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經濟學意義

2023-01-25 20:39:04 字數 5155 閱讀 6443

● 朱偉珏

摘要:本文著重考察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與經濟學的關係。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各不同學科與學術流派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已成為當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

布迪厄正是社會學領域內一位積極的實踐者。他的文化資本理論超越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二元對立,將社會行為放入物質經濟層面與精神文化層面的統一之中加以把握。另一方面,文化資本理論也對經濟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儘管布迪厄本人從未將文化資本視為純粹的經濟現象,也未曾對文化資本的經濟價值進行過系統的思考。但其理論仍然為各種新資本理論,如社會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尤其是文化資本理論(文化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總之,將文化資本理論運用於經濟學領域是一件有益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因為它不僅可以為經濟學家們研究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提供乙個有效的分析框架,而且也能從與迄今為止任何經濟學理論不同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經濟增長問題,並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 )

關鍵詞:布迪厄、文化資本、人力資本、經濟學

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各個不同的社會科學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已成為當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主要趨勢。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就是社會學領域內一位積極的實踐者。他的文化資本理論超越了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二元對立,將社會行為放入物質經濟層面與精神文化層面的統一之中加以把握。

「文化經濟」理念貫穿於其全部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他不僅經常使用一些經濟學術語或概念——市場和再生產等等——來描述文化現象,而且奠定其社會學理論基礎的「資本」和「場域」等重要概念也都借鑑和擴充套件了經濟學概念。 ( )

而另一方面,布迪厄文化社會學對經濟學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隨著文化資訊產業的飛速發展,文化的經濟價值再度引起了包括經濟學家在內的社會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此外,環境問題的凸現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課題也使得經濟學家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文化——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信仰和品味等精神財富;資訊產業、大眾傳媒產業、旅遊業和體育產業等文化產業、文化產品以及文化政策和制度等等——已成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的新的增長要素。許多經濟學家開始嘗試將文化現象納入其經濟學的研究範疇。而從文化與經濟之間關係出發的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尤其是其中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慣習等概念——則為經濟學家們建立新的理論正規化提供了獨特視角。

本章試圖從①.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②.人力資本與文化資本;③.

作為乙個經濟學概念的文化資本三方面入手,對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與經濟學的關係,及其對經濟學的意義作乙個較為詳盡的考察。 ( )

1.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

「文化資本」(capital culture)是布迪厄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資本概念進行擴充套件後提出的乙個社會學概念。布迪厄指出,資本是一種積累的勞動。它需要通過時間進行積累,並且需要以一種具體化、身體化的形式進行積累。

與此同時,資本也是一種以同一或擴大的形式獲取生產利潤的潛在能力、一種進行自身再生產的潛在能力。不過和經濟學家通常只認可單一形式的資本,即物質資本或曰經濟資本不同,布迪厄認為資本並非僅限於經濟資本,而且若要全面認識和理解社會世界的結構與功能,就必須引進資本的一切形式。布迪厄將資本具體劃分成三大形態:

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關係)資本。經濟資本是經濟學理論所認可的資本形態,可以直接轉換成金錢,並且轉換過程是以私人產權形式制度化的。文化資本是一種表現行動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資本形態。

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它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而且轉換過程是以教育資質的形式制度化的。而社會資本則主要由社會義務(「聯絡」)所構成,也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轉換過程通常以某種高貴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這其中,布迪厄尤為關注文化資本對現實社會產生的影響。

( )

布迪厄認為與傳統社會和工業社會所不同的是,在被視為後工業時代的當代社會,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所有領域,並取代政治和經濟等傳統因素躍居社會生活的首位。也就是說,現代政治已無法僅憑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現代經濟也無法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躍。假如沒有文化的大規模介入,那麼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是缺乏活力的。

文化資本正是布迪厄在研究當代社會的文化問題時,作為一種理論假設而提出的乙個社會學概念。「這一假設試圖通過學術上的成就來解發布身於不同社會階級的子女所取得的學術成就的差別」。布迪厄指出,文化資本概念同時擺脫了常識性觀念以及人力資本論的理論假設。

常識性觀念常常將學術上的成功歸功於個體的天賦條件。而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們儘管明確提出教育投資與經濟投資的收益率關係問題,但在具體計算學術投資產出時,往往只考慮那些可以直接轉換成金錢的收益,而忽略階級因素對投資-收益可能產生的影響。與此不同的是,文化階級理論堅持認為不同社會階級或階級集團的後代在學術市場上所能獲取的收益並非僅僅取決於教育投入。

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階級和階級集團之間的資本分布狀況。 ( )

「文化資本」泛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或無形資產。在日常生活中,它和金錢及物質財富等經濟資本具有相同的功能。「文化資本」具體可劃分為身體化形態、 客觀形態及制度形態三種基本形式。

身體形態文化資本通常指通過家庭環境及學校教育獲得並成為精神與身體一部分的知識、教養、技能、品味及感性等文化產物。它的積累是乙個具體化與實體化的過程。正如行動者可以通過勞動獲得物質財富那樣,他同樣能夠通過學習積累知識和提高文化修養。

不過,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的積累不僅需要乙個十分漫長、極費時間和精力 (「力比多的投入」或性慾)的過程,而且它最終也只能體現於特定的個體身上。它「是無法通過饋贈、買賣和交換的方式進行當下傳承的」。以這一方式獲得的文化資本和物質財富一樣,可以投資於各種市場(學校市場、學術市場、社交市場、勞動力市場等等)並獲取相應的回報。

而且這種回報既可以是金錢與社會地位等物質性利潤,同時也可以是他人的尊敬或好評等「象徵性利潤」。 ( )

文化資本的第二大形態是客觀(objectivé)形態,即物化(object)狀態。具體的說,就是書籍、繪畫、古董、道具、工具及機械等物質性文化財富(biens culturels)。顯然,這是一種物化形態的文化資本,是可以直接傳遞的。

不過,客觀形態的文化資本並不是一種與身體化過程毫不相關的完全「物化」資本。人們通常以為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就可以立刻得到它們。也就是說經濟資本可以直接轉換成客觀形態的文化資本。

但事實上,任何事物要想作為一種文化資本發揮固有作用的話,那麼它必然或多或少地具備一些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的特徵。以古董收藏為例,我們知道一名真正的古董收藏家除了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之外,還必須同時具備豐富的收藏知識和較高的文化素養。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收集到真正具有價值的收藏品。

總之,任何形式的文化資本都不可能是一種純粹的物質形態,如果不以身體化文化資本為媒介被行動者象徵性所有,即行動者的身體化文化資本如果不投入到具體的市場(特別是文化生產市場)中去的話,那麼是無法作為一種文化資本發揮固有作用的。換言之,通過文化資本所能獲得的利潤「是與他(行動者)所掌握的客觀形態資本以及身體形態資本的多少成正比的」。 ( )

文化資本的第三種形態是制度形態。。這是一種將個人層面的身體形態文化資本轉換成集體層面客觀形態文化資本的方式。從這一意義上講,制度形態文化資本是一種介於身體形態文化資本與客觀形態文化資本之間的中間狀態。

文憑是制度形態文化資本的典型形式。布迪厄指出,學歷資本的積累只有通過經濟層面的教育投資才能得以實現。父母們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更好一些的學校就讀的話,就必須投入大量的經濟資本——金錢。

而且通常情況下,投入的時間越早效果就越好。也就是說投資的時期越早獲得的利潤就越大、回報也越高。通過此種方式——布迪厄稱之為社會煉金術——獲得的文化資本具有「一種文化的、約定成俗的、經久不變的、合法化的價值」,總之,制度形態文化資本不論對其承擔者來說還是對承擔者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來說,都具有相對的自主性。

( )

文化資本的積累通常是以一種再生產的方式進行的。「文化再生產」是乙個體現代與代之間文化資本傳遞方式的概念,在布迪厄的文化階級理論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再生產」著重強調資本積累過程中「反覆生產或複製」的特徵。

也就是說,文化資本的積累不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性生產,而主要是以傳承方式實現的。不過,再生產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複製或拷貝。它必然受到許多外來因素——時間、轉換和實踐行為——的制約。

因此,再生產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有限自由的重複性生產。文化資本的再生產主要通過早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來實現。第一種方式「在人們對此還未形成意識的早期就全面展開了。

它是通過年幼時期的家庭體驗獲得的」。第二種方式「從較晚的時期開始,以一種系統的、速成的學習方式進行」。家庭無疑是文化資本最初也最主要的再生產場所,而且它通常都是以繼承的方式進行的。

在充分反映父母文化素養和興趣愛好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孩子們竭力仿效的物件。孩子們正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模仿行為繼承父母的文化資本並將其身體化的。這種被布迪厄稱為提前執行的遺產繼承或生前饋贈的資本轉移方式,顯然不同於經濟資本的繼承。

它不需要履行任何法律手續。而且由於這種轉移通常發生在家庭這一私秘空間內部,所以它始終是在秘密的狀態之下進行的。因此,以繼承的方式所進行的文化資本的再生產更具隱蔽性、更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被誤認)。

( )

此外,文化資本的傳承也經常發生於各種公共場域內。其中最典型的方式是教育市場的學歷再生產。布迪厄指出,學校是除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生產文化資本的場所,但和家庭不同,孩子們只有等到法定年齡才能入學。

也就是說如果達不到年齡要求的話,他們是無法接受學校教育的。而且與個性化的家庭教育不同,孩子們在學校接受的是一種經過預先設計、內容統一的集體教育。在此情形下,文化資本的傳遞必然以第二種方式,即「從較晚的時期開始,以一種系統的、速成的學習方式」進行。

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和學校所承擔的傳承功能是不盡相同的。家庭和學校有著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通常情況下,家庭主要是培養「教養」和「規矩」等廣義的品味及感性的地方。

而學校則是乙個傳授系統性專業化知識與技能的場所。孩子們從學校獲得的主要是系統性知識及社會技能等文化資本。這些知識與技能往往通過考試的形式正式獲得社會的承認並通過頒發文憑的方式被固定與制度化。

身體化文化資本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被轉換成一種制度化形態的資本的。 ( )

2.人力資本與文化資本

人力資本是乙個與文化資本息息相關的經濟學概念。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認為人力資本是相對於物質資本或非人力資本而言的,指體現於人身上的,並且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收入的一種資本,是人類自身在經濟活動中獲得收益並不斷增值的能力,是投資的產物。

在此之前,馬歇爾曾對人力資本概念作過初步界定,指出它是由知識和組織權威組成的資本。舒爾茨對此進行了擴充套件,認為人力資本專指個人具備的才幹、知識、技能和資歷。他並且指出人力資本需要通過投資才能形成。

「人力的取得不是無代價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資源,即需要消耗資本投資。人力包括人的知識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資的結果,並非一切人力資源都是最重要的資源,只有通過一定方式投資,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源才是一切生產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識和技能,是資本的一種形態。

我們稱其為人力資本。」 ( )

如何使人力資源成為人力資本

摘要 在企業管理中,人力資源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在部門名稱方面由原來的人事部變為人力資源部。通常情況下,企業只有把人力視為資本,而人才成為企業急需解決的 資源 對於企業來說,只有將人力變成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才算較為經濟地擁有一定規模的人才,通過各種措施使其成長和發展,進而為企業所用。關鍵詞...

人力資本作為企業制度要素思考

論述了人力資本對企業產權制度構造的影響 人力資本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影響 人力資本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人力資本企業制度要素影響 對於人力資本的研究始於60年代初,在我國也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長期以來一直把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來研究,即將之與資本 勞動力要素相並列,分析其在企業產出中的定性的和定量的作用。...

人力資本異質性及其評價模型

一 選題思路 人力資本思想起源於對人的經濟價值的研究,是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研究課題。說他古老是因為人們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的威廉 配第 1623 1687 在其代表作 政治算術 中提出 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 的著名論斷 而首先較為系統地論述人力資本思想的則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