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自然地理學期末考試試卷 A 標準答案

2021-09-20 19:56:26 字數 3470 閱讀 9287

2010─2011 學年第 1 學期

《現代自然地理學》課程考試試卷(a卷)標準答案

1.地域分異規律

所謂地域分異規律,也稱空間地理規律,是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保持特徵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2. 沉積岩

暴露在地殼表部的岩石,在地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種外力作用的剝蝕破壞,然後把破壞產物在原地或經搬運沉積下來,再經過複雜的成岩作用等四個過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風

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改變的現象。季風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於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造成的,其次是由於行星風系的季節而形成的。

4.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層的岩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質、化學形成不斷發生著變化,並形成新的物質的過程。

5.地球表層系統

地球表層系統是指自上地幔頂部到大氣層頂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四大圈層組成的環境整體系統,各圈層間通過物質傳輸、能量流動、資訊傳遞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6.流域

每一條河流或每乙個水系都有從一定陸地面積上獲得補給水,這一集水區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網

由生物組成的生物之間食與被食的關係網。

8.氣旋、反氣旋

圍繞著低壓或者高壓中心所形成的旋轉著的氣流系統叫做氣旋或反氣旋。

9.土壤腐殖質層

位於土壤剖面的枯枝落葉層之下,由枯枝落葉腐爛轉化而成的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層次。

10.冰川作用、凍融作用(4分)

在冰緣或者凍土地區,由於溫度波動於零度上下,地表物質中的水不斷發生液態與固態的轉換,由此引發其體積的膨脹與收縮,從而引起地表物質的變形與變位的過程。

11.黃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風沙地貌

14.對流層

大氣層底部,大氣的垂直運動比較顯著的層次。

1.簡述影響氣候的因素及其分異規律

影響氣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緯度、海陸分布、地形、海拔高度及洋流。

(1)緯度因素的影響直接導致了氣候的緯度地帶性規律。即溫度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遞減,降水從赤道到兩極出現了一兩個多雨帶和兩個少雨帶:赤道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溫帶多雨帶、極地少雨帶。

(2)海陸分布的差異破壞了氣候的緯度地帶性規律,在氣溫上半年大陸的溫度總是低於同緯度的海洋地區,而下半年陸上氣溫總是高於同緯度的海洋地區;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表現出乾濕地帶性規律。(3)地形因素如坡向、迎風坡與背風坡、地貌部位不同引起了氣候的地域性規律。(4)隨海拔高度公升高,氣溫逐漸降低,降水與濕度也有規律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氣候的垂直地帶性規律。

(5)洋流的影響,暖流流經的地區氣候較溫暖濕潤,寒流流經的地區較寒冷。

2.簡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生態系統的結構中以食物關係把各類有機體連線起來形成的營養結構是最重要的,營養關係通過食物鏈、營養級、食物網等機構組織起來的。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生物生產。

綠色植物被稱為第一性生產者或初級生產者,其生產量稱為第一性生產量或初級生產量;(2)實現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不斷地從瓦解主要是太陽輻射能獲取能量,儲存在有機質中,並通過營養關係是實現能量流動,能量流動是單向的並且流動中逐漸減少;(3)是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物質通過食物鏈各營養級傳遞和轉化,物質迴圈是雙向的,各有機質通過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產者利用的形式歸還環境中重複利用,從而實現物質迴圈;(4)資訊傳遞。

生態系統中還存在物理資訊、化學資訊的傳遞。

3.簡述主要成土因素對土壤發育的影響

影響土壤發育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1)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決定了土壤的性質、養分狀況、質地等特性。

(2)氣候影響到土壤的組成、形成速度、有機質的累計,影響和形成了土壤的地帶性規律。(3)生物是土壤發育的最基本條件,通過有機質的生產,其部分殘體聚集於母質表層,經微生物分解、合成與轉化,豐富了母質表層的營養物質,產生了肥力,推動土壤的形成與演化。(4)地形影響到水熱條件,從而間接地影響到土壤的發育。

(5)時間因素,土壤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一定的範圍內,隨時間的增加,土壤的成熟度逐步增大,但氣候等條件的影響使得二者並不完全一致。

4.簡述乾旱氣候區風化作用的特點及其地貌特徵

乾旱地區,由於缺少水的參與,風化作用比較弱,發育的多為含碎屑鹼性風化殼,顏色較淺,厚度較薄。乾旱氣候地區的主要地貌過程表現為乾化(旱化)作用、風力作用及部分流水作用,主要形成風沙地貌和間歇性洪流地貌。主要的地貌特徵有,風蝕地貌如風蝕石窩、風蝕蘑菇、風蝕雅丹、風蝕窪地、風蝕城堡等;風積地貌主要有沙丘、鹽盤、沙壟、沙灘、沙波紋等。

總之,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是乾旱氣候區的突出地貌特徵。

5.舉例說明生態系統是怎樣維持其穩定性的。

生態系統的負反饋機制是維持系統平衡與穩定的原因。如在植物——兔子——狼組成的生態系統中,植物增加——兔子數量增加——植物減少——兔子數量減少;植物增加——兔子數量增加——狼的數量增加——兔子數量減少——狼的數量減少。這兩種負反饋作用使得生態系統保持相對平衡狀態。

6.簡要說明植被在水分迴圈中的作用。

減緩了水分大迴圈的速度(通過下滲、截流),增加了區域性水分小迴圈的速度(蒸騰),調節了洪水/枯水的徑流(下滲、截流)。

7.簡述冰川地貌、黃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8.試述山谷風與焚風的成因機制。

9.試述地表熱量的輸移方向與方式。

一內陸封閉湖泊,面積為100平方千公尺,流域面積10000平方千公尺。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為120公釐(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發量為2100公釐,土壤下滲水量相當於20公釐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沒有外流),不考慮人類用水,那麼湖泊水位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變化幅度大約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會怎麼變化?

大致變化幅度為多少?(假設忽略湖泊的水平擴張)。

解: 毛毛雨的情況:降水全部被蒸發和下滲吸收,沒有徑流入湖。湖泊水位將由於蒸發而下降。下降速度為:2100-(120-20)mm/yr = 2m/yr

暴雨情況:降水除下滲消耗掉20mm外,流域的100mm降水基本上都轉化為徑流流入湖泊,從而使湖泊水位上公升。如果不考慮湖泊的水平擴張,湖泊水位上公升速度為:

(120-20)*10000/100 = 10000 mm /yr= 10m/yr

河川徑流形成可分三個主要階段:1.停蓄階段2.漫流階段3.河槽集流階段,試從這三個典型階段論述流域內不斷增強的人類活動對洪水災害的影響及其機制。

要點:(1)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公升,引致和加強了東亞季風,形成了水熱同季的中國東部季風區;

(2)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公升,青藏地區變成海拔高度大、氣候嚴寒的環境;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公升,中國西北地區盛行下沉氣流,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難以到達西北內陸地區,從而形成了西北乾旱區;

(3)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公升,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原來的副熱帶乾燥氣候變為現在的魚公尺之鄉;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公升,中國東部地區季節變差顯著增大。

(4)總之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公升,中國的地帶性規律受到干擾與破壞,而非地帶性明顯增強,由原來的以熱帶濕潤帶、副熱帶乾燥帶和溫帶濕潤帶為標誌的緯向地帶性分明的環境格局,變為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寒區和西北乾旱區為標誌的三區分異的環境格局。(熱力作用、動力作用)

現代自然地理學期末考試試卷 B 標準答案

3 簡述河漫灘的形成及其二元相沉積結構 在彎曲河段,由於存在橫向環流,使凹岸不斷受到侵蝕,並通過橫向環流把侵蝕產物不斷搬運到凸岸堆積,形成邊灘,邊灘不斷擴充套件,最終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洪水期被淹沒,形成河漫灘。河漫灘的形成中橫向環流堆積形成粗粒的河床相沉積物,洪水期上覆細粒黏土和粉沙,從而形成二元相...

現在自然地理學考試試題

現代自然地理學 一 一 名詞解釋 每題2分,共計20分 1 回歸線 2 分水嶺 3 石環 4 山谷風 5 副熱帶 6 食物網 7 氣旋 反氣旋 8 土壤腐殖質層 9 凍融作用 10 氣壓梯度力 二 簡答題 每題5分,共計40分 1 試述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 生物學 水文學 大氣科學等學科之間的關係。2...

現代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1.實習人 地信1201班付巨集博 2012303200113 2.實習課程 現代自然地理 土壤與地質 3.指導教師 丁樹文 胡紅青 4.實習時間 2012 11 25 2012 11 29 5.實習地點 6.實習目的 通過橫跨武漢市武昌區南北,了解武漢市地質年代 岩石種類和地質構造。在地大博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