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

2023-01-08 06:45:06 字數 4177 閱讀 7842

1。試比較皮亞傑與維果斯基關於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

(1)維果斯基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用以解釋人類心理本質上和動物不同的高階心理機能。他進一步**了人類心理發展的實質。

他認為人類心理發展是指乙個人的心理在環境和教育作用下,從低階心理機能逐漸向高階機能發展的過程。同時,他著重研究了教學

與發展,特別是教學與兒童智力發展的關係,並提出惡劣以下三個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思想;第二,提出了「教學應該走在發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了「學習的最佳期限」的思想。維果斯基是智力發展內化學說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2)皮亞傑的心理發展理論對世界各國的心理發展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最有影響的心理發展觀。他的理論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辯證思想的關於兒童智力發展的理論;第二,描述了個體從出生到高中生智力發展的路線;第三,首次將數理邏輯作為刻畫兒童邏輯思維發展的工具;第四,構造了發生認識論的理論框架;第五,創造了一套研究兒童智力發展的獨特理論。

(3)維果斯基和皮亞傑都注重個體內外互動作用。前者更注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後者主要強調個體對外部資訊主動的建構。前者提出了最近發展區,後者提出了心理發展的具體階段。

兩種理論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4)對教學實踐的啟示: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啟發我們要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同時要**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由此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另外還要注意學生知識的內化過程;皮亞傑的理論啟發我們要對兒童的認知結構和知識建構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根據兒童所處的不同思維階段來設計教育訓練活動。

2。簡述兩種心理老年心理變化觀並談談你的觀點

1)傳統觀點認為,人自出生到機體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動的變化屬於「發展期」;成年以後,先有一段穩定的時期,然後便開始衰退,年齡越老心理活動的衰退越明顯。這種變化只能稱作「老化」而不能叫做「發展」。傳統的心理觀把老年期看作「喪失期」,把老年期心理活動的變化描寫成只有衰退而沒有發展。

這是一種消極的悲觀的心理觀。這種傳統的心理觀的主要理論根據有三:其一,把人生要看作乙個生物有機體,其心理活動隨著機體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機體的衰老而衰退;其二,認為心理發展是單向前進的、不可逆的;其三是認為年齡是心理發展或衰退的根據,而且是普遍使用的。

(2)另一種與傳統心理觀相反的心理發展觀為「畢生發展觀」。以德國的巴爾特斯為代表的畢生發展心理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一、個體發展是貫穿一生的,發展中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乙個時候發生,即從胚胎形成到死亡的整個一生都在發展,發展不僅僅限於兒童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在發展。

二、發展的形式具有多樣性,發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為的種類不同而有差異。有的理能力發展較早,減退也較早,有的發展較晚衰退也較晚;有的發展有較長時間的穩定期,而有的則很快衰退,有的卻很少變化。在同乙個年齡階段內,不同的心理能力可以處於不同的發展方向。

三、任何一種心理和行為的發展過程都是複雜的,發展不是簡單得朝著功能增長方向的運動,整個發展總是由獲得(成長)和喪失(衰退)的結合組成。四、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個體內可塑性(個體內部

的可變性),由於個體生活條件和經驗的變化,發展可採取多種形式。五、心理發展是由多重影響系統共同決定的,個體發展的任何乙個過程時年齡階段、歷史階段、非規範時間等三種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年齡只是影響人的心理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

發展心理學研究以揭示的事實表明,人到老年,雖然某一些心理功能(如感覺等)有所減退,但另一些複雜的功能(如抽象邏輯思維等)非但不減退甚至還繼續增強。畢生發展觀是一種積極的、;樂觀的老年心理變化關,認為衰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延緩的,並採取某些干預策略或措施來改善成年晚期的心理狀態或預防心理衰退。

(3)我們認為,上述兩中老年心理變化觀各有其理論和實際的根據,但也有各自的某種偏頗之處。傳統的心理觀認為人的心理隨年齡增長而發展而衰退,就個體心理變化的總的趨勢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大量觀察和研究材料表明,個體從出生到機體成熟,心理變化

的總趨勢是「發展」,而到成年期尤其是成年晚期,儘管某些心理機能沒有衰退甚至還有所發展、增強,但心理變化的總趨勢是「減速」或「下降」

。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或規律,我們應當承認並給與應有的重視。正是這一點無論對於發展心理研究還是對老年工作時間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種觀點把人主要看作生物有機體,過於偏重生物有機體的變化和年齡對心理變化的影響,把心理發展看作是單向的、不可逆轉的,以個體生物機體的「成熟期」作為心理發展或衰退的臨界點,從而否定心理發展的連續性,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因而是不足取的。

畢生發展觀提出了一系列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強調人到成年期以後,心理仍然繼續發展,這已為眾多的研究材料所證實,無疑是正確的,客觀的,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但同時也應當指出,這種理論在強調心理發展貫穿於個體整個一生,即強調心理發展的連續性的同時,對人到成年期尤其是成年晚期後,其心理變化的總的趨勢是「衰退」或下降的這一事實,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們應當吸取兩種觀點的合理的「核心」,科學地、正確地看待成年晚期的心理變化和發展。

四、綜合題:

1. 試分析嬰兒的依戀型別對個體發展的意義?

(1) 通過「陌生情景法」,根據嬰兒在陌生情景中的不同反應,可以將嬰兒的依戀型別分為三種型別:安全型,嬰兒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並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當母親離開時,他們的探索行為會受到影響,表現出焦慮和不安。當母親回來時,會比較容易安撫,能很快進入遊戲;迴避型,嬰兒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

母親離開時,他們並沒有特別的緊張或憂慮,母

親回來時,他們往往不予以例會,有時也會歡迎母親的到來,但只是短暫的,接近一下又走開了,又被稱為「無依戀的嬰兒」 反抗型,;當親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當母親回來時,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也很難重新進行遊戲。

(2) 我們知道,安全性的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迴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又稱為不安a全性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不同的依戀型別對個體後期的行為是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的。母嬰依戀關係的安全性與兒童在個體和群體活動中的認知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絡,有人對兒童的依戀的安全性和元認知活動監控的相互關係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在母嬰相互作用共同解決認知問題時,嬰兒依戀的安全性和元認知技巧的表

現有高相關,這說明安全的母嬰依戀關係為兒童學習如何制定行動計畫以及學習自我調節技巧提供最好的社會情緒內容。

(3) 對母嬰依戀安全性和兒童的認知發展關係的進一步研究表明,母親和兒童的日常認知交往包含有複雜的推理(reasoning)過程,母親利用這些推理過程一方面是理解兒童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創造一種系統引導兒童的行為。這種推理系統的複雜性是以母親的自我中心為低水平(只考慮到母親自己的經驗和需要) 以自主活動為高水平,(父母和兒童都是相互獨立的,是自主的),複雜性在兩水平之間變化的。推理過程是通過交流實現的,而交流是父母根據兒童可接受的形式,利用自我設定的教育水平來主動進行的,所以,安全性高的母嬰關係能使母親在與兒童的交流中,利用兒童自我的經驗,傳遞出兒童可能接受的知識和技巧,使兒童能掌握母親的認知策略,理解認知的內容,從而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而安全性低的母嬰關係使得母親的教育期望和兒童的可接受水平出現差異,兒童不能理解父母的教育,沒有適宜的認知策

略來參與母親的推理過程,使兒童的認知發展得不到促進。24 個月安全依戀的嬰兒比不安全依戀的嬰兒更多地使用內部語言;不安全依戀的嬰兒在個體或群體解決問題中,表現遲疑,更多地使用個別策略,不能自我設定遊戲規則,不能參與到集體的共同活動中,而安全依戀的嬰兒使用的是整體策略,在與同伴的關係和探索活動中都更加活躍,更加容易成功。所以,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依戀關係給兒童的認知發展提供了一種更好的可能性。

(4) 通過對兒童依戀關係的追蹤研究和測驗調查的結果表明,依戀關係是學齡兒童適應不良和行為問題的重要**指標,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並不必然導致兒童以後的行為問題。作為嬰兒期第乙個被內化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依戀關係被整合到兒童形**際相互關係的情感中,因而,不同的現實關係並不必然與依戀關係直接聯絡,而是傾向於在乙個廣泛的人生維度上發展一種"目標-校正"關係。這種傾向來自於兒童內化後的依戀關係,通過兒童人格特質的成長和成熟過程,影響著兒童以後人際關係的性質和不同環境下的適應特徵。

(5) 對青少年和**的依戀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依戀關係影響著青少年的社會信念和個人關係取向,青少年在選擇同伴和戀愛物件上,受到依戀關係的影響。還有研究表明,依戀關係的相互作用模式可以**青少年的社會信念在時間上的穩定性;在家庭關係中,安全型的青少年更可能維持著與父母相同的群體信念系統,並對家庭有著同樣的情感關係。儘管不同水平的社會組織掩蓋了青少年雙向和多向的情感方

向,但依戀關係表現了時間和測量上的一致性。還有對依戀關係在不同輩份人群之間的穩定性進行研究表明,**依戀關係的方向與**人格的特質有密切關係,並且**依戀關係是否安全終生不變。母親和姥姥的依戀關係的方向與兒童和其母親的依戀關係的方向有正相關。

依戀關係有跨代之間的一致傳遞性。

發展心理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課程 課程名稱 發展心理學 授課教師 吳少怡 題目 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個案分析 學生姓名 王超 學生學號 201010709 學生專業 學生事務管理與發展指導 研究方向 導師姓名 徐豔玲 摘要 案例介紹了一位工科專業大二女生一般心理問題的心理諮詢和 過程。女生自小家庭經濟狀況欠佳,母親...

發展心理學

第一節精神分析的發展理論 精神分析 是指以心因性為機制的一種 精神病的方法及其理論和潛意識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創始人弗洛伊德,所以又稱精神分析理論為弗洛伊德主義。包含古典弗洛伊德主義和新弗洛伊德主義。在發展心理學上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 弗洛伊德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弗洛伊德 奧地利精...

發展心理學複習

一 名詞解釋 1 發展心理學 廣義的發展心理學是研究種系心理發展和個體心理發展的學科。狹義的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從受精到出生 成熟 直至衰老的生命全過程中心理發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的學科。2 發展任務 指社會所期望兒童在各階段中身心發展的特徵和水平,也是用作衡量兒童發展情況和幫助兒童成長的指標。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