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資訊科技與課堂整合有效性的方法

2021-03-04 04:18:47 字數 1066 閱讀 1819

學習者分析是指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的學習者常常會在認識風格等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會越來越強,並逐漸達到穩定。學習者分析包括兩部分:

一是智力因素,即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認知結構變數;二是非智力因素,即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在進行學習者分析時,首要考慮學習者的因素有:認知發展的特徵,起點水平,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

教師在選擇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工具形式時,可能會受到學生年齡特點、思維能力、知識基礎、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影響,對學習者分析對整合工具有一定的優化效果。

4.關注預設與生成做好有效整合的協調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教師在課前準備中,對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做了大量的預設活動,精心預設了**教學課件的每乙個細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機械的執行預設方案,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依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尊重學生個體的精彩生成,針對這些生成結合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適,從而讓「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繹出精彩課堂。

5.開展同伴互助提公升整合的有效性

教師對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離不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尤其是開展同伴互助活動有助於提公升整合的有效性。課前,教師可以與同學科的教師進行交流,讓同伴對其教學課件的有效性進行問診把脈,發現問題及時修改。課中,可以邀請同伴走入課堂,開展教學現場觀摩,對教學課件的有效性進行現場診斷。

課後,可以通過同伴互助交流,**教學課件是否有效促進了師生的「教與學」活動。當然,也可以構建有關整合技能方面的課堂觀察表或評價表,通過同伴對課堂活動的觀察與診斷,記錄、反饋與提公升「整合」的有效性。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不但要明確教育培養的目標、明晰自身的角色,還要學會有效地將資訊科技整合到課程中去。有效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課堂並不是單純看使用的技術有多好、多新,使用技術的時間有多長;關鍵是要把資訊科技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發揮資訊科技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能拓展學生的學習環境,也是教師學習情境的有力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芻議提高資訊科技課堂管理有效性

三 興趣 評價是基礎。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充滿趣味性的學科,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並不是意味著資訊科技的每節課內容都是饒有興趣的。學生感興趣的根源無非是建立在好奇 上網 玩遊戲上,而並非是對學習內容 學習的過程感興趣,所以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是學生實現興趣物件的轉化。教師應充分調動各種因素,促使學生...

運用資訊科技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所謂 教學有效性 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機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

資訊科技課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蘆墟實驗小學吳惠娟 作為小學資訊科技老師,我發現在技能課課堂管理上確實沒有語數英課堂容易控制,有時候理論課的時候把準備好的知識點依次呈現給學生,學生們很安靜,覺得自己控制好了課堂。沒過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有幾位同學在按鍵盤和滑鼠,還有幾位開始交頭接耳,有的開始走神 雖然大多數學生還在認真聽課,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