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小學生的德育教育

2023-01-26 16:06:05 字數 1636 閱讀 2317

德育是衡量乙個民族進步的標準之一,是乙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槓桿。從往日的應試教育到今天人人談論的素質教育,德育教育始終像一條無形的線牽引著每位學子,它使一部分有德無能的「危險品」及時醒悟,改過自新。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進一步強調學校的德育工作,這對小學教學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面對挑戰,我們每位教育戰線的工作者必須樹立教學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促進小學生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斷構建和提公升,使他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長大以後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樑。

那麼,如何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加強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

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中,教師都要善於給學生營造乙個良好的環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師生關係,引導學生的情感處於積極、自由、寬鬆、安全的狀態。從而使學生的思想進入乙個自由馳騁的愉快的心理空間。記得前不久在護城小學舉行的學區觀摩課上,張道經老師的一節語文課《可貴的沉默》至今令我難以忘懷,在張老師親切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講解過程中,三年級小朋友的發言非常積極,他們積極動腦思考問題,師生之間建立起了平等、互信的良好關係,老師的句句質疑,引起了所有同學的反思,整節課中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張老師圍繞著課堂上熱鬧—沉默—熱鬧這一主線,抓住契機,讓學生說說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回報愛,自己準備怎麼做,這就是德育教育教育的現身說法,這堂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學生的德育教育。

二、 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善於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導,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實多數學生在經歷一年以上的有規律的學習生活後,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自我約束,他們知道了什麼是美醜善惡。在我們的校園**現了一系列違紀現象:

少先隊員不戴紅領巾、學生亂扔垃圾等。當我們召開少先隊隊幹會議,我提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時,孩子們都積極動腦獻計獻策,在他們的心裡也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所以最後他們集體討論決定:安排一部分學生每天在校門口值日,監督不戴紅領巾的學生及攜帶垃圾的學生進入校園,一部分學生課間在操場上值勤,制止不文明行為及不安全行為。

他們的這一舉動實施起來果然湊效,校園變得更美了……

三、 注重實踐,聯絡生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

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就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驗有關的道德問題。在體驗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經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形成穩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為。這種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眾所周知,四川汶川**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社會各界人士都積極自發的發起捐助,我校學生在**相關的電視新聞或收聽廣播後,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有的學生一談及到汶川**便潸然淚下,他們說:「老師,災區的孩子們太可憐了,我們把平時積攢下來的零花錢全部捐獻給他們,哪怕給他們添置一些書包和文具也是好的,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雖然是杯水車薪,但卻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意願,於是我採納了他們的意見,隨後我校少先隊組織就發起倡議,全體師生都開始募捐。

還有乙個學生在課堂上朗讀別人的一篇作文時,讀到「五層教學大樓在一瞬間便成了兩三公尺高的廢墟,回頭看到的僅是乙隻只殘肢斷臂」時,那個學生的淚水頓時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落。此時全班同學都沉浸在一陣悲涼的氛圍中。

總之,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要常抓不懈,從課堂教學到實際生活,教師都應無時無刻地對他們貫穿著德育理論,讓德育教育遍地開花,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如何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

作者 杜顯濤 新課程學習 中 2015年第01期 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我們有一顆熱愛教育和熱愛學生的心。當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高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轉變,即 讀書無用,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很多 00後 中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他們不再像 70後 那樣單純地...

如何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面對當今社會青少年身上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我也在思考如何抓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歸納起來,有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一 抓班級常規管理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組成單位,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基地,班級文化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每乙個學生。如果乙個班級是積極向上 學風...

如何加強當代中學生的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 3089 2013 06 0226 02 德育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方法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思想準則和道德行為規範 政治意識等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