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七反思案例

2022-12-15 00:57:04 字數 1115 閱讀 9442

答: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學習形態。這種學習形態應注重學習過程的設計,即整合過程的設計。

在整合過程的設計中,我們所關心的不只是什麼時候使用計算機,什麼時候使用網路,更關心的是用計算機幹什麼,用網路幹什麼,即關心利用計算機,利用網路如何去收集、分析、處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訊,實現知識的**、問題的解決。整合過程的設計實際是知識**過程、問題解決過程的設計。如果能達到以上目標我覺得就是一堂好的整合課。

2、大家一定見過你所不認同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情況,請談談當時的情景,以及你的看法。

答:我聽過的真正意義上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課不多,更多的是看到老師們使用多**課件上課,有的教師在上課時是為了使用多**而使用多**,如在教學古詩時,只是用多**出示古詩文原文和詩句的意思,這樣是

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我認為在利用課件時應該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在知識與綜合能力為中心的整合中,以問題驅動為主,把資訊科技作為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協作交流工具,使學生的知識學習、資訊科技能力、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也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在做中學的機會,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能力。

3、老師們自身的認識和經驗,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請一定從自己親歷的事情談起。比如,你在整合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挑戰?你的應對策略和做法是什麼?

答:在整合課的準備階段和上課階段都是對教師的極大挑戰。如:

怎樣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堂教學,靈活地運用情境激勵、情感驅動、實踐感知、思維訓練、合作**等各種教學策略,優化「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瀏覽搜尋相關資訊資料,尋找有效的整合點,整理主要資訊,建立鏈結,搭建教學平台?課堂實施階段如何做到資訊資源共享,利用各種手段開展合作**和交流,充分進行師生互動,並進行激勵性評價,培養合作精神?

在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中教師要做到:(1)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2)

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來進行整合;(3)要注意運用「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方法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4)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和資訊化學習工具的蒐集與開發,這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但教學資源建設不等於要求教師都去做課件);(5)要注意結合各門學科的特點,建構易於實現學科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模組七反思所學案例

答 我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校張老師不僅利用一些精美 進行教學,還大膽利用一些電視節目形式,如挑戰智力王中,看過物品後,蓋住,猜東西遊戲。她對多 的靈活 熟練運用,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老師的聽課注意力。使得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課堂容量相當大,學生收穫也很大。我認為進行多 教學,教師必須利用好學科的...

模組七活動1教學案例反思

答 要上好一堂課,必須自覺地落實課程改革的理念,讓學生樂於學 參與實踐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精神。所以,1 我們必須自覺地轉變以教師的 教 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搞清楚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2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的。3 作為一名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

模組七反思

答 現在我們學校安裝了投影儀裝置,建立了多 教室,為教師使用多 進行教學提供了便利。進行多 教學中教師必須利用好學科的教學資源,特別注重對資源進行整合,充分研究學情,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資源,要培養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我反對堂堂課都採用或者整節課都使用多 要在關鍵環節 或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強的知識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