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杜甫詩三首答案

2023-01-11 19:48:05 字數 4797 閱讀 3337

《秋興八首》(其一)導學案答案

三、課堂合作**

1、第一層次: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寫出了什麼景象?寄託了什麼情感?

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

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樹,反而在蕭索中見到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為勁健。

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永珍,為第二聯蓄勢。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淒苦落寞的情懷。

2、第二層次: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寫出了什麼景象?寄託了什麼情感?

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

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湧;風雲在天,卻言接地而陰。

詩人極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盪不安和心潮的翻捲不息;陰雲匝地,又象徵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鬱悶。

3、 第三層次: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由景生情,抒發感慨。

「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飄零。

「他日淚」則生悲情於從前,「故園心」則託相思於萬里。

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淒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徵,「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湧」生髮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

4、第四層次: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風霜淒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遲聲」和「擣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淒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尾聯則在秋風裡,一片擣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遊子無家可歸之惆悵淒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5、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眾口一致所強調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範。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託、互相生髮,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髮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淒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

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雲,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湧","接地陰"的外貌特徵,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盪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託"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後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彷彿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

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6、拿這首詩來說,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後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餘韻。最為傑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

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後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繫於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

"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四、課後拓展延伸

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乙個傳統,所謂「春女善懷,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雲:「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秋天萬物凋零,霜風漸冷,給人以苦寒的感覺,容易使人產生人生遲暮,功業難成的聯想,但也催人奮進。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鬱厚重。

《詠懷古蹟》(其三)導學案答案

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自雲安(今四川雲陽)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東),一住兩年。這是他創作中的乙個繁榮時期,從總體看,不少論者都認為在思想內容上比過去的作品略見遜色,其實,其中也有不少作品無論在思想性或藝術性上都堪稱傳世之作,《詠懷古蹟》(共五首)即是一例。

《詠懷古蹟》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蹟,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蹟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沈德潛說:

「詠昭君詩此為絕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著一「赴」字,便令「群山萬壑」集於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

二、 問題導學

1、【思考】詩的開頭為什麼要寫昭君的出生地?

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為下面她嫁到殊方異域,遠離故土和她的思鄉怨恨埋下伏筆。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頷聯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詠歎王昭君,運用對比,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強烈,令人感嘆

2、作者敘述昭君的一生,選擇兩個典型的鏡頭:「一去紫台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獨留青塚向黃昏」寫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彷彿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她依然嚮往著自己生長的地方。

三、課堂合作**

1、這首詩的主題落在「怨恨」二字。怨的開始:「一去」二字;怨的終結:「獨留」兩字。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頸聯通過對造成昭君命運的回答和悲悽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

2、 「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大錯已經鑄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譏諷的統治者昏庸無能。

3、杜甫善於在敘事詩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給讀者留下雋永的印象。而律詩主要用於抒情,雖有敘事成分,不過是作為抒情的依託,並不承擔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務。這首詩卻略有不同:

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過塑造王昭君的動人形象實現的詩的開頭,以「群山萬壑赴荊門」寫昭君的出生地,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乙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裡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接著敘述昭君的一生,詩**現了兩個典型的鏡頭:

「一去紫台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從正面表現了昭君的堅強性格;「獨留青塚向黃昏」寫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彷彿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她依然嚮往著自己生長的地方,這又進一步豐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造成的呢?「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覆。

「畫圖」,指漢元帝「按圖召幸」一事,但詩人用事巧妙,僅以「省識春風面」五字帶過,把史家因「為尊者諱」(見「有關資料」)而隱去的事實含蓄地揭露了出來,說明了皇帝的昏庸。接著再說大錯已經鑄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這一句除譏諷昏庸的統治者而外,還兼有跟上文「獨留」句相照應的作用,形象地表現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後兩句寫千年(實際是800年)以來,人們從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詞裡聽到了她的悲怨,也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讚揚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4、答: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

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四、課後拓展延伸

答:不同意。常言道:

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

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乙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乙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

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登高》導學案答案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

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裡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

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 問題導學

1、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高、哀、 清、白、飛

每一種景物都夾雜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既有耳聞又有有目見,使人感到「悲哀」。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

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淒涼。

杜甫詩三首複習

望嶽 1 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展開,熱情讚美了泰山的高大雄偉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2分 2.陰陽割昏曉 一句寫出了泰山 高大雄偉 的特點 3.造化鐘神秀 一句描寫了泰山的神奇秀麗的特點。2分 4 齊魯青未了 一句表現了泰山的參天聳立 決眥入歸鳥 一句蘊涵了詩人對祖國山...

杜甫詩三首理解性默寫

望嶽 1 遠望的句子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1 杜甫 望嶽 一詩中描寫泰山神奇秀美 雄偉高峻的句子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1 望嶽 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 參天聳立形象的語句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1 望嶽 中 岱宗復如何,齊魯青末了 借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拔地而起 參天聳立的形象。2...

5古詩三首導學案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 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利用看注釋 查閱資料 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 全力以赴,激情參與,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經過對比學習,體會出兩首詩詞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