制定乙個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吉爾布雷斯夫婦在動作研究和工作簡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甘特最重要的貢獻是是創造了甘特圖,另一貢獻是提出了計件獎勵工資制。

(2)組織管理理論

著重研究管理職能和整個組織結構。

法約爾把管理職能分為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並提出了管理的14條原則。

法約爾指出,任何企業都存在著六種基本活動,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種。

六種基本活動: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管理活動。所謂「經營」,就是努力確保六種基本活動的順利運轉,以便把組織擁有的資源變成最大成果,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

管理活動是指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管理的14條原則:分工、權利和責任、紀律、統一指揮、統一領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報酬合理、集權與分權、等級鏈與跳板、秩序、公平、人員穩定、首創精神、集體精神。(等級鏈是指從最高的權威者到最底層的管理人員的等級系列。

它表明權力等級的順序和資訊傳遞途徑。)

韋伯對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韋伯認為等級、權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基礎。(權威的三種型別:各人崇拜式權威、傳統式權威和理性—合法的權威。)

巴納德管理理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他認為在組織中,經理人員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巴納德將組織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這一理論為後來的「社會系統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巴納德認為經理人員的主要職能有哪些

(1)建立並維護乙個資訊系統(2)促使組織中每個人做出貢獻(3)明確組織的目的

巴納德認為對正式組織來說,其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有哪些

(1)明確的目標(2)協作的意願(3)良好的溝通。

2.行為管理理論

(1)梅奧對其領導的霍桑試驗進行了總結,闡述了與古典管理理論的不同的觀點——人際關係學說。該學說主要有以下內容: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工人的工作態度以及他和周圍人的關係。

(2)行為科學的蓬勃發展,產生了一大批影響力很大的行為科學家及其理論,主要有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麥克雷戈的xy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等。

3.數量管理理論

產生於二戰期間,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資訊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作出最優規劃和決策。內容主要包括:運籌學、系統分析和決策科學化。

4.系統管理理論

是指運用系統理論中的範疇和原理,對組織中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特別是組織結構和模式進行分析的理論。

5.權變管理論

其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與環境的關係,並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型別和結構型別。它強調管理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隨機應變,針對不同的環境尋求不同的管理模式。

6.全面質量管理

其本質是由顧客需求和期望驅動企業持續不斷改善的管理理念。它包括以下幾個要點:關注顧客。注重持續改善。關注流程。精確測量。授權與員工。

非正式組織

企業成員在共同工作的過程中,相互之間會產生共同的情感、態度和傾向,形成共同的行為準則和慣例,這就構成乙個體系,稱為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以它獨特的情感、規範和傾向,左右著成員的行為。(正式組織以效率為主要目標,非正式組織以情感為主要目標。

)決策科學化(09年)

決策要以充足的事實為依據,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絡對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和計算,遵循科學的程式,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從而做出正確決策。

何謂再造(採取再造方法的結果:公司規模的縮小和外包業務的增多)

對經營流程徹底進行再思考和再設計,以便在業績衡量標準(如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再造首先確定公司必須做什麼,然後確定如何做。再造不把任何事情想當然,它對「是什麼」有所忽視,而對「應該是什麼」相當重視。

第二章、道德和社會責任

一、道德及四種道德觀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來辨明是非規則或原則。道德在本質上是規則或原則,這些規則或原則旨在幫助有關主體判斷某種行為是正確的或錯誤的,或這種行為是否為組織所接受。

功利觀:決策要完全依據其後果或結果做出。功利主義的目標是為盡可能多的人謀求盡可能多的利益。

一方面,功利主義對效率和生產率有促進作用,並符合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另一方面,它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決策影響的人沒有參與決策的情況下;同時,功利主義也會導致一些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被忽視。

權利觀:決策要在尊重和保護個人基本權利的前提下做出。權利觀積極的一面是它保護了個人的自由和隱私。

但它也有消極的一面(主要是針對組織而言的):接受這種觀點的管理者把對個人權利的保護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從而在組織中會產生對生產率和效率有不利影響的工作氛圍。

公平觀:要求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則行事。按公平原則行事,也會有得有失。得的是它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失的是它可能不利於培養員工的風險意識和創新精神。

綜合觀:主張把實證(是什麼)和規範(應該是什麼)兩種方法併入到商業道德中,即要求決策人在決策時綜合考慮實證和規範兩方面因素。這種道德觀綜合了兩種「契約」:

(1)適用於社會公眾的一般契約,這種契約規定了做生意的程式;(2)適用於特定團體裡的成員的特殊契約,這種契約規定了哪些行為方式是可接受的。這種商業道德觀與其他三種的區別在於他要求管理者考查各行業和各公司的現有道德準則,以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二、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徵

(1)把遵守道德規範看作責任;(崇尚道德的管理不僅把遵守道德規範視作組織獲取利益的一種手段,更把其視作組織的一項責任。)

(2)以社會利益為重;(不僅從組織自身角度更從社會整體角度思考問題。)

(3)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4)視人為目的;(崇尚道德的管理不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超越法律;(6)自律;(7)以組織的價值觀為行為導向

三、影響管理者道德行為的因素

(1)道德發展階段:人類的道德發展要經歷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又分兩個階段。隨著階段的上公升,個人的道德判斷越來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約。

前慣例層次,在這一層次,個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才會做出道德判斷;

慣例層次,在這一層次,道德判斷的標準是個人是否維持平常的秩序並滿足他人的期望;

原則層次,在這一層次,個人試圖在組織或社會的權威之外建立道德準則。(受個人用來辨別是非的道德準則的影響。)

(2)個人特徵:有兩個個性變數影響著個人行為。這兩個變數是自我強度和控制中心。

週三多管理學講稿

第七章戰略性計畫與計畫實施 第一節戰略環境分析 一 外部一般環境 概念 在一定時空記憶體在於社會中的各類組織均面對的環境 內容 政治 社會 經濟 技術 自然五個方面 二 行業環境分析 各產業因其產業結構 競爭狀況以及成長潛力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為了判別某產業是否有投入的價值,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週三多《管理學》試題

一 名詞解釋 每小題4分,共20分 1 管理 2 組織文化 3 滾動計畫 4 領導 5 前饋控制 二 單向選擇 每小題1分,共15分 1 以下哪一點是屬於 權變管理理論 的最大特點?c a 重視人的因素 b 力求決策中減少個人藝術成份 c 根據不同的具體條件,採取相應的組織結構 領導方式等 d 通過...

週三多管理學筆記

編制計畫需要實事求是地對機會的各種情況進行判斷.企業目標指明主要計畫的方向,而這些主要計畫又根據反映企業目標的方式,規定各個主要部門的目標.編制計畫前提條件的主要原則是,凡承擔編制計畫的每個人越徹底地理解和同意使用一致的計畫前途條件,企業計畫工作就越加協調.在確定計畫期限時,只單獨考慮 費用似乎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