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學複習終結版

2023-02-09 16:39:05 字數 5089 閱讀 4348

經濟地理學複習資料

題型:名詞解釋 5個、讀圖分析 2個、簡答 3個、論述2個

1、經濟地理學: 是地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型別、發展過程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的等內容。

2、經濟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①多數學者的觀點可綜合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方面;

②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等各相關部分;

③空間方面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和分布,空間組織和發展,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係;

④這種研究包括各種不同尺度,從小區到國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第一章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地理學

經濟全球化: 是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動,生產過程和服務所涉及的地域不斷向全世界擴充套件,從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增強的過程和現象。

1.1全球化及其特徵:

世界範圍的各種程序使得全球更加一體化和相互依存

交通、通訊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進步

通過商務、通訊和旅行

多個層面:經濟、環境、文化與政治

特徵一:日益全球化的資本流動

①外國直接投資(泰國的案例);②自由**區與出國導向的工業化;

③流動的方向:核心國家之間,或從核心國家向邊緣國家

中心和邊緣模型: 在不同的知識領域

地理學者:人文地理學的不同領域和不同的地域尺度

特徵二:跨國公司

①規模經濟;②稅收和關稅節約;

③避開工會、尋找便宜的勞動力;④外國**的金融刺激

特徵三:國際力量作用增強

①**中「看不見的手」;②市場經濟的成功;

③放棄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

④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世界**組織;

⑤歐盟、石油輸出國組織、北美自由**區

特徵四:流動的勞動力

①邊緣-核心:勞動力與匯寄,智力流失;

②從核心-邊緣:教育、技術、管理和娛樂的出口。

特徵五:旅遊全球化

①多功能(**平衡、現代化、外國直接投資);

②「無煙工業」與勞動密集;③後向聯絡

1.2 經濟地理學的性質與作用

從空間上來看待社會經濟的轉變:

(1)最根本的社會和經濟轉變———從傳統的農村轉變為現代的城市———是從空間上表現出來的。

(2)絕大多數的生態系統也是從空間意義上來界定的。

(3)制定和落實法律和規則的機構的管轄範圍也是從空間上界定的。

part1 從三維觀點看待發展:密度、距離、分割

part2 塑造經濟地理:規模經濟和聚集、要素移動和移民、運輸成本和專業化

part3 重構政策辯論:①無擁擠集中:包容性城市化政策;②和而不同:採取有效的地域發展方法;③贏者無邊界:貧窮國家和世界市場的一體化。

第二章農業區位論與農村發展

2.1 基本概念:點位、區位

1、點位: 自然地理位置在農業中, 它指土壤、 氣候、 地貌和其他自然特徵, 在時間維度上相對穩定。

(科普:自然地理位置與經濟地理位置:與市場的相對區位快速變化;在現代社會,位置比點位更為重要.;對位置關係的研究屬於區位論家族)

2、區位:人類活動(人類行為)所占有的場所。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絡。

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關係」 等方面的意義, 強調各地理要素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與區域上的反映。

3、租金:合同租金, 佃戶由於使用土地或資產向他人的實際支出。

4、經濟租金:作為對回報水平的測度。

5、區位租金:農產品與市場的距離摩擦產生的(租金)差異。

6、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假設、形成機制、意義及侷限(核心:土地租金)(課本p59)

①假設:

a. 孤立國中唯一的巨大城市位於沃野平原的**;

b. 孤立國內的交通手段固定為馬車(當時無火車,暫假定無通航河流);

c. 腹地具有均質性,即認為各地的土壤肥力、氣候等地理環境相同;

d. 據城市 80km 之外是荒野,與其他地區隔絕;

e. 人工產品**只要**於**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給則只**於周圍平原;

f. 礦山和食鹽坑都在城市附近。

g. 運費與距離成正比,並且由產品生產者—農民承擔。 遵循農戶潛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

②形成機制:

a. 運費與距離及重量成比例,運費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動

b. 地租收入公式: r = pq-cq-ktq=(p-c-kt)q

c. 其中: r地租收入; p農產品的市場**; c農產品的生產費;q農產品的生產量(等同於銷售量);k距城市(市場)距離;t農產品的運費率。

d. 地租收入r對同樣的作物而言,隨距市場距離增加而減少。當地租收入為零時,即使耕作技術可能經濟上也不合理,而成為某種作物的耕作極限點

e. 在市場(運費為零)點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極限鏈結的曲線被稱為地租曲線。 每種作物都有一條地租曲線,其斜率大小由運費率所決定,不容易運輸的農產品一般斜率較大。

f. 杜能對所有農業生產方式的土地利用進行計算的結果,得出各種方式的地租曲線的高度以及斜率。

g. 因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以追求地租收入為最大的合理活動,所以農場主選擇地租收益最大的農作物進行生產,從而形成了農業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結構。

③意義a. 對農業地域空間分異現象進行的理論性、系統性的總結。

b. 杜能農業區位論對經濟區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維方法,最具重要意義。這種方法對於韋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後來的區位理論研究者有很大的影響與啟發。

c. 杜能第一次從理論上系統地闡明了空間摩擦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用此原理不僅僅可以說明農業土地利用,對於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論的基礎。

④侷限性

a. 孤立國條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種完全均質條件下的理論模式。

b. 杜能圈是建立在以商品農業為基礎, 而且農場也是以追求最大的地租收入為前提的。 現實中,農業中的相當大部分不是商品性經營,而是自給性經營。

自給性經營一般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以產量為目標。

c. 即使是商品性經營農業, 農業經營者的目的也不是永遠不變的, 不一定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此外,對於每個農業經營者,不可能完全獲取關於農業經營的知識及資訊,加之每個農業經營者把握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又各不相同,因此現實中的農業生產方式的空間配置定會出現同理論上的偏移。

d. 技術發展與交通手段的發達使得杜能理論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距離因素的制約變小。在孤立國中,杜能只是考慮了農業的土地利用,而沒有考慮到城市周圍地區的土地利用。

fromppt:

2.2 von thünen model 馮.杜能模型

2023年提出孤立國經典農業區位理論

a:空間形式的內涵:距離衰減的作用

b:「孤立國」:乙個城市作為唯一的市場地

孤立國為荒野所包圍;土地平坦, 沒有河流與山體;土質條件一樣;

馬車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交通成本與距離呈線性關係;

農戶潛在利潤的最大化原則:土地租金;截距

⑤反杜能模型(城市快速擴張時郊區土地利用)(p67)

第三章工業區位理論與企業發展

1、區位因子:即經濟活動發生在某特定地點而不是發生其他地點所獲得的優勢。從工業區位論角度講, 也即在某特定地點生產某產品在比別的地點生產能夠降低費用的可能性。

一般分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韋伯的工業區位論:(p68)

①假設a. 研究區域是一規則的平原, 只**工業區位的經濟因素, 其他自然、 社會以及技術等都是相同的。

b. 一種製成品運送到乙個單一的市場。

c. 交通成本是重量和距離的直接函式。

d. 原料地供給地的地理分布、燃料地、 產品消費區的規模和勞動力**為已知。

e. 勞動力存在於多數的已知地點, 不能移動; 各地的勞動力成本是固定的, 並且, 在這種勞動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勞動力的無限**。

②形成機制:

a. 理想的工業區位和企業廠址,應當是生產費用最低的地點。

b. 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場所。

c. 將區位因子分成適用於所有工業部門的一般區位因子和只適用於某些特定工業的特殊區位因子,如濕度對紡織工業、易腐性對食品工業。

d. 確定 3 個一般區位因子:運費、勞動費、集聚;其中運費起決定性作用,勞動費、集聚導致工業區位產生偏離。

e. 將工業區位決定過程分為 3 個階段

第 1 階段,運費指向(運輸區位法則),假定工業生產引向最有利的運費地點,就是由運費的第乙個地方區位因子勾劃出各地區基礎工業的區位網路(基本格局)。

原料指數: mi=局地原料重量 wm / 產品重量 wp

區位重量=原料指數+1

最小運費原理: mi>1,減重,工廠區位在原料地; mi<1,增重,消費地; mi=1,純原料,工業區位在原料地、消費地皆可。

第 2 階段, 勞動費指向(勞動力區位法則),第二地方區位因子勞動費對這一網路首先產生修改作用,使工業由運費最低點引向勞動費最低點。

第 3 階段,集聚指向(聚集-分散區位法則),單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網路,使工業從運費最低點趨向集中(分散)於其他地點。

③意義a. 根據當時德國經濟發展實踐**工業布局的合理解釋框架, 開創了工業區位論研究的新領域。此後,古典工業區位論思想在方法上逐漸從對單個企業的相對靜態、動態區位分析,過渡到考慮整個市場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對現代經濟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b. 「試圖要尋找工業區位移動規律的純理論, 即脫離社會制度、 文化、 歷史等因素的影響,適用於不同社會制度的普遍的區位規律」 ,因此具有開闊性和發展性特點,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對我們今天的工業區位布局依然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④侷限性

a. 沒有考慮市場需求因子和其他市場競爭者的影響, 研究單個企業在市場完全競爭條件下只考慮原料、燃料、勞動力供給和集聚等「純經濟因子」 的區位選擇問題,表現出孤立、靜態和封閉的特徵和脫離現實的趨向。

b. 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 韋伯工業區位論越來越不能解釋新的生產力條件下工業企業布局的現象。

from ppt:

1)、歷史背景:

①20世紀初期,重工業的地位重要(如德國的魯爾區),交通成本是重要的區位因子。

目的:在考慮交通成本、勞動力成本和集聚的條件下,發現最低成本區位

何種因素導致產業從乙個地方轉移到另外乙個地方

②視工業區位為兩種相互關聯的力量集的反映:

工業區域分布的初始因素(區域因素)

工業區域分布的第二種因素:集聚和分散因素

經濟地理學複習

名詞解釋 1 區位因子 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韋伯定義為區位因子為經濟活動在某特定地點進行時獲得的優勢,即費用的節約。教材p37 2 回波效應 表現為資本 勞動力 技術等要素受收益差異吸引而由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現象,造成落後地區的衰退,區域差距擴大。3 貨物的供給範圍 商品服務範圍 由中心地...

經濟地理學複習

第一章緒論 經濟地理學研究物件的本書觀點 定義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 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的學科。1 經濟活動的內容 經濟活動的內容,從產業角度觀察,包括第一產業 或初級產業 包括農 林 漁業和採掘業 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 供水 氣 電等 第三產業,包括各種商業與 旅遊與娛樂 倉...

經濟地理學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地區發展上經歷了沿海大開放,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到中部崛起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中部地區崛起被提到國家層面的本身,使全國區域發展形成四大板塊的基本格局明朗。作為全國,也是中部地區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 2008年底總人口9918萬人,居全國第一 出於自身發展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