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小學教育 痛心 反思 無奈

2023-01-23 02:27:05 字數 3964 閱讀 9764

原文位址:**:真實的小學教育——痛心、反思、無奈作者:王敏勤

張菁老師是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培養物件,她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數學教師,科研成果豐富,創立了「形變質通」的數學教育方法。然而現實的小學教育卻在以另一種方式「形變質通」著——儘管各地的的考試形式不一樣,但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這就是唯分數論;「一切為了孩子」變成了「為了孩子的分數」,「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變成了「讓家長對分數滿意」,形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對於這些弊端,我們不是沒有討論過,不是沒有反思過,然而卻無奈,只有痛心!

中國不是沒有能人,教育界不是沒有明白人,然而卻無奈!「應試教育」的根源在**?好像是一道無解的題。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年年都有「減負令」,也成了一種擺設。張老師作為一線教師,比我們這些旁觀者感受更深,也更痛心、更無奈!

下邊**張菁老師近期的三篇博文(形變質通部落格),讓我們共同反思和尋找教育的出路。

老師瘋了、學生累了、我們的教育方向迷失了張菁

明天學生就要期末考試了,無法用準確詞語形容的期末考試複習。這幾個星期的複習,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老師瘋了、學生累了、我們的教育方向迷失了!

造成老師瘋掉的病根診斷如下:

其一,教材越編越難,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現在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材中,出現了統籌知識、概率知識、排列組合、邏輯推理等知識。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力,超出了此年齡階段孩子的一般認知水平。

其二,盲目的數學生活化,突增問題解決的難度。「數學生活化」是當下數學課改中常用的詞彙。於是在教材中突出生活情境,在考試題目的編排中也突出生活情境。

誠然,生活中有數學,但那些含有數學的生活並非是學生的生活。學生除了掌握原本的數學數量知識外,還要會看水表、煤氣表等等,不知是生活中的哪個**出現在題目中,所以教師要搜尋許多生活中的**讓學生認識。學生只能通過**,因為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這些,當然當他們的生活**現這些時,不學也會了。

這種「題中生活」的紙上談兵,意義並不大,只是讓老師教的辛苦,孩子學的難受。

其三,題目年年翻新,難度直線上公升。當我們將幾年前的試卷拿出,與當下的試卷比對,很容易發現題目年年翻新,難度直線上公升。前些年的考試,尤其在低年級考試中,百分容易得,平均分能達到九十

七、八分,現在很難達到。其實學生掌握的知識比前幾年的學生要深,花樣要多。

其四,領導的關注、家長的期盼、教師的顏面,讓教師忙個不停。學校的發展靠什麼?靠學生品行的養成?

那太慢、太內隱,不易發現。靠分數!那快、外顯,易顯現。

同時教育要辦人民滿意的,人民滿意什麼?成績!學習成績!

而非道德素養。忙了一學期了,雖說期末獎勵不過百元,老師們不在乎獎金,在乎的是那張臉,那個面子。

手拿一張張模擬試卷,面對著一張張幼稚的笑臉,講著越來越走味的題目,一邊、兩邊……,一節上完再搶一節,口乾舌燥沒關係,拉晚加班沒關係,自己發燒、愛人住院、孩子生病,只要在複習階段,老師全然不顧,依然將全部精力放在教室裡、放在孩子的試卷上,理想化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掌握。然而只要發現孩子不聽講,孩子沒寫作業,沒有改判,老師就會怒髮衝冠,勞累、焦慮、委屈等等情愫會是老師變得瘋狂!

再看看我們的孩子,天天浸沒在題海中。沒有科任課、上廁所都須跑著去(課間還有錯題要改)。走了張老師,來了王老師,後面還有***排著隊。

語、數、外輪番炸,回家還要繼續熬。區區的小學生拿出高考勁頭,即使成績考好,這種以斷送孩子學習興趣、斷送孩子學習的後續力,甚至是健康為代價的成績有意義嗎?

教材的編者們、考試的命題人們、考核教師的領導們、一線教課的老師們,我們所有的工作都要從教育的規律、學生成長的規律出發,教育不能承載太多。當教育裹挾著名利、夾雜著仕途、包裹著經濟,我們的教育就會偏離它應有的本質,迷失方向!普通老師、幼小的孩子都是這迷失中的犧牲者!

今天跟我搭班的王老師病倒了,我知道她肯定病得不清,否則她不會不來。昨天她就發燒了,依然上課……

學生被「浪費」

張菁提及浪費,我們常常會與糧食、水等等資源的浪費聯絡在一起。然而我們卻常常忽視學生被「浪費」的現象。

前幾天的晚上,我剛吃過晚飯,手機響起,是女兒姑姑打來的,給她同事的孩子借六年級下學期的數學書。**中,我了解到,她的同事因為這次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在班上哭了好幾次,早上開車時險些釀成大事故。這位母親乙個人帶著兒子,工資並不高的她卻為兒子報了語、數、英三門輔導課,補課費佔據家庭收入的近一半。

孩子成為她唯一的精神支柱,這次成績給與這位母親的殺傷力可想而知。

她的兒子是乙個十足的男孩,大大咧咧、透明、陽光,是乙個虎頭虎腦且十分聰明小傢伙。(這個孩子恰巧在我學校)在前些天返校時,我遇見知道成績後的孩子,他耷著腦袋說沒考好(數學考了89)。客觀說,這次數學考試有些難,能上90分不容易,依他平時的學習程度90分以上應該沒問題,可能他大大咧咧的又丟了不該丟的分。

我安慰他、鼓勵他。孩子含著眼淚,將自己的袖子擄起,一塊塊青紫的印記出現在我眼前……

什麼樣的孩子能考出優秀的成績?隨著考試試卷越來越難,要取得好成績,要有聰明的頭腦,要有仔細的性格,要有會的保對的準確性,要有遇到難題不慌亂的良好心理素質……基礎教育是奠定人生的教育,而我們現階段卻成為選拔性的教育。在這選拔過程中,我們淘汰的學生太多了。

而這些被淘汰的學生,其實只要我們給與他們成長的等待,他們也能長成參天大樹。可惜我們的教學速度太快、難度太大,像一列失了控的列車瘋狂地飛奔,將許多孩子過早地、錯誤地拋棄!要將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源強國的前提,是我們不要過早地使我們的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使他們被淘汰。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需要包容,過早地選拔、過早地競爭,就是人才的浪費。減慢我們基礎教育的速度,給與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十年、二十年過後,他們就是國家的棟樑!請不要用超難的題目將學生「浪費」!

我們在高呼給孩子減負的同時,我們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張菁我們每位家長,每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我們的孩子學習負擔過重。給學生「減負」的聲音不絕於耳,然而在現實中,我們都清楚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的孩子們現在不是丟掉娛樂的時間去學習,不是放棄興趣愛好的時間去學習,而是犧牲了睡眠時間去學習。

當乙個孩子在家長、老師逼迫中毫無興趣地學,沒有休息、沒有娛樂,甚至連多睡一會兒都成了奢望時,孩子的身體會受到摧殘,孩子的心靈會扭曲。

學生的負擔原自何處?我想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經濟利益驅動。曾幾何時,教育和市場聯姻。很多人將教育視為經濟利益的一塊大蛋糕。

社會上的辦學機構如雨後春筍,有高中補習班、提高班;初中的,小學的,現在發展到幼兒的,甚至是0歲兒童的智力開發班及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都要上的胎教班。我家鄰居有乙個6、7個月的孩子小傢伙很可愛。可是近期這個小傢伙可是負擔過重,因為他的媽媽給他請來個家庭教師,教孩子如何爬。

想一想多可憐的孩子,本該可以順其自然就可獲得的本領卻被人為地「打造」。「不要輸在起跑線」成為了教育經濟化的藉口,忽悠著每位家長,加壓著每位幼小的生命。

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給力」。自從實行計畫生育以後,每家只生乙個娃,雖然這樣有利於控制我國的人口過快增長,但對教育卻是乙個重創!每個家庭都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很難客**待自己的孩子。

希望孩子能夠有乙個好前途,逼迫孩子刻苦學習,然而家長們卻忽略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使教育迎合了家長、迎合了市場。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的,好的教育就是讓人民滿意的,但是現實中人們在現階段滿意的教育未必是好的教育。然而為了幼兒園在市場中的生存,為了學校在競爭中有利,我們的園長、校長們在迎合市場、迎合家長。

本該以培養孩子習慣的幼兒園卻講起了小學的課程,本該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卻瘋狂地做著應試,對於無法用分數顯現的道德素養可以不問,或做些表面文章,對於能夠用分數表現的學科成績,重視、重視、再重視!加壓、加壓、再加壓!哪怕是學生學得心理**、學得性格扭曲也在所不惜!

四、「水漲船高」使考試的命題「芝麻開花——節節高」。面對學校飛快地學、面對校外瘋狂地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可謂一年好似一年!考試命題人思考地是如何依據一張試卷將學生的層次拉開。

對於命題目難度的把握已經不能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上鑑別,對於題目難易鑑別唯一標準是用手指掐算著能有多少個孩子做得出。為此奧數題出在試卷中就不足為奇了。當孩子在這張走火入魔的試卷中沒有取得壞成績,孩子就要面臨更加猛烈地「關照」!

我們都是家長,或者都將會成為家長,我們在高呼給孩子減負的同時,我們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果錯了,我們有勇氣停下來嗎?只要其中的乙個角色罷演,漸漸地整出的戲就會謝幕!

不要讓經濟、仕途、不切實際的幻想葬送掉教育的至真、至善、至純!

小學教育的教學反思

這樣,我們就能把每個學生的培養和提高都置於自己視線之中,充分調動了各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 課堂教學分層 這裡重點是分層施教和分層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 對中等生和後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

《表達的真實是首要的》反思案例

全日制義務教育 語文新課程標準 積極倡導自主 合作 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以 愛護學生的好奇心 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一指導思想使學生的參與意識空前高漲,課堂教學的活力大大增強。與此同時,卻出現了一種矯枉過正的擔心 鼓勵學生自由地 創造性地 個性化...

當代中小學教育的反思

3 教育保守 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村學校公升入高中的人數比例僅為10 左右,那時的高中教育完全是一種精英教育模式,從當時的學生素質來看,也基本上還是行得通的,可到後來公升學率不斷擴大,到本世紀初的時候,不能公升入高中的也只有10 這一比例與以前倒掛,可我們的高中教育卻沒有發生多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