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高考語文學科研究綜述

2023-01-12 03:54:03 字數 5780 閱讀 5828

2023年,國家教育部將全國分省自行命題的範圍擴大到16個省市,同時,2023年是新課程改革試點後新老高考轉軌的一年。在此背景下,高考語文學科研究務實前行而不失銳氣。在梳理2023年度以來出版(含**)的中學語文期刊刊登的**的基礎上,試圖對新課程、新高考方案下高考語文學科研究的特點、熱點及部分主要觀點做一基本勾勒。

第一節新課程背景下高考語文學科研究的特點和熱點描述

如果說為了適應不斷改變的高考新變化而展開的研究探索成為2023年前高考語文學科研究的「主旋律」的話,那麼2023年以來高考研究為適應課程改革呈現出視域更加廣闊與**逐步深入的總體特點。學術研究的最可貴品質之一就是不斷突破,不斷創新,這既體現在方法上,也體現在觀點上。研究者從相關學科領域借鑑、引進和整合理論、觀點與方法,使得高考語文學科研究的邊界不斷拓展,學理色彩不斷加深,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也在不斷加強。

同時,在本學科領域內,研究者們也對眾多業已形成定論、似乎已沒有太多討論空間的話題提出了直接的挑戰,既體現出科學研究上一種可貴的質疑與永不滿足的精神,也使我們不斷加深對於語文學科的認識與理解,使高考語文學科研究越來越具學科專業性、規範性與系統性。創新與深化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學科高考研究的著力點

一、新課程與高考研究概述

2023年出現新課程實施後的首次高考,新課程與高考成了高考研究的熱點。關於新高考方案的設計,各路研究者坦陳己見。鄭國民認為,打通必修課和選修課,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避免陷入教什麼考什麼的誤區;方智範認為,要立足於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能力來分叉,不要與具體模組扣得過緊,同時要減低難度係數;巢宗祺認為,分成「共同題」、「選作題」兩大部分,「共同題」所佔的比重可以在60%—80%之間,試卷的其餘部分為選作題,可以按照選修課5個系列的目標設計5組題目,各組題目分量相當。

①也有研究者建議:在能力點考查處理上,必修卷重點考基礎等級的能力,選修卷重點考查較高等級的能力,以體現兩個板塊的差異。尤其是選修課,高考方案若不鮮明、單獨地加以體現,學校可能會淡化其教學,這不利於引導和鼓勵學校多開選修課,也不利於學生自主地進行選修課程的學習。

在捲麵結構上:分卷

一、卷二兩部分,卷一對應必修模組,卷二對應選修模組。選修部分超量出題,學生限量選答。較之以往,新高考命題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由注重考查系統的知識體系轉向注重考查具體語境中的運用能力。

新課程高考將設定一定的語言情境,綜合考查對這部分知識與能力的掌握運用。尤其是可以將以前試卷的連貫、仿句、縮寫、擴寫等專案合併或撤銷。二是由注重考查邏輯思維轉到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兩者兼顧,加強試題的語文味、文學味,控制或減少科技說明文的出現次數,減少單篇文章的題量。

三是由設定固定答案或唯一答案轉到適度增大題目的開放性,答案開放,答案多元,關注個性化閱讀和獨創性的見解。四是要增**擇性,由限題作答轉到超量出題,給學生備選的空間。降低考試難度,實行陽光作業,《考試說明》公布清楚,讓學生清楚考試結構與命題方向,文言文默寫開出詳細選單列出考試範圍。

①也有研究者認為,高考語文命題改革要取消第ⅰ卷,取消專門的選擇題,文言文考試改為主觀題,翻譯可以讓學生自己主觀翻譯,關鍵是要考查學生能否讀懂文言,並從文中得到於自己有用的東西。文理科考試也應該分卷考試,內容有所側重。②

有研究者認為,考題在漸變中應該為向新高考的轉軌作準備:進一步減少客觀性選擇題的題量和分值,加大主觀題的考查力度。重視對閱讀的**能力和個性化閱讀的考查。

加強對文學審美能力的考查。從語言材料到考查內容更貼近生活。試題更加重視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考查,倡導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突出語文實用性、工具性特點。

③ 研究者從與新課標接軌的角度審視,認為今後的試題內容要從七個方面拓展:對美術、**及雕塑等藝術作品的審美或審醜;對鮮活的現實生活的優質感的再現或表現;對古典文學作品及當代文化現象的分析;對社會生活及文化生活中醜惡現象錯誤傾向的批判;對能引起別人共鳴的情感世界的深度袒露;對科學精神的反映;對修改文章能力的考查。④ 《新課程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公布後備受關注,新考綱遵循「漸變」的原則,其亮點在於在語文高考歷史上首倡選擇性——在考試內容上首次增設了選考內容,將**能力正式列入能力考查點,重構了文體考查體系,大綱堅持以課標中的文體類別統領閱讀、寫作體系,以「文學類」、「實用類」、「論述類」文體類別作為閱讀和寫作的考查序列。

這種分類,對應了高中語文「審美」、「應用」、「**」三種能力目標,是一項歷史性的突破。將實用類文字列為考試內容,強化了語文學科的實際應用功能與生活化特徵,淡化了機械性記憶的內容,並從提高民族語文素質的高度,首次在大綱中將錯別字的多少作為作文評分的一項標準。同時有人對新考綱提出了質疑:

如,新大綱對於人們關注的考試方式、試卷結構、考試題型避而不談,讓人們稍覺茫然,看不到新高考改革的力度;過程性評價專案及結果能否作為錄取權重也列入考試大綱?文學類文字的閱讀為何不能進入必考?選擇題量為何居高不下?

如何科學確定必修、選修之間的考試比重? ① 等等。

二、高考作文研究概述

到2023年,恢復高考已有30年,有學者將30年來,作文命題發展的軌跡做乙個簡要的勾勒。30年的作文題彰顯著不同階段的社會價值觀與時**念。從題形上看,由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話題作文再逐步回歸到命題作文,始於上世紀80年代小作文逐步淡出,文體由限制較嚴到逐漸鬆動,同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使得學生寫作的自由度增加。

從評分標準來看,2023年前高考作文實行分項分等評分,2023年後,改設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個方面綜合給分,這種評卷方式,加大了對考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力度。從命題思路上看,大體呈現著限制性——開放性——限制性與開放性並舉的思路,這種命題思路的演進一方面有利於規避在考場中套作、宿構甚至抄襲等問題的出現,同時較好地控制了開放題過於發散性的弱點,為控制閱卷帶來了便利。

作文命題歷經30年的變化也引發了諸多叩問和思考:命題技術上限制與開放並舉時,是否流於假「放」而真「限」?命題要「限」,應該是指提供乙個特定的話語平台、乙個情境、乙個寫作的由頭,而不是限思路、不是限主題。

高考作文發展的科學化之路應該是回歸寫作的本真、自然而人文,彰顯個性化,突出想象與應用(解決問題型寫作)。具體而言:從語文課和寫作本身的角度設計作文題目,少摻和太多的社會性;從考生和考場的角度設計作文題目,尊重個性,少來些強制與逼迫;從想象與應用的角度設計作文題目,立足生活,多一些形象思維。

在作文型別中,人們討論較多的是話題作文,對於話題作文的弊端形成的共識是:由於話題過大,論域無限,帶來「天馬行空」和宿構的弊端。② 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更多的尷尬和憂慮,似乎導致了學生是非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模糊和泛化;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邏輯性的訓練,尤其是高中生應有的思辨性,從而導致學生整體思維品質的低質化;限制性和靈活性之間的明顯失調,在文體不限的徹底鬆綁中,學生的文體意識開始淡化,甚至混亂,同時還產生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文體。

③ 有鑑於此,有研究者提出話題作文命題的線性原則:「材料——闡述——話題」三者間應該呈現出一種線性關係,三者內涵應該在同一層面。具體講,材料與話題呈線性,忌話題脫鉤材料;闡釋與話題呈線性,忌闡釋誤導話題;闡釋與材料呈線性,忌闡釋游離材料。

④ 也有研究者提出高考作文命題應該追求意蘊美、追求哲理美、情趣美和語言美。⑤ 針對分析話題作文以及由吸收了話題作文特點的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融合的「準話題作文」的弊端,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測試考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比較有效的題型——「語境作文」,即通過提供若干材料設定某種特定的語境,要求考生依據語境進行寫作。⑥等等值得期待。

三、高考語文試題評價概述

高考語文試題的評價是群眾性評價為主,供專家反思,多少起到了廣開言路自然匡正的作用。就語文試題評價的現狀來看,高考語文試題的評價求科學精確多,但是評價機構的缺失,缺少用巨集觀標準來進行評價,學科外的批評多而學科內的評論細,但是沒有進入到一定的理性高度。⑦

語文高考專家認為:以往的語文高考呈現出一種模式化的傾向,這突出體現在「高考技巧」成為應試的重要指向,考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語文素養的真正提高上,而是按照考試的設計,鑽研答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高考語文應把命題放在學生語文素養的考查上,這是當務之急。①因此,研究者呼籲:要還語文教學應有的生活化本質,就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高考這個指揮棒。

在高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兩個內容導向以及試卷的容量、難易度、等級等方面,改革應該是大有作為的。就試題形式來說,關鍵是如何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項考查要求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②對高考試題,研究者提出了五點反思:

1.公布《考試說明》及其「樣題」,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2.

客觀題「四選一」的考法,是否弱化了語文的某些功能?3.語文教材究竟與高考有多大的關係?

4.高考文言文部分是否過於程式化?5.

究竟該如何看待「話題作文」?③2023年高考命題創新的道路上,福建改革的足跡尤其引人注目:刪去第一卷六道客觀試題18分,作文分上調為70分,字數由「不少於」驟漲為「左右」,作文評分標準中「內容」、「表達」、「發展等級」的分數分別上調了5分。

對此持異議者認為:看似頗具新意的作文試題則無新可言,相反,似曾相識的作文試題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考生的寫作「視聽」,改革幅度過大、步子邁得太快的作文忽視了中學語文教學實際,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高考作文試題,決不應該是高考組織者的試驗田,也不應該是學術爭鳴的辯論場,任何不立足於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一味的求新求快的改革行為,都是不慎重的。

④對於作文試題評價:有研究者提出了四條原則:第

一、要盡可能體現出語文教育目標的綜合性的「面」,即在檢測一種主要的「顯能」的同時,亦應盡可能多地、不同程度地檢測出一些「潛能」。第

二、可以有一定的思想道德薰陶的含量,最大限度地讓考生充分展現實用、審美和**能力以及寫作個性。第

三、必須兼顧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及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第

四、應盡可能兼顧到語文素養、寫作基本技能,更應側重整體素質和課程「價值追求」中的高層次要求。④也有研究者認為對作文試題評價要從語文氣質、人文氣息、時代特色、可操作性、創新指數等五個方面展開。⑤當然,乙個好的作文題目,應當在「限制」與「開放」之間,在現實水平的檢測與將來的導向之間,在高考的實際目的與寫作的創造本性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同時也在中學和大學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達成一種良好的對話和溝通。

①也有研究者對高考中的作文命題表達了這樣的訴求:不要過於強化對「文體」的限制和對「審題」的要求。認為這是對寫作能力的考查,而不是閱讀能力的考查。

其實開放與限制這一矛盾,反映著對當前作文教學實際的不同評價,對語文高考命題使命的不同認識。②

從2023年起,網上閱卷已在全國大面積推開:有研究者指出不可忽視其缺點,較傳統閱卷如評卷者的趨中傾向明顯,它的評分誤差並不像倡導者最初設想的那樣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許多事實證明它的評分誤差在擴大。如何更好地趨利避害,仍需要各方共同探索。

③四、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命題概述

有研究者對新課標實施後的高考可能出現的問題表示了關注:依據課程標準命題,乙個是一綱多本會給命題帶來制約,還有乙個問題就是如何將課程標準的一些概念具體化。同時,對於試卷結構問題有研究者也提出了質疑:

高考試卷除了講究實體的內容效度以外,還要求試卷的結構效度。④有學者指出,高考作文命題的缺陷在於過分強調道德觀、表現出泛政治化傾向以及非理性的哲理。⑤ 同時出現了一些值得斟酌的作文命題傾向:

追求形式創新;材料遠離現實生活;限制性有餘,開放性不足;難度深淺不一。⑥

對於高考命題的出路,有研究者認為:1.最好不以觀點命題,包括不暗示命題者的傾向性;2.

盡量不出抽象的、籠統的、過於寬泛的題目如涉及人生、事業、社會、改革、發展的題目;3.盡量不要設定審題障礙;4.題目應當簡明。

⑦等等。也有研究者認為:高考作文的命題要走「開放」之路,開放要體現在命題形式、命題思想、題目內容和形式等方面。

同時也必須有適當的「限制」,適度的限制才利於更好地開放。關鍵在於要解決好在哪個層次上開放,開放到哪個程度。在考試中提供材料而不限定「話題」,並在材料的選擇和表述上注重「開放」,應該是命題的趨勢。

⑧ 有學者提出了好命題的潛在標準:好的命題,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啟用其智慧型的「潛在量」,這種潛在的智慧型,在一般情況下沉睡著,只有在命題的規定和想象自由的雙重衝擊下,才能激發出靈氣的火花來。① 也有研究者認為:

高考作文命題只有將命題的難度降到最低點,才能實現寫作教學的常態化、常規化。作文命題不在學生「知道」與「不知道」上為難學生,不與學生為敵,要把作文考查的重點確定在思維角度、方向和言語上,要體現對學生學力的尊重,對學生多元理解的尊重。②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怎麼考

2007年新高考生物類試題的特點分析 夏獻平2007年高考是廣東 山東 寧夏和海南四省 區 實施新課程後的首次高考。在實施新課程的地區,所用的教材是新教材,且有多個版本。面對這一實際,2007高考試題是怎樣體現新課改的理念的?與非課改高考試題有何關係?今後如何備考才能更好地應對新課改高考試題的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科課堂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 克什克旗經棚鎮新廟中學政治課題組 一 課題的提出的背景 在教育教學中開展加強學生自我教育,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體性教學研究是社會發展和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客觀要求。首先,對教育活動來說,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成為教育活動的基本指向。從我國的課程改革來看,逐步由巨集觀層面轉變到具體的教學實...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乙個世界性的難題。評價人本身很難 評價標準難定 評價過程複雜 教學評價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學評價與教學材料 教學設計 教學問題 教學情景一樣,都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料,因此,教學評價是促進人主動發展的重要的資源,是新課程實驗中的重要內容 教學評價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教學評價是一種引領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