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公尺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3-01-28 00:33:06 字數 5058 閱讀 8388

《千公尺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公尺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公尺的概念,難點是將千公尺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絡,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擔心,因為公尺、分公尺、厘公尺、公釐可以讓學生用手比劃,學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公尺怎麼辦呢?學生既不能用手比劃,也不能用眼睛來看。

苦於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有上。最後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我決定在上這節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的教學樓到校門口乙個來回剛好100公尺的距離,我就讓每乙個學生從教學樓走到校門口再走回來,體驗100公尺有多遠,再想象一千公尺就是走10個100公尺那麼遠。學生聽說要走路,高興的都舉起了小手,生怕老師把自己遺忘,當得知每個人都要體驗時,有學生條件反射性的一躍而起,看到學生們笑容燦爛的面孔,我知道我這樣安排是正確的。學生只有對這件事真正的感興趣了,才會用心的去學習它。

走路這個環節取得了成功,學生把自己走的步數記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公尺要走多少步。從而建立起1千公尺的長度觀念。

2、用「搶做小老師」的遊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在學生明白了「1千公尺=1000公尺」這個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為了不讓學生機械地做題,我們全班一起來做「搶做小老師」的遊戲。(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其他同學就可以主動來搶改。)一經公布,下面立刻沸騰起來,每個人都想做小老師來給別人修改錯誤,被點到做題的學生也憋著一股勁,我就是不讓你們來改錯。

這樣一來,課堂就很活躍,學生也在遊戲中鞏固了「1千公尺=1000公尺」 這個單位換算。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難點也基本克服了。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從作業情況來看,正確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內容的過渡等等存在許多不足。在這方面我將會進一步的加強與提高。

11月份教學反思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蘭光小學余祥風

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乙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了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紛紛舉起。

我讓小組選代表匯報合作**的成果:

「8+4+8+4=24(厘公尺)!」

「8+4+8+4=24(厘公尺)!」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公尺)!」 課代表王凡站起來發言。

我心裡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匯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來學生自己不會歸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我只**往公式上引:我說:

「長方形兩條,那麼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4×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乙個公式表示:

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四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的僅有2人!其他同學全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現在提倡學生自主**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裡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演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不久的將來他們在數學上會有頗豐的收穫!

《四邊形》教學反思

蘭光小學余祥風

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過程與方法目標是:

通過塗一塗、找一找、分一分、畫一畫等活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於教師適時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課前準備(遊戲:複習圖形知識)

2、匯入新課(創設情境,觀察主題圖)

3、塗一塗(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初步感知四邊形)

4、總結四邊形特點(4條直邊,4個角) 5、反饋練習(快速搶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7、分一分(根據四邊形邊和角的特點分類)

8、鞏固練習(走四邊形的迷宮、畫四邊形)

一、力求體現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本節課中,我由光明小學校園場景圖引入,既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於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

在學生對四邊形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我又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

二、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點明今天研究四邊形之後,我設計了塗一塗的環節,先讓學生把心目中的四邊形塗上顏色。學生們興致勃勃的動起手來,雖然這時候他們並不十分清楚什麼是四邊形,只是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在塗。

塗完之後再交流為什麼有的不塗?接著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他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邊形的特點。

三、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回答給予多元的評價

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不僅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本節課中,我盡量對每位同學的回答都有乙個恰當的評價,例如:你的反應真快!你的思維真敏捷。

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進步。你的聲音真響亮。你回答對了,如果能把話說完整就更好了。

你的回答對大家進一步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等等。

本節課中,我感覺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認識了四邊形之後,如果能給學生準備一些小棒,讓學生親自去擺一擺四邊形,或者準備一些釘子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圍一圍,就更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四邊形有4條直邊和4個角的理解。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蘭光小學余祥風

認識「平行四邊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在教學這一知識時,重點調整了師生之間的課堂角色,當好嚮導,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操作、發現、歸納、表達,整堂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生動活潑,充滿童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

件.園)中,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不僅參與面廣,熱情高,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問題的能力和全面觀察問題的思維方式。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優秀教育資源網斐.

斐.課.件.

園),我認為教學的精彩之處在於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1、 在自主活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喜歡數學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他們了解到同乙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乙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產生一種直覺而又朦朧的感性認識時,我引導學生說一說他們的發現,把自己的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提問引導「拉一拉、看一看,這個長方形框架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發現了長方形框架的形狀、角、名稱都有了變化。這些發現,對於小學生來說則是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在獨立操作、獨立觀察、測量、思考以及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的「新發現」,這就是他們的創造。

教學到這裡,我接著引導他們去驗證,對 「全新發現」作出積極的評價。通過說一說,讓學生不僅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使感性認識上公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通過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樂趣,激起學習的熱情。

2、 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擁有自信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圖通過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在此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知識的自信心。在整個教學過程(****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

課.件.園)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探索和發現獲得的,而不是我教給他們的。

我先讓學生「拉一拉——看一看——說一說」來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以一句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有這樣的特徵呢?」為學生創設了繼續探索的空間,接著,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邊角的關係,通過「畫一畫、剪一剪」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特徵的理解。縱觀這堂課,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養。

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自信地學數學,是每個小學數學教師的光榮使命!也是一項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教學任務!我應該為此繼續努力!

《時、分、秒》教學反思

蘭光小學余祥風

例如在認識鐘面的時候,通過實物展示和課件的操作,讓學生數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和60個小格,時針和分針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又向他們介紹了秒針。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走一圈是12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時;秒針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以上概念在一邊拿鐘面進行實際操作一邊提問時,孩子們尚能回答,可是讓他們在獨立做的時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學求經過時間時,則感覺更加困難。例如求從11點--4點經過了幾時,答案就五花八門。有的孩子用11減4,有的在鐘面上數,卻數成了從4到11的格數,而且在數格的時候,他們往往數的不是幾個格,而是幾個數字。

還有諸如「2:45--3:20經過了( )分」這樣的題目,也是比較難理解的。

我給孩子們講了幾種方法,第一種是最直觀的方法,在鐘面上數格仔;還可以先算2:45到3:00是15分,再算3:

00到3:20是20分,合起來是35分;另外還可以把這樣的題目當作減法來做,用後面的數減前面的數,20減45不夠減,拿出乙個小時當作60分,和20合在一起是80分,再減45就可以得到35分。對於這幾種方法,我沒有要求孩子們全部掌握,而是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或可以理解的方法。

對於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們能在鐘面上把經過的時間數出來,我也覺得他們挺棒的。

《千公尺的認識》教學反思

一 注重生活經驗 千公尺 是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建立1千公尺的表象難度很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新舊知識的引申 發展處,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在課前,我親自帶領學生估一估 走一走100公尺的路程,並量出繞操場200公尺走一圈的時間,通過這些實踐性的課前活動,...

《千公尺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公尺 分公尺 厘公尺 公釐等長度單位,對長度單位有了初步的了解。1公釐 1厘公尺 1分公尺 1公尺等長度學生都可以用手比劃出來,通過尺子去測量,但1千公尺的長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劃,測量的難度也十分大,只有借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起1千公尺的概念...

千公尺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三上第7 8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公尺 公里 知道1千公尺 1000公尺。2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公尺與千公尺的關係,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3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公尺的長度概念。教學重點 明確公尺與千公尺之間的關係,知道1千公尺 1000公尺,會進行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