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第九講李杜詩

2023-02-08 18:27:02 字數 4854 閱讀 6660

第十講李杜詩賞析——《天末懷李白》和《不見》

一、從李、杜的交誼說起:

唐代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生當同時,詩名盛為後世所稱。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文藝上》亦雲:「甫……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兩人在詩藝上的成就,雖特色不同,俱各臻其極,如今已是定論。

但論到兩人的交誼,卻也很有意思。一般印象中,李、杜交誼深厚,從杜詩中尤能印證此點。但細察兩人的交遊、年輩、當世聲望以及兩人詩集中的相關篇章,卻讓人們感覺到李、杜在對方心目中份量和情誼,實在有點畸重失衡。

首先看兩人的交遊。李白和杜甫在洛陽初識,時為天寶三載(744)夏,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兩人相得甚歡,開始一同游處。

秋,與李白、高適遊梁(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登吹台、琴台。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高適」條云:「嚐過汴州,與李白、杜甫會,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

中間唱和頗多。」可見他們的交誼自此時打下基礎。然而為時頗短。

據考證,這一段時間大約有三個月左右。到了第二年即天寶四載(745)春,杜甫已在齊州。這年秋後,杜甫與李白分手。

天寶五載(746)十月,杜甫自齊、魯往長安,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求官生活。而李白也漫遊至河北、山西一帶。兩人真正在一起的時間,斷斷續續加起來,也就一年左右,此後兩人不復再見。

一年的相處,要在兩人心中種下相同深厚的情誼,不免讓人有點懷疑。

其次,就年輩和當時聲望來看,兩人感情深度的不對等,似乎也很正常。李白生於701年,杜甫生於712年,李白比杜甫長11歲。兩人相見,大哥、小弟的感覺應該很明顯。

兩人初識之時,李白已名滿天下,曾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被唐玄宗召見,可謂榮寵已極,雖然是剛從長安被排擠出來,但形式上卻是李白自己要求棄職歸隱,唐玄宗賜金放還,李白掙足了面子。所以在聲譽上幾乎沒有損傷,「放還」後似乎聲名更盛。相反,杜甫此時在生活上已經在走下坡路,到處奔走,已經在為生存而掙扎了。

其聲名更遠遠不能和李白相比。當時與李、杜一起游處的高適,也還沒有發跡,正是窮愁潦倒的時候。值得一說的是,高適此時雖然已寫出了《燕歌行》這樣的名篇,但社會地位極低,還處在「混跡漁樵」的生活階段,落拓浪蕩。

杜甫則還沒有寫出真正能代表自己藝術水準的詩歌名篇。他的詩歌創作成就,是在與李白分手之後,自十年長安艱辛生活開始,直到他終年而取得的。其社會地位也就是乙個小官宦子弟(其父杜閒,官奉天縣令,此時也剛去世不久)。

三人能混在一起,除了以詩會友外,三人性格也有類似處:為人狂放灑脫。但從中也可看出,李白猶如社會名流而暫時落難(至少李白給人的感覺是如此),杜、高能有幸結識這樣的名流,自然把對方高看一眼,又且李白待人,真誠豪俠,不以杜、高的社會地位低微而鄙視,更能讓小弟般的杜、高(生於702年,比李白小一歲,但聲望、地位當時遠遠不能和李白相比)感到溫暖;而在李白方面,聲望既高,交遊又極廣,失意潦倒之餘(這也是三人當時的共通面),偶爾初識幾個詩人朋友,自然不會把對方特別看重。

游處之時,雖表現得情投意合,情深義重;分手之後,或許早已忘懷,只把杜、高當做一般朋友看待,亦未可知。因為在李白的生活和交際圈裡,李白成名後被人尊崇,已經是乙個平常現象了。因此李白很可能會把杜、高的熱情看做是粉絲的表現,則李白對他們就很難存在對等的、深厚的感情和熱情,尤其是在分別之後。

還有一點,即杜、高而論,杜甫見到李白,極為傾心,曾賦詩雲:「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贈李白》)這是杜甫初識李白不久所寫的詩,表達了杜對李的氣質的讚賞。高適與李白年齡相當,其感情深度似乎就不及杜甫那樣狂熱。後來李白參加永王李璘的隊伍而**,高適時為江淮節度使,正是平定李璘的主要人物。

但當李白深陷囹圄的時候,高適根本不施與援手,固然有政治的考量,但和高適對李白的情感不夠深厚未嘗沒有關係。

最後,在杜集中有大量懷念李白的詩篇,而李集中思念杜甫的詩篇幾乎一篇未有,由此也可見出兩人感情的冷熱不均。這一點,南宋洪邁早已指出。《容齋隨筆·四筆》卷三「李杜往來詩」條云:

「李太白、杜子美在布衣時,則遊梁、宋,為詩酒會心之友。以杜集考之,其稱太白及懷贈之篇其多。如『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計』,『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李白一斗詩百篇,自稱臣是酒中仙』,『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昔者與高李,賜等單父臺』,『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凡十四五篇。

至於太白與子美詩略不見一句。或謂《堯祠亭別杜補闕》者是已。乃殊不然,杜但為右拾遺,不曾任補闕,兼自諫省出為華州司功,迤邐避難入蜀,未嘗復至東州,所謂『飯顆山頭』之嘲,亦好事者所撰耳。

」設若李白真的對杜甫情誼深厚,則不當無片言隻字以贈甫,故李、杜相交,李視杜為自己眾多粉絲之一員似無疑。以對粉絲的態度,則當面熱誠應酬,事過境遷,則內心了不牽掛,很常見,故李白少有贈杜之詩篇,既自然,也很解釋得通。

《容齋隨筆》提到的「飯顆山頭之嘲」,實出自唐人孟棨的《本事詩》「高逸第三」:「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後合德。其論詩云:

『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於聲調俳優哉!

』故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蓋譏其拘束也。」後此故事廣為流傳:「李白《戲贈杜甫》曰:

『飯顆坡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形容何瘦生?只為從來學詩苦。』」(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卷十二·自負)世人論李杜優劣,此為濫觴之一。洪邁對此詩的辨析,實為有理。不過,以李、杜相交時論,以李白的才氣、聲名、性格、氣質,確也可以傲視老杜。

無怪乎人們杜撰此軼事,以實李杜優劣之論也。

又按:《容齋隨筆》雲:「至於太白與子美詩略不見一句。

」此語或太過。李白集中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一詩:「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贈杜甫詩,也僅此而已。此詩仍是李、杜交遊時所作,感情也是最密厚的時期。就詩意而論,李白對待杜甫,純以酒徒視之,對杜甫的才藝不見任何稱許。

這可見杜甫在李白心目中的地位,相比於杜甫對於李白的念念不忘和高自稱許,李白對杜甫的情感確實也就淡薄得多了。

二、杜甫詩賞析: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賞析:這首詩和《夢李白二首》當是同一時期的作品,為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時李白坐永王璘事長流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杜甫因賦詩懷念他。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世路凶險,無限悲涼。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

「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

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

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尾聯慨嘆李白忠而遭誣與屈原忠而見謗相似,千載同冤,應有極度的憤懣。最後一句「投詩贈汨羅」,用一「贈」字,是想象屈原永存。

這一「贈」字之妙,正如清代黃生所說:「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讀杜詩說》)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迴百轉,縈繞心際。

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覆詠歎,低迴婉轉,沉鬱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

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賞析:這首詩大約作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題下自注:「近無李白訊息。

」可能是得到鄭虔在台州的訊息後,引起對李白的思念而寫的。次年即代宗寶應元年(762)李白就去世,所以詩也應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之作。題曰「不見」,取詩句開頭二字,實借用《詩經》標題的手法,突出杜甫對李白的掛念和難見李白的感慨,實際上是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願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

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

頷聯用的是「愛憎格」,通過「世人」和「我」的不同態度,產生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頸聯勾勒出乙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既是頷聯「才」的生髮,也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尾聯又照應頸聯的「飄零」,意謂杜甫希望李白葉落歸根,終老故里,結束飄零浪蕩的生活。

「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於此。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三、討論:李杜優劣論。

如前所述,「飯顆山頭之嘲」,實為李杜優劣濫觴之一,給人印象是杜不如李。就其生活的年代而論,李白的聲名也確實遠遠大於杜甫。然而,到了中唐,唐憲宗元和期間,有一位著名的詩人、號稱「元才子」的元稹,對杜甫確是推崇備至:

「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元稹《酬孝甫見贈十首(其二)》)在他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更說: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則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

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籓翰,況堂奧乎!」不僅以杜甫為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而且正式挑起了「李杜優劣」之爭。

直至現代,仍有學者或讀者根據自己的喜好,作「李杜優劣」之論。請問,你如何看待這一爭論?

源氏物語讀後感日本古典文學

碩士研究生學期 題目 源氏物語 感想文 院 系 外國語學院 專業 日語 班級 1308001 學生 羅林汐 學號 1308240505 指導教師 劉明 2013年 12月 竹取物語感想文要旨 54帖 成 源氏物語 世界最古 長編小說 言 日本文學史上 代表作 一 無論 古 価値1000年 月日 経 ...

中國古典文學課程標準肖垠

課程性質 文化基礎課 學分 3分 參考學時 總學時 64 理論學時 52 課內實踐學時 12 實訓學時 適用物件 五年制初等教育 五年制學前教育 一 課程定位與設計思路 一 課程定位 該課程是五年制初等教育和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必修的一門文化基礎課,是培養具備一定文學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師所必備的課程,是...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目錄2019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目錄 中華書局 詩經注析 全二冊 程俊英 蔣見元著 1991 楚辭補注 宋 洪興祖撰,白化文 許德楠 李如鸞 方進點校 1983 屈原集校注 全二冊 金開誠 董洪利 高路明校注 1996 古詩源 清 沈德潛選 2006 樂府詩集 全四冊 宋 郭茂倩撰 1979 說苑校證 漢 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