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

2023-01-06 04:00:02 字數 5147 閱讀 6524

1、勞動力需求在一定時期內,在某種工資率下雇主願意並能夠僱傭的勞動力的數量。

2、影響勞動力需求的因素:1)工資率2)企業商品的市場**3)企業商品的市場需求4)企業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成本5)技術進步6)巨集觀經濟環境。

3、勞動力需求的分類:勞動力的企業需求、行業需求和市場需求;長期與短期勞動力需求。

4、勞動力需求彈性(勞動力需求量變化與工資率變化的比率):1)勞動力需求彈性等於零即完全無彈性,工資率不論如何變化都不會對勞動需求產生任何影響;2)勞動力需求彈性小於1即缺乏彈性,工資的變動率遠遠大於勞動力的變動,企業的雇工數量對工資的公升降速率變化不敏感;3)勞動力需求彈性等於1即單位彈性,勞動力需求變動的百分比等於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4)勞動力需求彈性大於1即富有彈性,勞動力需求變動的百分比大於工資的變動速率;5)勞動力需求彈性無窮大即完全富有彈性,工資不變勞動力需求無窮變化。

5、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假設企業勞動力需求變動為a和b兩類,可以將a類勞動力需求量變動對b類勞動力的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稱為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其計算公式是a類勞動力需求變動的百分比與b類勞動力的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1)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為正值,表示一類勞動力的工資率上公升引起另一類勞動力需求的增加,這兩類勞動力稱為總替代;2)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為負值,表示一類勞動力的工資率上公升引起另一類勞動力需求的減少,這兩類勞動力稱為總互補。

6、勞動力供給的概念是指勞動力的供給主體在一定條件下自願對存在於主體之中的勞動者使用權的出讓;是乙個經濟體在某一段時期中,可以獲得的勞動者願意提供的勞動能力的總和。

7、影響勞動參與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與教育供給規模,勞動者受教育時間的長短對勞動參與率有直接的影響;2)工資政策及工資關係,促進勞動者提高自身的素質延長學習年限;3)工資水平,水平越高,勞動參與率越高;4)個人非勞動收入,非勞動收入越高,勞參率越低;5)居民家庭生產率的變化,生產率越高,勞動參與率越低;6)社會保障制度,普及型社會保障制度會降低勞動參與率,就業關聯式社會保障制度會刺激勞動力參與率的提高;7)巨集觀經濟狀況,經濟衰退時期,勞動參與率降低;8)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對勞動力參與率也會產生影響。

8、勞動力供給彈性(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百分比的比值):1)供給無彈性,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動,勞動力供給量不變;2)供給有無限彈性,工資率固定,勞動力供給的變動的絕對值大於零;3)單位供給彈性,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相同;4)供給富有彈性,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於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5)供給缺乏彈性,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小於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9、無差異曲線的概念:能夠給勞動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餘霞和收入的組合點的軌跡。

10、無差異曲線的特徵: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無數條無差異曲線,同一條無差異曲線表示曲線上所有點之間的效用相同,不同的無差異曲線效用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不相交。

3)無差異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值、凸向原點的曲線。4)主體的偏好不同,無差異曲線的形狀不同。

11、個人勞動力供給曲線:在工資率較低且收入較少時,由工資率提高產生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用,故隨工資率的提高,勞動力供給增加;在工資率維持較高水平時,由工資率提高同時產生的兩種效用的相互關係發生了變化:替代效應小於收入效用。

隨著工資率的提高,替代效應造成的勞動力供給時間的增加,小於收入效用作用下的勞動供給時間的減少,最終表現為工資率對勞動力供給的負面影響。工資率不斷增加,勞動供給時間先增加後減少。

12、勞動力市場動態均衡的三種模型:1)勞動力供給彈性小於勞動力需求彈性,勞動力供給曲線s比需求曲線d陡峭,工資率的波動趨向於均衡工資率we。這種趨向於均衡點的波動是在勞動力供給彈性小於勞動力需求彈性、通過供求自發地調節實現的,被稱為「蛛網穩定條件」。

2)勞動力供給彈性大於勞動力需求彈性,勞動力供給和工資率的波動距均衡點越來越遠,無法恢復均衡,稱為「發散型蛛網」或「蛛網不穩定條件」。3)勞動力供給彈性等於勞動力需求彈性,在同一波動程度上變動起點的工資率和終點的工資率在同一點上相交,形成乙個迴圈,稱為「封閉型蛛網」。

13、勞動時間又稱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從事有酬社會勞動所花費的時間。在勞動時間內,勞動者支出勞動力,生產物質和精神產品;在勞動時間以外,勞動者通過多種方式恢復和在生產出自己的勞動力。

14、勞動時間的功能:1)計量功能,計量勞動投入量多少的主要尺度;2)指示功能,勞動時間的變動還是經濟發展的指示器;3)保證個人及社會維持和發展的功能,勞動者在勞動時間裡進行勞動,為社會創造物質及精神財富。4)人際交往功能,在勞動時間內,人們可以實現廣泛的人際交往。

15、超時工作:在法定勞動時間以外繼續勞動,又稱為加班加點,支付的報酬高。兼職工作:在第一職業以外,尋找其他工作,報酬較低。

16、影響退休決策的因素:1)養老金的影響;2)再就業機會多寡的影響;3)健康程度的影響;4)經濟社會環境

17、工資是指勞動者向企業或其他用人單位提供勞動而獲得的經濟報酬,廣義的工資是指員工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而獲得的所有貨幣和實物報酬,包括直接的經濟報酬如基本工資,獎金,津貼等以及間接的報酬如社會保險和住房補貼等.狹義的工資指勞動者得到的貨幣報酬,主要由基本工資,獎金和津貼構成。

18、福利的基本特徵:1)福利支付以勞動力為基礎,但並不與個人勞動量直接有關;2)法定性,由法律法規或其他制度安排決定的,如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包括退休養老保險**等;3)企業自定性和靈活性,福利支付的形式和福利支付的專案各個企業之間存在差異。

19、實物支付的原因:1)實物支付可以降低企業按基本工資支付的法定養老保險金,從而降低人工成本;2)實物支付變相地提高了個人所得稅的納稅起點;3)從社會的角度,實物支付可以增加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

20、工資的職能:1)補償職能;2)激勵職能;3)調節職能;4)效益職能。

21、集體談判工資理論p183

22、影響工資水平變動的因素:一、影響巨集觀工資水平的主要因素:1)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工資水平,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工資水平越高;2)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工資水平,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工資水平越高;3)國民收入分配比例與工資水平,國民收入中消費**越高,工資水平越高;4)可供分配的個人消費品與工資水平,可供分配的消費品總量越多,結構越合理,工資水平越高;5)就業規模與工資水平,就業規模越大,工資水平越低;6)人口增長狀況與工資水平,人口增長越快,工資水平越低。

二、影響微觀工資水平變動的因素:(一)企業外部因素對工資水平的影響。1、市場勞動力供求狀況的影響,市場上對企業產品的需求增加,勞動力需求增加,提高工資水平;反之,工資水平降低。

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工資水平上公升時,會導致本行業、本企業的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為招到更多的人提高工資水平。2、**對企業工資水平調控決策的影響,規範企業的分配行為如最低工資水平。3、物價對工資水平的影響,當貨幣工資水平不變或其上公升幅度小於物價時,物價**將導致員工實際工資水平的下降。

4、社會勞動生產率變化對企業工資水平的影響;5、行業工資水平的變化對企業工資水平的影響。(二)企業內部因素對工資水平的影響。1、勞動差別因素;2、分配

形式對工資水平;3、企業經濟效益對工資水平的影響。

23、工資差別的概念:是指勞動要素供給者之間在要素服務收入數量方面的差異和相互關係。

24、工資差別的型別:1)依據時間分類,分為短期工資差別和長期工資差別;2)以勞動力供給者個人特徵為依據劃分的工資差別,如年齡工資差別,性別工資差別;3)以勞動者勞動性質為依據劃分的工資差別,如職業工資差別;4)以勞動者所處的群體和地區為依據劃分的工資差別如行業、產業工資差別。

25、壟斷性工資差別:前者主要表現在某些勞動者在某一方面有超常的天賦,能從事別人很難勝任的工作或者有些工作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以上勞動力供小於求,很難補充,從而使這些勞動力在某些工作上處於壟斷地位獲得壟斷的高工資。後者主要表現在由於受到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限制或是由於工會、行政權力及經濟體制的影響,某些工資相對較高的工作只限於少數人能夠進入這一階層,其他人無法轉入,從而處於壟斷地位。

26、工資差別的成因:(一)產業間工資差別;1、在各產業部門的勞動力中,熟練勞動力所佔的比例大小是影響產業之間工資差別的重要因素;2、產業所處的地理位置;3、產業的技術經濟特點影響工資水平;4、產業的規範管理程度和管理水平;5、工會化的程度以及勞資力量對比;6、勞動力供求狀況。(二)職業間的工資差別;1、勞動負效用補償性工資差別;2、風險補償性工資差別;3、人力資本補償性工資差別;4、補償性工資差別的確定。

27、基尼係數又稱洛倫茨曲線,如果洛倫茨曲線與oy直線重合,則a等於零,基尼係數等於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均等;如果洛倫茨曲線與oay重合,則b等於零,基尼係數等於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均等;基尼係數介於0—1之間,基尼係數越小越均等。

28、研究就業與失業狀況的重要意義:1)就業和失業狀況是判斷巨集觀經濟形勢好壞的標準之一;2)就業和失業狀況是衡量國民經濟執行的重要標準;3)就業和失業與國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聯絡。

29、菲利浦斯曲線(p253):菲利浦斯曲線說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增長率彼此是逆相關或負相關。換言之,菲利浦斯發現在失業率高時,相應的貨幣工資變動率較低甚至為負,而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的變動率往往較大

30、失業的型別及其概念:1)摩擦性失業:由於勞動者在要求就業和獲得工作崗位之間存在時間差而形成的。

2)結構性失業:由於勞動者的技能結構與現有的就業崗位技能結構錯位,造成失業與崗位空缺並存的一種失業現象,表現在技能結構的失衡,文化結構的失衡,區域結構的失衡,年齡結構的失衡等許多方面。

3)週期性失業:又稱需求不足型失業,是指由於經濟執行總是處於週期性的迴圈狀態,從而對就業需求產生週期性波動而形成的失業。

4)隱性失業:指經濟部門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等於或小於零的現象。儘管這種失業不以社會上存在人口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種失業實質已經存在,社會上卻看不到,應有的失業人口被隱藏到企業內或土地上去了。

5)其他類性失業:a季節性失業:由於季節性生產或市場的變化等原因而引起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波動,從而導致勞動者就業崗位的喪失。

b技術性失業:由於引進技術代替人力勞動而產生的失業現象。

c自願性失業:雖然有就業願望,但由於才能得不到發揮,或由於興趣,愛好,工資,保險福利及人際關係等原因自願放棄就業機會而形成的失業。

31、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

1)各級正規教育: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重要的形式,它包括學前教育和小學,中學,大學等正規教育的費用支出.

2)職業技術培訓:職業技術培訓投資是人們為獲得與發展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與技巧所發生的投資支出

3) 健康保健:包括勞動者營養,服裝,住房,醫療保健和自我管理,鍛鍊,娛樂等所需的費用,它可以由」健康時間」,或者可以用工作,消費和閒暇活動的"無病時間」組成.這方面的投資效果主要表現為人口預期壽命提高,死亡率的降低

4)人們從乙個地區向另乙個地區的流動:通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巨集觀上,可以實現人力資本的優化配置,調整人力資本分布的稀缺程度;微觀上,可以使個人的人力資本實現最有效率和最獲利的使用.

《勞動經濟學》複習

2011年9月26日整理 考試時間 150分鐘 考試題型 單選題多選題改錯題名詞解釋題簡單題論述題知識考點 第一章p2 勞動力概念 p3 勞動力資源概念 p4現實的勞動力資源概念 p6 勞動力需求的分類 p12 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p13 勞動投入增加引起的產量的變動的三個階段p34 勞動力需求彈性...

00164勞動經濟學

高綱1245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 00164 勞動經濟學 南京師範大學編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 第一章導論 考核要求 一 勞動經濟學的產生 識記 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勞動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歐洲中世紀的勞動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重商主義的勞動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領會 勞動經濟學各學...

勞動經濟學試題

課程 03323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 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資源稀缺性的本質表現是 a 消費勞動資源的支付能力 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b 勞動資源的相對稀缺性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