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反思

2023-01-29 10:54:02 字數 4651 閱讀 3690

一、設計說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研究。

鑑於此,筆者以「文言融生」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合,嘗試另闢一條文言文教學之蹊徑。下面設計則擬從這一角度作如是**。

二、教學目標

2.在了解蘭亭宴會的基礎上,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素有「書聖」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傳。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卻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真可謂是「文質雙絕」。

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麼文體?在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 a.會於會集山陰之蘭亭。b.後之覽者,亦。c.故列敘時人。

(掌握「序」這種文體:書序與贈序區分;為下文「蘭亭集會」展開墊本)

三、朗讀文章,研習文字

1.朗讀課文,提問:既然《蘭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與通常序文有不同之處嗎?

明確:作為書序,除了具備一般書序介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和本書意義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公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從一次宴會上公升到對生死的思考的?(或者問:作者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明確: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是乙個由「樂---痛---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

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問: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乙個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知識。

佳處:「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樂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類似於雲南傣族的潑水節。

這種祭禮要挑個黃道吉日,古人規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

明確:孟--仲--暮)。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重點落實「鹹」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解釋詞語並板書)

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

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2.賞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因此,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於是詩興大發,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同時教師補充「濫觴」一詞:江河發源處水淺,僅能浮起酒杯。後來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3.出示"流觴曲水"**: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做一段宴會場景描寫,然後與原文兩相比較,從中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文化意味。

明確: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暖風薰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學生翻譯此句,並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時體會這兩個駢散結合的句子)

總結:有人說,自然是心靈的風景。的確,自然是人心靈的外化,詩人和藝術家筆下的「風景」,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外在物,而是貫注了詩人和藝術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觀交融的產物。

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都特別強調天人和一,天人感應,相互交流與相互共鳴。自然的存在與人類息息相關,它體現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會描寫是如此歡快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一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

1.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乙個字。

明確:「痛」——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裡,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其二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2.提問: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譬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賞析:王羲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

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

「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3.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深度明確作者的「痛」是什麼?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恆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慾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

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麼?----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麼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變呢?(請一學生朗誦,師生感受作者字裡行間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隨後作者發出「後之視」的感嘆。最後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全文。

2.提問: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那麼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點研習以下幾句:

「每覽」一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發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從其甲骨文本形可一目了然。(寫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一死生」和「齊彭殤」一句:這裡「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什麼看作一樣」的意思。「一 」和「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歲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後之」一句: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教師總結:錢鍾書曾說:「目光放遠,萬事且悲。

」魏晉時代,由於社會黑暗,現實殘酷,人們便轉向了內心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調」、「宇宙意識」的哲學思想,都是從其超脫的境界裡萌芽而來。

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造衝動,以紮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就這一段而言,可以說,雖然王羲之在盡述古人、今人和後人之後,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三、課文總結

「在山**上走,如在畫中遊」。讀罷《蘭亭集序》,那掩映其間的森森林木,那穿插雲霄的處處綠竹,還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戲的鵝群,也許會在某一天「復活」在你的頭腦中,啟用起你對那個時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難怪有人這麼說:

欣賞《蘭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賞其書法作品一樣:夏飲甘泉,神清氣爽;秋日登高,天晴氣朗;嚴冬圍爐,溫暖如春。

教學反思:

1、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並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

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設計為「文言文三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出情感,三讀,讀出見解。

《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在對文言知識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著重講解一詞多義,並結合以前學過的文言文語句分析字詞含義,做到溫故知新。整篇文章語言清新,句式整齊,不適合文言文常規翻譯方法——字字落實,所以我採用的是譯文整體感知,重點字詞、語句強化的方法。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以教師講解為主,不甚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中的實詞 虛詞 句式 情感 背景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內容來。這種教學方法並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坦言愛聽老師 侃 等老師 知人論世 結束就不甚感興趣了。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於是我參...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 貌似簡單,實際上要想達到深刻的理解,並非易事。這篇文章要求背誦,學生居然了背了幾節早讀課還沒有背熟練。學生反映,總是記住了上句,忘記了下句,對文章的內容和脈絡理解得都不是清晰,特別是第 三 段,在背誦方面難度太大。這個現象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刻又去調查了另乙個班的學生,反饋回...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經典,都讓我愛不釋手。我對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 更是情有獨鍾。蘭亭集序 既是被譽為 天下行書 的書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 格調清奇的散文。對於教學經驗還不豐富的我來說,不論怎樣精心設計 用心傳授,總感到沒有把此文語言之優美,感悟之深刻呈現給學生,現將教學中的所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