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財政支出的基本理論

2022-12-18 19:36:06 字數 5709 閱讀 1193

發布時間:2007-12-2下午03:55:31

第一節公共物品的生產、提供和定價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關於資源最優配置的市場原則是否適用於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問題,是有關研究公共物品時需要解決的乙個前提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一般是通過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和供給曲線來得到。

(二)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確定**提供公共物品規模和財政支出規模的基本依據。一般而言,純公共物品只能由**來提供而不能由市場來提供,這是由市場執行機制和**執行機制的不同決定的。財政學關心的問題,是**提供公共物品與市場提供私人物品之間的恰當組合,以及**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費的成本和代價,合理地確定**提供公共物品的範圍和財政支出的規模。

為此,需要規範**和市場的關係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決策程式,加強財政管理,提高財政支出效率,盡可能減少可能帶來的效率損失。

(三)混合物品的特徵是兼備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質,不言而喻,可以採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場提供方式,也可以採取混合提供方式。

(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財政學有關公共物品理論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進展,其中尤以公共物品的私人**問題的討論最為引人注目。傳統理論認為,公共物品特別是純公共物品領域是公共部門活動的範圍,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

二、公共生產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涉及公共物品的生產方式問題,因為公共物品可以由**直接組織生產,即所謂公共生產,也可以由私人生產,**來購買。公共物品的生產方式和提供方式並不是一回事,兩者可以形成多種相互交錯的組合: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公共生產;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私人生產;至於公共生產部分收費或私人生產由**給予補貼的混合物品,則屬於公共生產、混合提供或私人生產、混合提供。

(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證明,單純從形式上和數量上追求全面國有化,並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在於它的數量和比重的大小,主要表現在它的控制力

上,因而國有企業改革不應採取以完全市場化和競爭化為目標的單一模式,而應是分門別類,採取不同形式,分類改革,分別管理。提供公共物品的國有部門和單位,採取國有國營模式;壟斷性國有企業宜採取國有國控模式;競爭性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宜進行公司製改造;中小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放開搞活。

三、公共定價

(一)公共定價法的概念

公共定價法是針對**提供的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市場性物品」,通過選擇適當的定價方法,合理地確定**,從而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一種方法。它包括純公共定價和管制定價兩個方面。純公共定價即**直接制定自然壟斷行業(如能源、通訊、交通等公用事業和煤、石油等基本品行業)的**;管制定價是指**規定競爭性管制行業如金融、教育、保健等行業的**。

公共定價法主要適用於成本易於衡量、效益難以計算但可以部分或全部進入市場交易的專案。無論是純公共定價還是管制定價,都涉及到定價水平和定價體系。

(二)公共定價法的方法

1、平均成本定價法:指**在保持企業收支平衡的情況下,採取盡可能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定價方式。

2、二部定價法:由兩種要素構成定價體系,一是與使用量無關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費,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從量費。

3、負荷定價法:根據不同時間段或時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三)自然壟斷行業的公共定價

第二節財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評價

一、財政支出中的效率與公平

效率與公平是經濟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效率與公平的一般關係,協調效率與公平兩大原則,根本問題在於有效地協調社會經濟目標及其實現機制。

(一)效率與公平的一般關係

(二)效率與公平的協調

1、效率與公平既然具有統一性,則兩者必須兼顧,只顧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必然導致經濟執行的失衡。

2、如何通過市場和財政兩種機制的有效結合實現兩種原則的兼顧是乙個關鍵問題。3、正確處理收入差距與效率的關係。二、財政支出的效率

財政支出效率由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混合公共物品)的「生產效率」組成,這實際上是研究財政支出效率的兩個方面。

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的確定要和市場經濟的執行狀態聯絡在一起考慮,是在巨集觀的範圍內考察效率與公平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的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更符合市場經濟執行的要求。

三、財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財政支出的規模應當適當,結構應當合理,要完善支出制度並加強管理,根本的目標就是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是財政支出管理的核心問題。

從原則上說,財政支出效益與微觀經濟主體的支出效益是一樣的,但是,由於**處於巨集觀調控主體的地位,支出專案在性質上也千差萬別,同微觀經濟主體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差別。表現為:(1)兩者計算的所費與所得的範圍大相徑庭;(2)兩者的選優標準不同。

財政支出效益的內涵和範圍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它們是(1)財政支出內源性效益;(2)財政支出的部門績效評價;(3)財政支出的單位績效評價。

四、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稱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產生於美國《2023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許多國家的****、地方**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方法是將一定時期內專案的總成本與總效益進行對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決策程式中。它通過多個預選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據對邊際社會效益和邊際社會成本的對比,選擇最優的支出方案。

(二)成本-效用評價法,也稱為成本-效應分析法,它是在實物目標確定之後,通過對各

種可能的方案的成本計算,幫助選擇效率最高位方案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將影響投入(財政支出)和產出(效益)的各項因素羅列出來進行分析,並將投人產出比進行計算據以評價的一種方法。

(四)最低成本法,也稱最低費用選擇法,此方法適用於那些成本易於計算而效益不易計量的支出專案,它們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不可能進入市場交換,因而無法用貨幣計量其社會效益,只能計算每個被選項目的有形成本,但可以採用比較多個方案成本高低的方法,並以成本最低為原則來確定最終的支出專案。

第三節財政的法制化、民主化

一、公共選擇理論簡介(一)什麼是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作為西方經濟學的乙個分支,是運用經濟分析方法來研究**決策的方式和過程的一種理論。公共選擇理論(theory of public choice)是當代經濟學領域中乙個相對較新的理論分支與學說;它幫助人們理解和加深對公共產品、公共權力、公共選擇等核心概念的認識,主要從新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視角介紹國家的起源、**的權利和義務、公共所有權、公共資源、公共政策、憲法、憲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場與國家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公共選擇理論對**決策程式和選舉制度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公共選擇理論指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市場關係的某些共性問題,指出了**干預的限度和**失敗的表現和原因,以及尋求公共選擇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思路。

在18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出現了科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異常繁盛的局面。許多思想家相信,社會科學的許多問題可以通過精確的實證研究和科學推理得到解決。在法國科學院,博爾達(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這三位院士用數學方法對政治學中的投票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

2023年,博爾達在科學院宣讀了他的第二篇論選舉形式的文章之後,他所提議的記分投票制被科學院用在院士選舉之中,直到2023年,因乙個新院士遭拿破崙的反對,才被廢止。19世紀英國數學家和**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 1832-1898)也曾對委員會制度作過實證的分析。這些研究成果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一度湮沒無聞,直到鄧肯·布萊克在用類似方法研究同樣問題時,才重新發現和介紹了他們。

在2023年的一篇文章中,g·塔洛克將鄧肯·布萊克奉為現代公共選擇理論的開山祖師(founding father),這無疑是一種公允的評價。

繼布萊克之後,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1951)、安

東尼·道恩斯(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經濟理論》(1957)、奧爾森(olson)在《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布坎南(buchanan)和塔洛克(tullock)在《同意的計算》(1962)中分別發展了公共選擇理論。稍後,人們發現,在公共選擇理論這一領域中形成了三個分支或學派:羅徹斯特學派;芝加哥學派;維吉尼亞學派。

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觀點:

公共選擇的重要主題之一是政治科學的主題,即國家理論、投票規則、投票者行為等。然而,公共選擇的方**主要**於經濟學和數學。

在現代巨集觀經濟分析中,**作為經濟體中的乙個部門,主要提供公共產品,私人產品由私人部門提供。不過,介於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還有一種產品,稱作準公共產品或混合產品,多數由**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聯合提供。準公共產品類似於俱樂部提供的產品,研究準公共產品的供給、需求與均衡數量的理論,也叫「俱樂部理論」。

皮考克(alan peacock)把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分為三個大的政治市場:即初級政治市場、政策供給市場和政策執行市場。在初級政治市場上,政治家把政策「賣」給選民,選民則為政治家支付選票;在政策供給市場上,**為了實現當選**的政策目標而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執行市場上,主要分析政策的執行結果及其影響。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市場經濟下私人選擇活動中適用的理性原則,也同樣適用於政治領域的公共選擇活動。也就是說,**以及****在社會活動和市場交易過程中同樣也反映出「經濟人」理性的特徵。**及其公務人員也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標,或者說**自身利益本身也是乙個複雜的目標函式,其中不但包括**本身應當追求的公共利益,也包括**內部工作人員的個人利益,此外還有以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為代表的小集團利益等等。

可見**及其公務人員並不一定只代表公共利益。從另乙個角度來說,即使**基本上代表著公共利益,但由於公共利益本身有不同的範圍和層次劃分。因此****與地方**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除了自身利益訴求之外,在公共利益的總體目標方面也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偏好程度上的差異。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經濟學是一門交易科學,經濟學研究的特定主題就是人們在市場關係中的行為。把經濟學的這一方法運用於政治學研究,它所展現的政治是個人、集團之間出於自利動機而進行的一系列交易過程。

公共選擇理論的結論是:政治市場上的基本活動也是交易。方**上的個人主義在公共選擇的運用,可以說,經濟學家把政治學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熊彼特認為,「一切行為都

是人的行為,當個體成員的行為被排除以後,就不會有社會團體的存在和現實性」。所以,經濟學中的「經濟人」理性、生產者、消費者概念,都是把個人的偏好、個人的目的性作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公共選擇把方**上的個人主義運用於自身的理論體系,它表明,「人是乙個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而**只是在個人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種制度安排,所以,**也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乙個抽象實體,**也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總是一心一意地追求社會總體福利最大化目標。

在公共選擇理論體系中,所謂的「公益」、「社會正義」等這些難以界定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如同布坎南所說:「人是自利的、效用的最大化,在市場中如此,在公共領域中也是如此。

當個人由市場中的買者或賣者轉變為政治過程中的投票者、政治家、納稅人或**時,他們的品性不會發生變化」。可以說,公共選擇把個人的目的性放在首位,用個人的行為目的來解釋政治過程,它展現的是政治過程的個人主義理論。

(二)公共選擇理論對於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處理**與市場的關係,協調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關係,轉變**的經濟職能,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二、我國財政決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財政領域的民主化與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確定國家預算收支規模,實現國家預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二是按國家的方針政策確定公共專案的種類。

三是通過立法確定預算收入的籌資方式和制度,即確定稅種、稅率、納稅人和合法收費等事項。四是對預算執行實施日常財政監督,審核國家決算。

財政活動是國家(或**)的一種經濟行為,依法理財是財政活動的基本要求,而財政法制則是財政決策和財政管理的基本依據;沒有財政法制,財政決策管理活動就缺乏法律依據,就不可能規範有序、公正合理。財政法制建設包括財政立法、財政執法、財政行政復議等方面內容。財政法制化要求,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原則建立和完善這三方面的內容。

第二章園林規劃設計基本理論

第一節園林美學 一 美的概念 從 美 字不難看出 羊大為美 的意思。19世紀初,德國黑格爾認為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並且辨證地認為客觀存在與概念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這種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理論 之一。大多數數學家基本沿著兩條道路去尋找美是什麼的本質問題。一條是從物質世界去找,另一條是從精神世...

第二章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與一般方法

企業管理之所以具有二重性,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本身具有二重性。生產過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結合 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人們要進行生產,就要有勞動物件和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這些物質技術要素和勞動者結合在一起而構成生產力。與此同時,人們進行社會化生產,不是各自孤立地從事勞動,而是在...

第二章對偶理論

2.12 對偶問題 min z 5y1 3y2 8y3 y1 y2 4y3 5 st.2y1 5y2 7y3 6 2y1 y2 3y3 3 y1無約束,y2 0,y3 0.3 對偶問題 vi uj cij st.vi uj 0.i 1,2,m j 1,2,n.2.2 1 2 3 4 2.3 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