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關於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反思

2023-01-29 00:15:03 字數 4710 閱讀 6851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於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裡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

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一.

教學過程簡述

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

「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出示例題9+3=?讓學生口答此題,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一般說來,「教師」概念之形成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楊士勳(唐初學者,四門博士)《春秋穀梁傳疏》曰:「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為師資也」。

這兒的「師資」,其實就是先秦而後歷代對教師的別稱之一。《韓非子》也有雲:「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其「師長」當然也指教師。

這兒的「師資」和「師長」可稱為「教師」概念的雛形,但仍說不上是名副其實的「教師」,因為「教師」必須要有明確的傳授知識的物件和本身明確的職責。 生1:9+3=12,因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麼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2023年就尖銳地提出:

「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的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麼」。根本原因還是無「公尺」下「鍋」。

於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彙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公尺」。

生2:9+3=12,因為9和3組成12,所以9+3=12。

這個工作可讓學生分組負責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週一換。要求學生抽空抄錄並且閱讀成誦。其目的在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所以內容要盡量廣泛一些,可以分為人生、價值、理想、學習、成長、責任、友誼、愛心、探索、環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積累40多則材料。如果學生的腦海裡有了眾多的鮮活生動的材料,寫起文章來還用亂翻參考書嗎? 生3:

9+3=12,因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沉默

師:再想一想,想得仔細一點。

生:還是沉默。

師:你們想一想(邊說邊作掰手指狀)。

生4:我知道了,我們還可以乙個乙個地數手指。

(在座學生哄堂大笑)

師:對你說得很好,我們是還可以掰手指,這也是乙個好方法。

生5:不對,這個方法是幼兒園裡教的,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難為情的。

師:(顯得很不自在)接著問:還有其他演算法嗎?

生6:擺小棒,先擺9根,再擺3根,然後數一數,一共有12根。

生7:還可以擺圓片、擺三角形……

師:把這些方法都一一羅列在黑板上,(顯得很自豪)。

二.思考

1.教學中的演算法多樣化決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那樣,只要學生回答出的演算法多就是演算法的多樣化,這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別。新課標中的演算法多樣化是指在同一層面內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不同。

如:本堂課的前幾種演算法可以稱作為演算法的多樣化,而後面幾種演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說的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學生所用的方法屬於不同層面的,所以稱不上演算法的多樣化。本堂課這位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在追求新課標理念下的演算法多樣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為了多樣化才多樣化,並不是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演算法多樣化。

2.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演算法多樣化還有乙個後繼步驟,那就是演算法的優化,演算法只有在優化後多樣化才有意義,否則對學生來說加重了課業負擔,而且不能得到演算法多樣化所帶來的好處。何為演算法的優化,我認為:

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水平,在多樣的演算法中找到乙個自己認為最好的、最為合適的、最能解決問題的演算法的過程。這個和我們以前所認為的優化有著明顯的區別,以前只從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優化,而現在更強調從學生的層面去考慮優化。且優化的過程由學生來完成。

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地優化、不斷地完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不斷地積累、實踐不斷地深入,學生已經優化的演算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如本課一學生所講的掰手指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方法難為情的。從中不難看出掰手指對幼兒園小朋友來說的確是乙個好方法,但對於小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乙個好方法了,也就是對於小學生在進行9加幾的計算時除極個別外,他們的優化目標不會是掰手指了。

3.需要注意的是,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並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並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演算法。演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演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新課標中所提及的演算法多樣化和優化,是指集體的多樣化,個體的優化。也就是說要求全體學生盡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演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演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把全班同學所有的演算法都優化成乙個演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

三、實踐反思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麼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2023年就尖銳地提出:

「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的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麼」。根本原因還是無「公尺」下「鍋」。

於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彙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公尺」。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後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有計畫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物件,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徵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彙,理解詞彙,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雲密布,我問幼兒烏雲是什麼樣子的,有的孩子說:

烏雲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雲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雲滾滾。

」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

」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

雨後,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誦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雲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徵見景生情,幼兒不僅印象深刻,對雷雨前後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

我還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聯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在發展想象力中發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想,幼兒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物件。

1.本人認為,本課執教教師在學生已經回答出了三種不同的演算法時,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再思考其他演算法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誘導學生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學生一開始沒有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實在他們的腦子裡已經潛意識地將這種演算法優化掉了,這在學生的回答中已經得到證實。

如果再把這種演算法搬出來而且還說這是一種好方法,那麼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學生在計算時都去掰手指,高年級手指不夠又該如何?

2.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在新課中當學生已回答出三種不同的演算法時,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優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謂的「多樣化」。其實這已經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多樣化」了。

對於新課標,本人對他的認識也不夠深入,有待於今後邊實踐、邊反思、邊總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單靠「死」記還不行,還得「活」用,姑且稱之為「先死後活」吧。讓學生把一周看到或聽到的新鮮事記下來,摒棄那些假話套話空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可長可短,並要求運用積累的成語、名言警句等,定期檢查點評,選擇優秀篇目在班裡朗讀或展出。這樣,即鞏固了所學的材料,又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鉛筆 教學反思 南埔中心小學陳月英 1 教材中呈現的是讓學生數100枝鉛筆,在教學中,我嘗試的讓學生去數不同種類的物體。特此課前我將班級分成11個小組,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不同的材料。例如 讓學生去數選票 正 字,有意識地讓學生5個5個地數 讓學生去數 三角形 所用小棒的根數,有意識地讓學生3個3的數...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3 一年級學生起點不同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優生 吃不飽 差生 吃不了 的局面。學習好的學生對於難題點撥一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學習較差的學生說了 三 四遍也消化不了。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乙個頭疼的問題。三 今後努力方向 1 在教學中轉變教師的角色意識,突出...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課堂上還是比較完整的將這課的內容上完了,但仍發現有很多問題。在比較繩子長短這一內容時,出示主題圖問學生 你們還能比較出兩根繩子的長短?學生回答說 能,因為從上面看,繩子的上端是一樣齊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紅繩子長。我當時是這樣說的 你們回答的很好,但這樣比較方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