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山水詩欣賞

2023-01-07 03:00:05 字數 4907 閱讀 4941

1、定義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在一首山水詩中,並非山和水都得同時出現,有的只寫山景,有的卻以水景為主。但不論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經過詩人知性介入或情緒干擾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須保持耳目所及之本來面目。

當然,詩中的山水並不侷限於荒山野外,其他經過人工點綴的著名風景區,以及城市近郊、宮苑或莊園的山水亦可入詩。

2、歷史

淵源於先秦兩漢,產生於魏晉時期,並在南朝至晚唐隨著中國詩歌發展與文學環境變遷而不斷演變。

山水詩開創者——謝靈運山水詩鼻祖是東晉的謝靈運。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詩成為獨立的審美物件。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物件,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誌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東晉出現大量的山水詩,主要是紛亂的國情使然。東遷的文士幾乎都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加上受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失落感愈來愈沉重。從清麗無比的江南山水風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於是流連山水,寫作山水詩便相因成習,以致蔚然成風。

另外,在新的哲學思潮如玄學的衝擊下,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鬆弛,於是出現「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為化」(阮籍)之類的主張。「自然」指宇宙自然規律,巋然不動的山和變動不居的水,則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規律,也就成了師法的物件,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3]

3、特點

「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其實還有一種因果關係,就是「樂水者智,樂山者壽」,這樣說似乎可以充分顯示山水怡情養性的功能。另外,與山水親近還可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以及模山範水的能力。

古今詩文大家、藝術巨匠大抵都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讀萬卷書」正好可以彌補「行萬里路」的不足。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遍覽全國各地的山水勝跡,便可持山水詩集為「臥遊」之具,作紙上的觀瞻。

這間接得到的知識和印象,與親身所歷、親目所見自然隔了一層,但收穫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範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

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有啟迪智慧型、拓展襟懷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還很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是執簡馭繁、化難為易的範例。遠水不可視之以目,卻能表達得如此氣勢壯闊。

為雨幕所籠罩的山色朦朦朧朧,無法分辨,詩人用「有無中」三字予以示現,精當無比,顯示出非凡的觀察、體驗和表達的功力。」

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用畫筆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使讀者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把登高的「怡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詩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隱者張五的怡悅之情,還有闊遠的視野以及閃爍於其間的種種景物。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表現在乙個「遠」字上,用遠景烘托遠意。「遠意」沒有明說,只是影影綽綽地表「心隨雁飛滅」的描摹上。

勾畫遠景的筆墨也不多,卻很有層次,顯示出和諧的韻律與虛靜闊遠的美,像「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清新淡遠,與隱者(包括詩人自身)恬淡高遠的情趣相表裡,幾乎達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4、山水詩的鑑賞方法

山水田園詩是古代詩歌的乙個重要的種類,其著名的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人,詩人們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緣景抒情,因寄所託,表達自己的理想、志趣。

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王國維亦雲「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在鑑賞山水詩首先要以「景」為基礎,緊緊抓住「情」,從景物入手來理解情。

繪山水之景

這是讀懂山水的第一步,先從字面上弄懂意思,然後才能深入詩歌的核心「情」。這就需要我們賞詩的想象力:

勾勒輪廓。即按方位,有序地在腦海中展現意象的方位、形狀。

給景物著顏色。

將景物動態化。就是根據詩歌內容,讓景物動起來,增加**的真實性,更貼切實景。

給畫面補充細節。詩歌的精煉,使它可能把所有的物象都表現出來,這就要學生去補充細節。可以達到提高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全面性、深刻性的目的。從而也使畫面更加生動逼真。

繪山水之景的第乙個好處是:可以在做題時,幫助我們準確理解詩意,找到詩眼,幫助答題。

繪山水之景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幫助我們回答「描繪景物有什麼特點」之類的題目。這類題目往往要我們回答如下內容:富有層次感(即回答近景、遠景、靜景、動景等內容)、有聲有色。

這些內容就是在繪山水之景時就能解決的。

品山水之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山水承載著古人與今人的情思,寫山水以寄情,賞山水詩以品情。當古人情寄山水之時,往往是其入世受挫之際,因此山水詩大多創造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和自己遺世獨立的高蹈情懷。

那麼如何從詩中品出詩人之情呢?

默讀悟情。

詩味是可以讀出來的。雖然不能放聲讀出,但仍然可以通過默讀來體味感情,當那首清靈飄逸的《再別康橋》珠璣般的語言在腦海中縈迴的時候;當元人馬致遠「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西風瘦馬」的憂寂畫面在眼前若隱若現的時候;當老杜沉鬱頓挫的節奏在耳際鏗鏘迴響的時候,我們已經能感覺出詩歌所含的情:或激昂,或哀傷,或悲憤,或欣喜……

以景推情。

詩人的感情總是通過山水表現出來的,這就叫情滿於山水吧。要品味山水之情,首先要從詩本身出發,一般來說,特別要注意描繪山水的的修飾性詞語,這些詞語往往就含著作者的感情。諸如:

「空」「瘦」「長」「壯」等修飾詞,本身就含有強烈的感**彩。另外,山水意象本身更有極強的暗示性,比如「雨」「梧桐」「芭蕉」等就帶著哀愁傷感的情緒。

知人論情.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評**學作品的一種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這就還需要了解他的時代。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於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唐之韻》第一節給我們介紹了唐朝政治氣氛的寬鬆大度給唐詩的繁盛提供了可能,這就是其時代土壤。可每一位詩人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都會在他的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愛國憂民的杜甫可以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雄渾悲慨,內向溫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的綿密悱惻。曹操橫槊賦詩,《觀滄海》慷慨悲涼;曹丕志得意滿,《燕歌行》志深筆長;曹植少年才俊,《白馬篇》英逸豪邁。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追求隱逸,詩中有畫;孟浩然追求入世,語淡而意長。

我們循著這一印跡,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詩人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感情。

正所謂「詩言志」。至於「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5、著名的山水詩人

盛唐山水詩人——王維孟浩然謝朓王維劉長卿韋應物劉禹錫

柳宗元裴迪常建儲光羲李白杜牧陶淵明王之渙

6、典範的山水詩作

謝靈運《登池上樓》 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

王維《鳥鳴澗》 王維《竹里館》 王維《山中》 韋應物《滁州西澗》 柳宗元《江雪》

《七里瀨》——謝靈運

羈心積秋晨,晨積展遊眺。孤客傷逝湍,徒然苦奔峭。

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

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

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飲酒》——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鳴澗》——王維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山居秋瞑》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過故人莊》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7、起源概述

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所謂「知者」,就是智慧型之人;「仁者」則是仁義之人。

為什麼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朱熹的解釋是:「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

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論語章句集注》)原來,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與山水的自然特徵和規律性具有某種類似性,因而產生樂水樂山之情。「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這是李白遊山的觀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達到了化境,高蹈出塵,藉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獨立完善的體現。他在被召入京期間,賓朋雲集,紅極一時;而當受排擠離京以後,則倍受冷落,於世態的炎涼深有體味,因此也更加認識到山水的可親可敬。

古文學的任何乙個分支的發展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淵源,先秦時代的詩歌(如《詩經》和《楚辭》)中,有些描寫山水風景的詩句,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可以說是思鄉的源泉,也可以說是山水的起源,但處於內容的從屬地位,並未當作獨立的審美物件來歌詠。直到漢末建安時期,才出現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詩,這就是曹操所寫的四言詩《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但這類詩當時不多見。

到了陶淵明進一步發揚光大,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醇」的語言,清新自然的風格,悠然見南山的情調顯示了魏晉風流的獨特。

陶淵明和王維山水詩自然意趣異同點

讀王維的詩,很容易讓人聯絡到陶潛。其實,陶王間雖見師承之血脈,而卻情趣大異。古人以為,陶潛為平淡之宗,王維乃神韻之祖 這也只是給我們以比較的暗示和比較的視角。在哲學 美學層次上審察和辨識陶潛王維的社會理想 人生態度 處世哲學及人格精神,給我們以頗有價值的昭示。作為生活於社會背景上有著深刻差異的兩個時...

山水詩錢塘湖春行采桑子

山水詩 錢塘湖春行 導學案 教師寄語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教學目標 了解詩意,賞析詩句,體會情感,背誦詩篇。知識鏈結 1 白居易 772 846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有 詩王 之稱。2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任杭州刺史時所寫。這是一首言體裁 自...

性靈派詩人張問陶的山水詩論

鳥憐杜宇皆思蜀,山愛峨嵋不向秦 張問陶的山水詩述論 摘要 清代詩派眾多,而性靈派因其卓異特出的詩論主張,及其詩人群體領先清代詩壇,成為那個特殊年代詩歌領域的乙個標籤。張問陶是繼袁枚之後性靈派崛起的又一重要詩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清由盛而衰的轉折期,時代變革的印跡體現在詩人的創作中,就形成他性情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