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學

2022-12-03 11:36:03 字數 2608 閱讀 7793

資訊科技產業的空間分布與地理因素的分析

專業:資訊091班學號:22 姓名:辛正傑

60年代以來, 西方國家爆發以微電子、電子通訊和計算機等資訊科技為核心的「資訊革命」 。隨著資訊科技大規模產業化以及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 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急劇調整,資訊產業迅速發展, 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並成為主導產業部門, 資訊產業的區位亦發生了很大變化。。前者以規模生產, 過程流、裝配線、勞動力技術分工和產品量標準化為基礎的內部規模經濟為特色而後者則以彈性生產過程, 彈性勞動力市場, 著重工序的需求生產, 以及尋求外部規模經濟為特色。

經濟活動的丙部分割雖然十分明顯, 但彼此的聯絡非常密切, 而且組織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過去一成不變的僵化保守的就業關係正在瓦解, 更富流動性的內部和外部勞動力市場結構正在形成。與工業相比, 資訊產業是更具彈性的產業, 其區位因此也表現出較大彈性。產業區位的變化直接導致產業空間的變化。

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 資訊經濟已取代工業經濟, 進入了經濟發展新階段。與此同時, 技術創新從核心發達國家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擴散導致生產要素國際化, 促成了經濟活動全球化, 形成了世界城市體系和新國際勞動分工。從國家和區域層次看, 產業區位發生根本變化, 出現了新產業空間從城市內部看, 集聚和擴散過程並存, 城市空間發展重組。

在此背景下, 以中國本土為例**資訊科技產業的空間分布與地理因素之間的關係。

傳統區位因素被賦予了新的內涵。(1)決策者行為。80年代以來, **干預加強, **和大公司成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 集團決策逐漸取代了企業經理人員的個人行為, **行為和大公司行為對產業區位的選擇和確定的影響逐漸增大。

在區位決策時, **和大公司仍然把實現高額利潤作為目標, 但較多考慮社會—文化因素。(2)勞動力因素。資訊科技產業的生產過程形成了知識為基礎的研究與設計、先進製造業、低技能裝配和測試的分工, 由於資訊科技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表現出空間分離的趨勢, 因而導致勞動力地域分工。

知識為基礎的研究與設計生產階段因需要大量科技人員, 其區位往往趨向高質量勞動力集中的地區裝配和測試生產階段因需要大量低技能勞力, 而這部分勞動力是大量存在廣泛分布的, 因此, 其區位富有彈性。這時, 勞動力成本仍是考慮的因素對處於中間生產階段的先進製造業來說, 由於對勞動力數量需求不大, 但與第一生產階段研究與設計的產品有密切聯絡, 所以其區位往往接近創新中心。(3)市場因素。

發達的資訊科技使產業區位決策時可以較少考慮運輸成本或生產的一般條件, 加上生產過程的空間分離, 致使利潤主要取決於產品加工增殖能力, 所以資訊科技產業區位具有高度彈性。生產者獲得高利潤的一條途徑是提高生產設施的效益。一資訊科技產業生產設施的效益取決於適應使用者需求的能力。

因此, 由著重工序的產品與使用者相互關係決定的市場特徵不一定最大市場成為資訊產業區位的考慮因素。(4)集聚因素。集聚因素對資訊科技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總的趨勢是集中與分散力共同作用, 不同的產業活動作用強度不同。

需要高技能和專門化水平的活動主要對高質量勞動力有需求。

。這種綜合環境一般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及其鄰近地區。所以, 高質量勞動力多集中在大城市及其局圍地區, 因而高技能和專門化水平高的活動仍表現為地域上集中。

而對於裝配和測試活動來說則表現為分散。(5)發達網和運輸網的易達性。發達的通訊網和運輸網減少了規模經濟和集聚化效益所適用的城市規模差異, 集聚化效益在較小規模的城市甚至地區也可以獲得, 從而降低了大都市的集聚性, 因此, 產業區位可以在更大範圍內考慮很具有彈性。

新區位因素出現。技術創新資訊的易達性。技術創新是資訊科技產業發展最重要因素之一。

誰先獲得有關技術創新的資訊, 誰就在竟爭中處於有利地位。技術創新資訊產生子資訊源, 如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研究與開發機構, 大公司的研究與開發機構, 工業綜合體的研究與開發機構網路。因此, 資訊科技產業多在接近大學與科研機構以及各種研究與開發活動·所在地布置。

風險資本的可獲得性。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 。因此, 能杏獲得風險資本, 以及風險資本投資的區位成為資訊科技產業選擇區位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 只有大公司及**的研究與併發機構, 大學和科研機構等技術創新資訊源才有可能獲得風險資本。因此, 風險資本與這些創新機構的關係決定了它們的區位, 從而影響了資訊技與西方國家相比, 影響我國資訊科技產業空間分布的因素更為複雜, 這一方面是因為全國處於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 資訊科技產業空間帶有傳統封閉制的深刻格印另一方面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沿海沿邊地區發展了外向型經濟, 資訊科技產業空間深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影響和制約.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進人了加速工業化發展階段, 實施了不平衡發展戰略, 沿海地區在市場經濟引導下, 在經擠全球化和新國際分工背景下, 引進外資和技術, 利用本國的人才, 研製和發展我國自己的信意衰禾產業。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是我國科研機構、大學和人才最集中、總體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 因而成為資訊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專門化水平高、著重研究與開發及先進製造業的集中地區。另一方面, 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接近國際市場的地理位置, 以及國家的優惠政策, 接納發達國家擴散而來的資訊科技產業裝配和測試工序, 成為另一種資訊產業集中區, 以廣東尤為典型。

2023年, 廣東全省電子及通訊裝置製造業從業人數僅次於江蘇, 居全國第二,佔全國部門的比重達15.99%, 比2023年增加10個百分點, 為全國增幅最大的省。江蘇靠近上海, 又接近國際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 一方面因接納上海擴散工業發展了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資訊科技產業二另一方面, 又利用本地勞動力, 引進技術和資金, 發展了著重裝配工的勞動密集型資訊科技產業。

經濟地理學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地區發展上經歷了沿海大開放,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到中部崛起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中部地區崛起被提到國家層面的本身,使全國區域發展形成四大板塊的基本格局明朗。作為全國,也是中部地區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 2008年底總人口9918萬人,居全國第一 出於自身發展的需...

經濟地理學總結

經濟地理學在20世紀快速發展,主要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地域體系的形成過程 結構特點和發展規律。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 交換 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 商品流 人口流和資訊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 交通運輸站點 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鏈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乙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

經濟地理學複習

名詞解釋 1 區位因子 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韋伯定義為區位因子為經濟活動在某特定地點進行時獲得的優勢,即費用的節約。教材p37 2 回波效應 表現為資本 勞動力 技術等要素受收益差異吸引而由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現象,造成落後地區的衰退,區域差距擴大。3 貨物的供給範圍 商品服務範圍 由中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