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學整理答案版

2022-11-18 08:12:02 字數 5139 閱讀 5244

(鄙人按照老師給的題目做的答案,希望能有幫助,預祝大家取得好成績!!!!!!)

1. 簡述20世紀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特點。

a、特點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的演變,環境決定論(2023年—20世紀30年代早期)、區域差異研究(20世紀30年代—50年代中期) 、空間經濟學(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行為主義方法、生態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

b、特點之二:研究區域尺度變化,研究企業組織變化和思維方式變化。

2. 當前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重點是什麼?

人地關係的理論研究

全球與地方關係的理論研究

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關係

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

1. 簡述要素投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一、土地因子對經濟區位的影響

1、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空間位置、形態、地表自然物質組成等。

2、土地的經濟特性:地價、供給的稀缺性、經濟區位等。(由城市市中心往郊區,產業分布有什麼變化?)

二、原材料因子對經濟區位的影響

1.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過以下因素對經濟活動區位施加影響:原材料的可運性、運費大小、可替代性、價值及其在產品成本中的構成狀況。

2. 現代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往往是利用多種原料,便於原料集散的區位(港口等),顯示出優越性。

3. 考慮現代生產的及時性、可靠性與靈活性,形成了一種新的組織原材料**的地域綜合體——**商園。

三、能源因子對經濟區位的影響

1. 大量消耗能源的產業活動,要求選擇的區位接近廉價的電力**地。

2. 穩定的能源供給是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

3. 隨著環境意識的加強,高耗能產業區位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小。

四、資本因子對經濟區位的影響

1. 優先融資等優惠政策對中小企業影響巨大。

2. 新興產業,尤其是新興高科技產業,關注風險資本的獲取。

3. 地區資本的差異,直接影響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分布。

五、勞動力因子對經濟區位的影響

1. 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範圍內向勞動力資源豐富而廉價的發展中國家轉移。

2. 智力密集程度和區域創新條件,是吸引現代經濟活動的關鍵。

3. 勞動力市場的特徵影響區位:工人的技能、生產率、工資水平和工作態度。

六、技術與知識對經濟區位的影響

1. 伴隨著現代經濟活動對技術與知識依賴程度的加大,技術進步已成為經濟模式轉換的基本力量以及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2. 知識創造和創新具有明顯的地理集中態勢。

3. 高新技術園區是伴隨這種產業集聚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空間組織形態。

2. 簡述區域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一、自然環境對經濟區位的影響

1. 現代經濟活動,越來越要求良好的環境質量。

2. 各國環境質量標準的不同,使傳統汙染型企業出現從高標準地區向低標準地區集中的趨勢。

二、市場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1.市場規模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市場規模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動的持續性——需求門檻、規模經濟。

市場地域範圍大小直接影響經濟活動的型別與規模。

2.市場特性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市場特性包括:市場意識、需求特點、競爭環境、管理秩序等。

三、產業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1. 產業間緊密合作的可能:供貨商地理相鄰,語言和文化背景相同。

2. 互補產品、需求拉動形成的產業鏈

3. 有利於專門化服務設施和機構的發展

4. 相關行業企業密集可以改善資訊環境

四、政策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1. **通過規劃和對特定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投入,引導經濟活動在空間上向某一特定區域發展。

2. **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規範經濟活動行為,保證自由竟爭環境的形成。

3. **通過稅收優惠以及財政補貼的經濟政策的實施,調節經濟活動的區位。

3. 簡述交通運輸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1、傳統的運費成本區位

運費主要由線路執行費和站場費兩大部分組成。

就線路執行成本而言,公路>鐵路>水路。考慮綜合運費(站場費+線路執行費),則公路適合短途運輸,鐵路適合中途運輸,水路適合長途運輸。

不同交通方式的連線點,從運費角度來看的最佳區位。

2、隨著經濟全球化,航空港和海港的區位優勢日益突出。

3、物流成本

1. 什麼是區位指向?

區位指向是經濟活動在選擇區位時所表現出的盡量趨近於特定區位的趨向。

1.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指向;

2. 原料地指向;

3. 燃料動力指向;

4. 勞動力指向,包括廉價勞動力指向和高素質勞動力指向;

5. 市場指向;

6. 運輸指向。

2. 分析杜能農業區位論的背景、主要內容、意義及理論的侷限性

背景:杜能(1783-1850)於2023年完成了《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奠定了農業區位理論的基礎。尋求企業型農業時代的合理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由自給自足的生計農業——商品農業時代)。

意義:1. 揭示了即使在同樣的自然條件下,也能夠出現農業的空間分異,各種農業生產方式在空間上呈現出同心圓結構。

2. 不存在絕對優越的農業生產方式。

3. 距市場越近、單位面積收益越高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

4. 創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維方法——科學抽象法。第一次從理論上系統地闡明了空間摩擦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成為土地利用一般理論的基礎。

侷限:(一) 杜能對其理論的修訂

1. 河流對「孤立國」 假設的均質平原條件的挑戰。

2. 沒有考慮自給性農業經營的空間問題;

3. 技術與交通的發展使得杜能理論中的距離因素決定性作用制約變小;

4. 沒有考慮到城市周圍地區的土地利用。

(二)辛克萊爾的「逆杜能圈」

● 辛克萊爾通過研究美國中西部的許多大城市周圍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圍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圈」。

● 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在城市近處的農民,由於農地可以隨時轉化為住宅等城市用地,對農地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會較少。而遠離城市的農民,由於農地難以轉化為城市用地,對農地的投入較多,並從事相對集約度高、農業利用價值大的土地經營。

3. 簡述韋伯工業區位論的主要內容(ppt上有具體體的內容)和意義

主要內容:

在上述假設前提條件下,韋伯認為理想的工業區位應當在生產費用最小的地點。

韋伯認為影響生產費用的主要因素有:原料及燃料、工資、運費、集聚、地租、固定資產的維修折舊、利息。

在韋伯看來,這七項因素中與區位有關聯的是:運費、工資和集聚。

(1)運費指向論

(2)勞動費指向論

(3)集聚指向論

( 1)運輸成本最低點為工業區位點。(即是工業區位首先應確定在運費最低點,韋伯引入數學方法對運費最低點進行計算,同時根據原料和市場的不同情況提出幾種組合。)

a .乙個市場和一種原料組合:

遍在原料——市場布局

局地原料: 純原料——市場或原料地布局

損重原料——原料地布局

b .乙個市場(m)和兩種原料(r1和r2)組合:

r1和r2均為遍在原料——市場

r1為遍在原料,r2為純原料——市場

r1和r2均為純原料——市場

(有乙個例外:r1、r2、市場地m之間形成等邊三角形)

r1和r2均為粗原料:

區位三角形

如果r1和r2的損重率不同,

需要量也有差異,為尋求

運費的最小支出點,企業

就需要靠近引力較大的地

點建廠。

c.乙個市場和多種原料組合:

區位多邊形

( 2)由運費決定的工業區位在考慮勞動費用的支出後,可能發生第一次偏移。

偏移的條件是勞動費用的節約大於運費的增加。

( 3)集聚效益可能使已確定的工業區位發生第二次偏移。

偏移的條件是集聚產生的節約大於偏移後運費和勞動費用的增加。

意義:1 韋伯是第乙個系統建立工業區位理論體系的經濟學者。

2 韋伯區位論的最大特點是:最小費用區位原則,即費用最小點就是最佳區位點,是最低成本學派的代表人物。

3 韋伯的指向理論已經超越工業區位範疇,發展成為經濟區位布局的一般理論。(原料指數、勞動力成本指向論、集聚指向論)

4. 簡述胡佛的運輸區位理論

(一)胡佛區位理論概述

● 美國經濟學家胡佛在2023年完成了《區位理論與製鞋、製革工業》,2023年出版《經濟活動的區位》,確立了他的運輸區位理論。

● 胡佛對韋伯的運費計算進行改進。總運費表現出遠距離運費衰減。

運費=場站作業費+線路運輸費

● 胡佛提出了自己的運費最小區位分析,認為最佳區位不在區位三角形內部,而在三角形頂點處。

(二)胡佛的運輸區位理論的結論

● 1. 運費率遞減律

● 胡佛認為,運費最根本的問題是隨著距離的增長,運費緩慢的增長,每單位產品運輸單位距離(如噸公里)的運輸**與距離增加不按比例增長,而是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遞減,即運費率遞減律。

● 2. 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

● 公路、鐵路、水運的場站費和線路運輸費用不同,短距離運輸公路有利,中長距離運輸鐵路有利,遠距離運輸水運有利。

(三)胡佛理論的應用

● 胡佛的運輸區位論對產業布局的影響較大,許多國家應用胡佛的運費理論指導產業布局,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應用運費遞減律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地區專業化水平。

2、運輸布局盡量避免轉運。

3、發展貨櫃運輸以降低站場費用。

1. 分析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基本概念

1、中心地(central place)

能夠向周圍區域的消費者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地點。中心地可以是城鎮或商業中心。

2、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指中心地對周圍地區的相對重要程度,也可理解為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中心地為其周圍區域供給和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總量)。

c=b1-b2

c代表中心地的中心性;b1表示中心地供給商品和服務的總量;b2表示中心地為自身供給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務量。

3、貨物的供給範圍(服務範圍)

克里斯塔勒認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種貨物和服務都有其可變的服務範圍。

範圍的上限是消費者願意去乙個中心地得到貨物或服務的最遠距離,超過這一距離他便可能去另乙個較近的中心地。

以最遠距離r為半徑,可得到乙個圓形的互補區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

4、中心地的等級

1 中心地的等級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所決定。

經濟地理學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地區發展上經歷了沿海大開放,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到中部崛起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中部地區崛起被提到國家層面的本身,使全國區域發展形成四大板塊的基本格局明朗。作為全國,也是中部地區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 2008年底總人口9918萬人,居全國第一 出於自身發展的需...

經濟地理學

資訊科技產業的空間分布與地理因素的分析 專業 資訊091班學號 22 姓名 辛正傑 6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爆發以微電子 電子通訊和計算機等資訊科技為核心的 資訊革命 隨著資訊科技大規模產業化以及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急劇調整,資訊產業迅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並成為主導...

經濟地理學總結

經濟地理學在20世紀快速發展,主要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地域體系的形成過程 結構特點和發展規律。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 交換 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 商品流 人口流和資訊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 交通運輸站點 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鏈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乙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