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課題3製作泡菜並檢測亞硝酸鹽含量教學設計

2023-02-14 07:33:03 字數 3116 閱讀 6130

專題1 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

課題3 製作泡菜並檢測亞硝酸鹽含量

【教學目標】

嘗試製作泡菜,並嘗試用比色法測定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討論與此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

【教學重點】

製作泡菜並測定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

【教學難點】

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測定。

【教學過程】

引入(略)

一、基礎知識

(一)乳酸菌發酵

1. 原核生物

2. 代謝型別:異養厭氧性

3. 發酵過程:

c6h12o6→2c3h6o3

4. 常見型別:乳酸鏈球菌和乳酸桿菌

5.用途:生產酸奶、泡菜

思考:為什麼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發酵成酸奶?

酸奶的製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發酵作用,抗生素會殺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長。

(二)亞硝酸鹽

1. 分布:蔬菜4mg/kg、鹹菜7mg/kg以上、豆粉10mg/kg

2. 危害

(1) 人體攝入總量達到0.3~0.5g時會引起中毒;總量達3g時,會引起死亡。

國家規定,亞硝酸鹽的殘留量在肉製品中不得超過30mg/kg,醬醃菜中不超過20mg/kg,而嬰兒奶粉中不得超過2mg/kg。

(2) 原理:食物中大部分亞硝酸鹽在人體中隨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條件下(適宜的ph\溫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才會轉變成致癌物——亞硝胺: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與人類的某些癌症有關。

思考:為什麼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鮮蔬菜,不宜多吃醃製蔬菜?

醃製過程中蔬菜中的硝酸鹽會被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

二、實驗設計

(一)流程圖

(二)資料分析

[資料一] 泡菜的製作

1. 按照清水與鹽的質量比為4∶1的比例配置鹽水,煮沸後冷卻。

注:煮沸是為了消滅雜菌;冷卻是為了不殺死材料上的乳酸菌。

2. 向壇蓋邊沿的水槽中注滿水:①保證壇內乳酸菌發酵所需的無氧環境;

密封,防止雜菌進入;

在發酵過程中,要注意經常補充水槽中的水。

3. 發酵時間長短受溫度影響:18~25℃或30~40℃?

4. 為什麼泡菜罈內有時會長一層白膜?

壇內產膜酵母的繁殖(泡菜液營養豐富,表面含氧,適合酵母菌繁殖)

5.泡菜發酵的階段:

泡菜在發酵期間,由於乳酸菌的發酵作用,發酵產物乳酸不斷累積,因此可以根據微生物的活動情況和乳酸積累量,將泡菜發酵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發酵前期:

①參與的微生物:不抗酸的大腸桿菌、酵母菌等

②發酵過程:蔬菜剛入壇時,表面帶入的微生物,主要是以不抗酸的大腸桿菌和酵母菌等較為活躍,進行一定的乳酸發酵和微弱的酒精發酵產生較多的乳酸、酒精、醋酸和co2等,co2以氣泡從水槽內放出,逐漸使壇內形成無氧狀態。

③發酵特點:此時泡菜液的含酸量約為0.3%~0.4%,是泡菜初熟階段,其菜質鹹而不酸、有生味。

(2)發酵中期:

①主要微生物:乳酸菌

②原因:由於前期乳酸的積累,ph下降,無氧狀態的形成,利於乳酸菌生存

③發酵特點:乳酸的積累量可達到0.6%~0.

8%;乳酸積累ph達3.5~3.8.

大腸桿菌、酵母菌、黴菌等的活動受到抑制。這一期為完全成熟階段,泡菜有酸味且清香品質最好。

(3)發酵後期:

①主要微生物:乳酸菌

②發酵特點:乳酸含量繼續增加,可達1.0%以上。當乳酸積累達1.2%以上時,乳酸桿菌的活性受到抑制,發酵速度逐漸變緩甚至停止。此階段泡菜酸度過高、風味不協調。

6. 發酵過程中的相關變化

(1) 乳酸菌含量

發酵中期無氧環境中大量繁殖,後期乳酸含量過高導致數量下降

(2)乳酸含量

由乳酸菌代謝產生,其含量因乳酸菌的生長繁殖而大量增加,在發酵後期達到最大值。

[資料二] 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原理——比色法

在鹽酸酸化條件下,亞硝酸鹽與對氨基苯磺酸發生重氮化反應後,與 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結合形成玫瑰紅色染料,與已知濃度的標準顯色液目測比較,估算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

過程: 酸化→重氮化→顯色→比色→估算

三、操作提示

(一)泡菜罈的選擇

應選用火候好、無裂紋、無砂眼、壇沿深、蓋子吻合號的泡菜罈。也可使用玻璃製作的泡菜罈(更易觀察變化)。

可將壇口向上壓入水中,看壇內有無滲水現象。

(二)醃製條件

1. 影響亞硝酸鹽含量的因素:時間、溫度、食鹽用量

溫度過高、食鹽用量過低、醃製時間過短,容易造成細菌大量繁殖,亞硝酸鹽含量增加。

2. 醃製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

亞硝酸鹽是由蔬菜中的硝酸鹽被還原產生

(1)公升高:隨無氧條件的形成,厭氧型的硝酸鹽還原菌大量繁殖,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增加;

(2)下降:一般在醃製的10天後。

發酵到一定程度,乳酸含量增多,硝酸鹽還原菌的活動受抑制,亞硝酸鹽的生成減少;同時已生成的亞硝酸鹽被分解。

注:泡菜在醃製後10天後吃較好

(三)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操作(每隔兩天測量一次)

過程:配製溶液→製備標準顯色液→製備樣品處理液→比色

1. 配製溶液

(1)對氨基苯磺酸溶液(對氨基苯磺酸+鹽酸;避光儲存);

(2)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溶液(避光儲存);

(3)亞硝酸鈉溶液(用於比色);

(4)提取劑:氯化鎘和氯化鋇(鹽酸調節ph至1):用於提取亞硝酸鹽

(5)氫氧化鋁乳液:使泡菜濾液脫色,變澄清;

(6)氫氧化鈉溶液:中和過多的鹽酸,營造鹼性環境。

2.製備標準顯色液

用不同量的亞硝酸鈉溶液進行顯色反應,再用乙隻空白對照。觀察顏色梯度變化。

3. 製備樣品處理液

4. 比色

5. 計算亞硝酸鹽含量

樣品中亞硝酸鹽含量(mg)/取樣量(40ml濾液的質量,kg)

四、結果分析與評價

1. 能否用顯微鏡觀察到乳酸菌?

電子顯微鏡能,光學顯微鏡不能。

2.泡菜的最佳食用時間是在醃製的10天後。

3. 製作酸奶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亞硝酸鹽,可用比色法檢測。

五、課後思考

1.比較幾種傳統發酵

2. 傳統發酵的共同特點:利用天然菌種,最終發酵產物不是單一組分,而是成分複雜的混合物。風味更獨特,但品質不如現代髮術(嚴格無菌條件下接種單一菌種)。

課題3製作泡菜並檢測亞硝酸鹽含量

學習目標 1 嘗試製作泡菜,並嘗試用比色法測定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變化。2 討論與亞硝酸鹽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學習重點和難點 1 學習重點 測定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 2 學習難點 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測定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泡菜不但味美,而且還可以提高人的食慾。泡菜是怎樣製作的?泡菜中含有亞硝酸鹽,亞...

人教版生物選修1專題1課題1果酒和果醋的製作

課題1 果酒和果醋的製作 學習目標 1.了解傳統發酵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掌握發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點 3.學習製作果酒 果醋的實驗操作技能。重點 4.設計並安裝簡單的生產果酒及果醋的裝置。難點 1 果酒 果醋的製作原理 1 果酒的製作原理 菌種是酵母菌,其代謝型別為兼性厭氧型。反應式 ...

19 3課題學習選擇方案 1

19.3 課題學習選擇方案 1 一 學習目標 1 會用一次函式知識解決方案選擇問題,體會函式模型思想 2 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 3 能進行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重點 建立函式模型解決方案選擇問題 二 知識複習 1 一次函式,與軸交點座標與軸交點座標影象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