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言意關係」理論的哲學思考

2023-01-12 12:33:05 字數 5252 閱讀 3329

朱學坤於洪昆

哲學的目光總是投射到世界的深處。「任何學科和專業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學根基;沒有哲學根基的學科和專業肯定是不存在的。」①李維鼎先生十多年前提出的「語文言意論」至今仍未被廣泛接受,甚至還有人認為提倡言意關係理論是「保守心態」、「簡單正規化」,②這就很值得進行深入的思辨和尋繹。

本文擬從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方**四方面對言意關係理論的合理性、必要性、現實性、獨特性試作論述。「合理性」是從歷史的角度論述言意關係理論的哲理性;「必要性」是從教學論的角度論述言意關係理論的科學性;「現實性」是從現實的角度回答言意關係理論的教育價值;「獨特性」是從實踐的角度回答言意理關係論與其他教學理論和方法相比較的優越性。而這四個問題又隱隱對應著語文是什麼、語文教什麼、語文為什麼、語文怎麼教這四個語文最根本的問題。

一、言意關係理論的本體論意義

我國的語文研究向來只重實用技術,缺乏本體意識。本體論的空場,使得語文的內涵不斷變換,邊界不斷更改,研究起點不斷移易,教學內容無法確定……語文成了無根的、任人搬弄的學科。

本體論是關於存在的理論,又稱為形上學或元學、玄學,它**的是事物(自然界、社會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運演及其本質意義的終極存在問題,其使命在於為人類及其所依存的世界尋找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亞里土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具備本體論觀點,可以使人進入那種無蔽的「大清明」境界:「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荀子解蔽》)黑格爾說,假如—個民族失去了它的形上學,那是「很可怪的事」。「乙個有文化的民族竟沒有形上學——就象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③

但是,本體論所要把握的正是不斷變化而無法把握的,它所用以證明的正是它所要證明的,本體論的**是艱難的,結論也是多種多樣的。中西方哲學史上形成過宇宙本體論(道、氣、水、數、火等)、神學本體論(神、上帝)、唯理本體論(理、心、理性、理念、思等)、生命本體論(心性、原欲、生命力、在等)和實踐本體論(馬克思的實踐論)等不同形態。其中我國古代的「道」最著名。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莊子把道稱為本根:

「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莊子知北遊》)。這「道」,是萬物的總根源和總根據,是萬物之所以為萬物的最高存在。法國哲學家白瑞德說:

「如果在過去歷史中找一件跟海德格爾的存有觀念最相近的東西,可能就是中國哲學理念的『道』了。」④

那麼,語文的總根源和最高存在是什麼?近年偶有人論及但觀點不同:「人」、「文字」、「文化」、「言語」、「心」等。

這些都不符合本體的要求:本體是內在的、自我相關、自在自為的;本體不是已成之物(事實或現象),而是未成之物——超越性、終極性存在,且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能夠生成的;本體要反映本質,而「本質首先是單純的自身關係,是純粹的同一性」;⑤本體要對世界的最一般和最普遍的事實「所屬的那些最基本範疇以及對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作出某種描述」;⑥「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就是從二體關係把物件歸結於它的始源性存在的認識方法。」⑦語文的「二體」就是語文的物質實體——「言」和精神實體——「意」,「二體關係」就是「言意關係」——這就是語文的本體。

而言意關係理論就是語文的本體論。

語文的言意關係本體,時時刻刻都在支配著所有言說者的言說,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時時刻刻處於動態發展變化之中,卻無人覺察,時時刻刻在生成著新的言和意,卻無人知曉。言意關係是一切言說之「始」,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1章)。言意關係就是語文始源性的、最高的、超越性存在,就是語文生成運演及其本質意義的終極性存在,就是語文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就是語文各種現象的共相,就是所有語文活動的最大的「眾妙之門」,就是奧妙無窮的語文之「道」。

言意關係本體論的確立意味著對人生之「道」的探索和追求。「道」,既是本體,又是境界;既是存在的方式,又是存在的法則。「道」體現了存在的規定性,意味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生活中,每一次言意關係的構建,都是對人生之「道」的追求,都是對精神家園的尋覓,也都是人生境界的提公升。人都生活在形而下的世界中,但無往而不在地追求著形而上的精神安頓之所。人都是肉身,但無往而不在地在追求著有意義的靈魂。

人總是通過對「生活世界」的認識、解讀和表達,以達到對現實生活的理想超越,不斷地為人類尋找精神的最高支撐點,使人類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一部《論語》為所有士人和整個社會提出了最高的道德規範;一部《老子》為人類描畫了最高境界的生存之道;莊子雖為漆園小吏卻「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屈原雖遭放逐仍期待「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清明政治的到來;陶淵明不為五斗公尺折腰而追求那精神的「桃花源」;李白信心滿滿而「長風破浪會有時」;杜甫雄心勃勃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都達到了「與天地同其大」(程頤語)的天地境界。語文課程的使命就在於使人超越物質和功利、現實和眼前,達到這種高遠的天地境界。

言意關係本體論蘊含著對表達之「道」的認識和掌握。語文全部的亦即獨有的使命,是在開拓人的精神境界的同時讓人學會表達,具有言意關係的建構能力——高尚、高貴的精神境界與高超、高妙的言語能力的統一。應認識到,精神境界的高低與表達水平的高低是相關且同構的,很難想象心地卑汙者能寫出《岳陽樓記》、《赤壁賦》、《紅樓夢》這樣的作品來。

所以,寫作絕不是純技術、技巧問題,要著力於精神境界與寫作技巧的同步提公升。還應認識到,「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決定了言意關係的建構是乙個動態的、難以把握的過程,是乙個艱難的、充滿無數變異的過程,是乙個不斷尋求規律、又不斷打破規律的過程。像「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這些千古名句及其所在的名篇,寫時不知要花費多大心血。任何意義的表達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都不是終極的在場,都永遠在叩問的路上不斷延伸。表達之道——語文的本體,永遠處於艱苦卓絕的尋求和發現之中,永遠處於無與倫比的認識和發展之中。

語文課程的使命就在於使學生學會這個人人都必需、但永遠也達不到終點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人生之道。因為,人永遠具有未完成性。

所以,「**言和意的內在關係以及生成的過程和規律」——就是語文本體論對語文的最高的規定,就是對語文最高的存在之道的概括和最美好境界的描繪,就是對「語文是什麼」所給出的最準確的回答。長期來,語文捨棄了言意關係這個語文的形而上的本體之道,這個「至聖的神」,喪魂落魄,丟規失範,迷失自我,隨風飄盪,的確是「很可怪的事」。

二、言意關係理論的認識論意義

有人說本體論就是認識論,因為本體論的建構本身也是一種認識活動。所不同的是,認識論著重於語文的「說法」,而本體論則著重於語文的「活法」,認識論的最終解決依靠本體論的展開及價值設定,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認識論——本體論的認識論。

本體認識論,不再把語言、語文看成是工具——思想的、政治的、思想感情表達的……工具;不管什麼工具,都是把語文當作與人無關的「外部的客觀現實」,語文課就是以知性的解剖刀將文字肢解為毫無生命的詞語和知識。本體認識論也不認為語文裡有獨立於作者的「意」之外的人文精神存在,因為沒有作者之「意」人文精神將無所寄寓。本體認識論認為,語言、語文就是人的精神的統一體,精神的不由自主的流射,精神的不斷重複或創造的活動,人的世界觀形式,思想的方式——總之,是人的「內部的主觀現實」。

語文學習就是人的思想、情感逐漸豐富、深刻、精緻和崇高的過程,世界觀和思想方法逐步完善、完美的過程,精神的建構(成型化)活動——總之,是純粹的「言的意化、意的言化」活動。

言意關係本體論使得語文獲得了認識自我、解說自我的自由和權力。言意關係本體論使語文從「工具性」桎梏中得到空前的解放,語文獲得了用自我來解說自我的自由,和用自我來顯現存在、並與存在之意義對話的本體權力。語文的言意關係本體:

(1)確立了語文獨特的內涵:「**言和意的內在關係以及生成的過程和規律」。這一「說法」,立足於「言意」,著眼於「關係」,重點在「過程」,目的在掌握「規律」,結果在學生的言意「生成」。

這是對語文課程本質的概括——這就是語文的「自足性內涵」;(2)劃定了語文獨特的邊界。語文不是單純進行語文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不是單純用人文精神來教育學生的,也不是專門培養「語感」、學習「言語形式」的……而是要學生具有「言的意化、意的言化」的能力和智慧型,這樣,語文就有了十分清晰的「自律性邊界」;(3)形成了語文獨特的教學內容。它要**作家們是怎樣以言表意的,它也要讓學生學會怎樣才能意以言表,總之,一切都圍繞「言意關係」來活動。

——這就是語文的「自含性教學內容」。另外還有「自洽性知識體系」、「自定性教學方法」等等。立足於本體認識論,語文真的呈現出了「大清明」的境界。

這裡,只談教學內容。以言意關係作為教學內容,其科學性在於:首先,教學關注的物件不是死板的知識或空泛的人文精神,而是「人」。

馬克思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乙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⑧「人的第乙個物件——人——就是自然界、感性;……思維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即語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⑨人類歷史的「第乙個前提」是「個人的存在」,而人的「第乙個物件」,是「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即語言」——這是說意以言表。在社會交往中,人人都要在言意關係的破解或建構中接受或生產著思想和精神,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乙個人能夠逃脫言意關係的制約,也沒有乙個人不在享受著言意關係帶來的自由和幸福。所以,以言意關係作為語文教學內容,就是對人的最大的、終極性的關懷。

如果不是這樣,就違背了語文課的宗旨,就是對人的戕害。如有教師教學《斑羚飛渡》,以彰顯人文精神為教學內容:先用「母親、愛人、兒子都落入水中,那個男人先救誰」引出課文,接著引用「古代的棄老傳統」、雨果的《「諾曼第號」遇難記》、「克拉瑪依火災」、《鐵達尼號》電影片段等資源,由獸而人,由古及今,由野蠻到文明,與文字進行「互文性」解讀,從而得出「敬畏生命」的人文主題——語文課成了空洞的人文精神教育課。

錢夢龍先生說,這種天馬行空式的巨集大敘事、讓人眼花繚亂……花花哨哨,熱熱鬧鬧,非常「好看」,但一篇課文教下來,學生讀課文仍然結結巴巴,丟三拉四,如同沒有學過一樣;問及課文語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以人文精神作為教學內容卻造成了對學生的傷害,這不值得深思嗎?

其次,符合語言、語文內在的自組織規律和結構形態。從整體上講,所有的語文都有它的自組織規律和結構形態;從區域性講,每一種語文,每乙個人,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言意結構規律和形態。只有通過認真細緻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言意結合的秘密,所包含的豐富的手段和方法。

如以言意關係本體理論來教學《斑羚飛渡》:(1)通讀課文後,讓學生講受到震撼後的感受。——目的在於了解作者之意:

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非凡的智慧型、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2)複述(可詳、可略)故事情節(突出重點詞語和關鍵情節)。——目的在於認識情節對表意的作用。(3)分析「鐮刀頭羊」、「彩虹」等「意象」的內涵。

——讓學生了解意象寓「意」的作用;(4)朗讀和分析真摯動人的抒情、議論及環境描寫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目的在於了解這些語句就是為了凸顯、烘托文字之意。這樣,教學的每個步驟都是從不同的方面指向文字之意——這正是語文的自組織規律決定的。

它會讓學生明白:文字的每乙個部分、每個句子和詞語,都要為表意服務。這樣的教學或許不如上一案例那麼驚悚刺激,那麼熱鬧花哨,但直達文字底里,入骨入魂,能讓學生受到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時,認識到文章要怎麼寫,情意要怎麼表達。

重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青年哲學論壇 部分成員 2004年12月9日,青年哲學論壇 在中國人民大學 教學與研究 編輯部舉辦了第23次活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求是 雜誌社 哲學研究 雜誌社 教學與研究 雜誌社 以及中國城市出版社等單位的30多位...

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的關係

做一位學渣,我就說一下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的關係,給一些大一沒有學好理論力學的學生,說一下兩個的關係。給那些沒有學好理論力學的,說 沒有學好理論力學,一樣可以學好材料力學!簡單的說一下 理論力學是研究剛體的受力和運動,而材料力學是研究材料的拉伸 壓縮 剪下 彎曲的受力。兩個沒有什麼直接的基礎關係 也就...

高考語文必背的文言句子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