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解讀

2023-01-12 15:57:05 字數 5206 閱讀 2394

內部資料

注意保密

山西正瑞國資管理諮詢****

(0351-*******)

2011-11-30

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目的

文化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槓桿,同時也代表著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文化就是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文化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反映其國際競爭力。

網際網路、手機等新**的應用和普及,使人類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從而帶來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鋒日益增加。全球化程序加快,使國際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競爭日趨激烈。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設社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追求自強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只有繁榮我們的文化,才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社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追求自強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文/趙濤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指出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思想,以及到2023年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重要任務,強調了加強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

可以預期,通過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和各項任務,將進一步興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這對奪取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文化改革發展成就為建設文化強國奠定良好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精神活動的成果和精髓,是人類最悠久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中國古代哲學就有「人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最早的具有環境保護、尊重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文化哲學。在人類歷史發展到要應對地球變暖、保護生態環境的今天,更顯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慧型。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重大作用,發揮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推動了我黨歷史和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歷史階段,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近些年來,隨著對文化重要地位、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十七大報告對文化領域的發展和改革作出重大決策和全面部署,不斷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基礎。今年制定的「十二五」規劃設「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單獨為篇,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公升國家軟實力」的目標,對「十二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

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文化事業的公益性。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則要求,堅持以**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通過**主導,引導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日趨多樣化,多元投入機制正在形成,促進文化事業投入大幅增長。

「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全國文化事業費累計超過120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為19.3%。其中,國家對城市和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投入5年間增幅分別達到110.

6%和226.1%,均已實現「翻一番」。2023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323.

06億元,與2023年的133.82億元相比,增幅達141.4%。

通過增加投入,加強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隨著各級財政對各項文化工程資金投入不斷增加,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力、影響力。

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為有效的保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顯著提高。同時,國家還出台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事業,並取得初步成效。

在加大投入的同時,針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存在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問題,文化事業費投入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向基層傾斜,如2023年西部地區文化事業費達到85.78億元,佔全國的26.6%,比2023年提高了5.

1個百分點。有些地區把重點文化設施、公益性文化服務列入財政預算,保證年文化建設投入增幅不低於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力保證。

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使文化產業漸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資源,使我國文化產業孕育著產生巨大財富的機遇,文化產業吸引投資的領域不斷擴大,從過去基本上是以國有資金為主逐步轉向多元投資機制的形成:

一是**資金以文化產業的投資**、獎勵性資金、扶持資金、專項資金等各種形式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如北京市每年有5個億的專項資金用於文化產業的扶持和發展。二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的扶持貸款力度加大。

三是文化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四是各類投資**投資於文化產業,包括有數十家文化產業投資**,多種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對文化產業的企業投資總規模上千億元。五是國家對文化產業大力扶持,把文化產業列為支柱性產業,激發了民間資本對文化產業的投資熱情,如企業出資投拍電視連續劇、電影通過創新型的金融工具進行融資等,文化產業吸引了各類產業如房地產、能源、礦山、服務業等領域企業的投資,大批民營資本紛紛參與挖掘文化產業的投資機會,更多的民營資本涉足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資。

對文化產業多元投融資機制的形成,使近年來文化產業投融資呈加速發展趨勢。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積極推進,**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全國出版發行、電影電視劇集製作等領域基本完成全行業轉製,22個省區市實現省內廣電傳輸網路整合。

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後,成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集團,面向市場經濟,面向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著力點,有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如廣電集團、電影集團、新聞出版集團等大型的國資集團,這些國有或國有控股集團企業使國有的文化事業單位從原有的條塊分割、地域分割,走向了全國性經營;並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走向國際市場。這些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肩負著繁榮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促進文化產品走出國門,以及代表著國家面向世界,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核心力量。

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門檻降低促進了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目前,出版物發行、電視劇集製作、文藝演出等領域湧現了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民營文化企業。民營演藝業快速發展,全國已有民營文藝院團7000多家,遠遠超過2000多家國有院團的總量。

文化與科技、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快速成長,

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上公升,202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5.8%,佔gdp的比重達到2.75%。

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

我國文化「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我國主流**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電視台建成歐洲、美洲、亞太、中東、非洲、拉美、俄羅斯7大中心記者站,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已建成64個境外整頻率電台。對外合作交流的文化活動日益增加。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不斷擴大。

「十一五」時期,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為560.9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100%;文化服務出口總額為11.8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255.

6%。文化產業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進行國際交流合作,這些為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良好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長期高於世界經濟增速,經濟規模不斷增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下,歐洲債務危機惡化,美國失業問題繼續拖延看不到好轉的跡象,我國前三個季度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成為維護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穩定力量。但是,無論從國際形勢看,還是從國內發展看,相對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文化繁榮程度不夠,整體文化實力與我國經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不相適應。

從國際形勢和國際競爭看。由國際金融危機所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持續發展,歐債危機和美國失業繼續發酵,世界經濟再度陷入困境。在美國,1200萬失業人口,失業、喪失收入、還不起貸款以致喪失自己的住房,成千上萬戶住房止贖,使社會矛盾激化,由美國開始的「占領華爾街」不僅在美國數百城市「開花」,還擴充套件到全球數十個國家的上千個城市。

這反映了99%的民眾對現行西方金融、財產、收入分配乃至社會制度的不滿。因此,正如會議公報中所指出的:「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

」在當前世界文化和**格局中,西方文化仍處於主導和統治地位,這與西方經濟長期在世界經濟中佔主體和統治地位是相適應的。以美國為例,「好萊塢」影片佔據了世界三分之二的電影市場總票房,美國年對外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萬小時。「好萊塢」輸出的影片不僅已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向全世界輸出了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其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很重視通過文化產業及文化產品輸出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美國等國家發展的經驗表明,文化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槓桿,同時也代表著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文化就是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文化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反映其國際競爭力。美國文化產業佔整個gdp的三分之一,美國的電影業、英國和義大利的創意產業、日本的動漫業、南韓的遊戲業產值都超過了各自國家鋼鐵業的產值。

由於文化產業是綠色產業、環保產業,文化產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提高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對資源節約、節能環保都具有積極意義。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越大,經濟結構就越趨向合理平衡。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的文化產業產值發展很快,規模也相當可觀。如近幾年,浙江文化產業增加值增幅遠超同期gdp增幅,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逐步提高。據測算,2023年浙江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近1000億元。

同年北京的gdp中,12.6%是由文化創意產業所構成,這使北京的經濟結構更趨合理。但從整體看,我國文化實力與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相適應。

網際網路、手機等新**的應用和普及,使人類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從而帶來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鋒日益增加。全球化程序加快,使國際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競爭日趨激烈。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面對的不僅是經濟競爭,同時也面對思想文化的嚴峻挑戰。

由於世界仍是西方文化處於主流地位的大環境,我國雖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但在文化領域仍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甚為必要,具有緊迫性。

十七屆六中全會思想匯報

專門召開會議來發展文化產業,對於文化產業 對於整個經濟結構轉型具有里程牌意義。發展高附加值 高產出的文化產業,是我國在十二五中實現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作為乙個歷史悠久 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國,中國的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如何讓市場運作更加成熟,讓贏利機制更加多樣,是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要思考的...

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

太陽城小學何丹 10月18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 中共 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會乙個鮮明的主題,就是科學概括和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

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體會

一是聯絡思想,強化學習。把學習宣傳貫徹中紀委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乙個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進一步用全會精神統一思想,指導行動。二是聯絡責任,認真履職。及時梳理排查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分析掌握廉潔從業風險管理中的深層次問題,完善苗頭性問題早發現 早提醒 早糾正的 三早 工作機制。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