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絃教學設計 上交

2022-10-17 05:00:04 字數 4182 閱讀 9564

25.伯牙絕絃

望城區星城實驗小學姚芬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學生憑藉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理解伯牙與子期之間的知音情誼。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揭示課題。(**古箏曲《夢江南》。)

1、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乙個詞語遊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詞的組成結構。出示「楊柳依依」,要求學生照樣子說abcc式的詞語。(說大自然中的景物)

2、展示詞語,齊讀。

3、小結過渡,示題。平時有意識地積累,一定對我們的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有乙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讀到的《伯牙絕絃》。

4、指名讀課題。指導「弦」字讀音,齊讀課題。了解課題意思,設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1.師:這是一篇文言文,我們在五年級的時候學過一篇《楊氏之子》,知道讀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頓。下面就請你們試著讀課文,至少讀三遍,努力把課文讀通讀順。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課文一讀就明白,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兩個人之間?(板書:伯牙鍾子期)

師:抓住了這兩個人物,我們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畢竟是古文啊,你們覺得哪些句子比較難讀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預設一】:(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

師:有些語言,正是因為不理解才覺得難讀,誰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裡的「謂」是什麼意思?

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確實不太好懂,沒有注釋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借助工具書。(謂:①稱為;②認為,以為;③評論。

)你覺得「謂」在這裡應該是什麼意思?理解了意思之後句子應該能讀得更好,試試吧!

【預設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善的意思是----(好)前面的「善」是乙個意思嗎?(出示句子: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善鼓琴、善聽」中的「善」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聯絡生活實際加深理解:

如某個同學圖畫畫得很好,我們就說他——善畫,如果他會唱歌,跳舞也跳得很好,我們就說他——能歌善舞。

理解古文還有乙個好方法,那就是和現代文相聯絡。文中說伯牙善鼓琴,就是說他——琴技高超,說鍾子期善聽,就是說他——**鑑賞能力高超。(板書:

善鼓,善聽)伯牙是楚國著名的樂師,鍾子期是乙個山野樵夫,讀著這個句子,我們就會知道把他們兩個緊緊聯絡在一起的是——**、古琴。(板書:琴)

4.難讀的句子都會了,誰能一口氣讀一讀這篇古文?(出示帶有停頓符號的全文。

) 個別讀,評價:沒讀幾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讀成這樣,我真想說一句:善哉!

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細讀文字,品味知音。

師:剛才我們僅僅是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接下來我們要深入理解句子,讀出他的弦外之音。文章開篇就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你們是從哪些句子中讀懂伯牙的確善鼓琴,鍾子期的確善聽?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從洋洋兮若江河!」 (出示句子)

a、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子期看到的是一座怎樣的泰山?(高大、巍峨峻拔)請你帶著你的理解來讀讀這句話,讀出泰山的巍峨峻拔。

師: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說的就是泰山的高啊,現在你就站在山的最高峰,來讀一讀這句話。

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在登臨泰山頂時寫下的豪言壯語。請你讀出這種豪邁的氣勢。

師:泰山可是五岳之首啊,不僅巍峨峻拔,還有一種王者氣勢,誰再來讀一讀。

b、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時,鍾子期看到的是怎樣的江河?(奔流不息、廣闊無垠)「江河」指的是那一條江哪一條河?

(在古文本中「江河」都是指長江、黃河。)面對著那奔流不息、浩瀚無垠的長江黃河,你會像鍾子期一樣忍不住讚嘆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師:

慢一點兒讀,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江面。師:太好了,有一種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

2、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a、高山也罷,流水也罷,善鼓琴的伯牙無論彈什麼,善聽的鍾子期都能聽懂。這就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齊讀。)

師:伯牙是楚國最著名的**家,他那麼善鼓琴,那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他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生自由說後,教師出示「詞語遊戲中」出示的詞語。

)鍾子期那麼善聽,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時,他會怎樣讚嘆?

b、出示練習,想象說話。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 !」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

師:這就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朋友必定得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這種朋友叫做「知音」。

3、伯牙被人稱為琴仙,他的琴聲就僅僅表現了高山流水的動人場景嗎?他還有可能借琴聲來表達什麼? 琴聲即心聲啊!

無論伯牙所誌、所念、所想,鍾子期必得之。我想問問,鍾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麼? 看來善聽的子期不僅聽懂了琴聲,還聽懂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裡的心聲。

(板書:心)這樣想來,鍾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的也不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吧?

(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原來鍾子期不僅在說琴聲,也說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裡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樣的胸懷。這兩個人之間的默契,用我們常用的乙個成語講——(心有靈犀、心心相印)。

師:(板書:心)是啊,只有這樣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書:知音。

師:伯牙是借琴聲來表達自己的高遠志向和坦蕩胸襟。當子期聽出了這一切,更要由衷地讚嘆了!

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師生逐句對讀,讀完後換角色再對讀。)就是這樣的心靈相契。

讀著讀著,讓我們彷彿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諧!從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徵,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追憶知音,頌嘆真情。

1、一曲高山流水讓伯牙和子期心靈相通,他們多麼希望能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依相伴,他們相約來年老地方再相見。一年以後的中秋節,伯牙滿懷欣喜,乘舟而來。(語氣急轉)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時高山默默,流水無語,天地之間也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帶著這種心情讀最後一句。你心情如何?

2、自古知音難覓,子期死後,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寫下了最後一首輓歌來寄託自己的哀思。

3、伯牙摔斷的只是琴弦嗎?摔碎的只是瑤琴嗎?

從此還有人能知我之志嗎?(擦去板書:志。

) 還有人能知我之心嗎?(擦去板書:心。

) 師: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難覓啊!(擦去板書:

知音。)一起讀!乃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

師:伯牙是在用破琴絕絃的方式告訴子期——知我者子期也!他是在用破琴絕絃的方式告訴世人——世再無知音!

五、回味知音,誦全文。

1.師:同學們,正是這破琴絕絃,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才使得這個故事更加蕩氣迴腸。

從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傳誦著它!課文後邊有個資料袋,就講述了這個故事的源遠流長,請你快速地瀏覽一下。(學生閱讀資料)

2.引讀課文,鞏固所學。

同學們,伯牙和子期,這知音的故事感動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就在故事發生300多年後的戰國時期,古書《列子》就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齊讀!  生:

(齊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時間在流逝,500多年過去了,秦朝的《呂氏春秋》依然為我們呈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那最美好的瞬間(出示)——男生一起讀!

男生:(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1000多年後的唐代,人們在古詩中也都為那伯牙的破琴絕絃嘆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讀!

女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

師:2000多年後的明朝,人們又用**傳誦著這個千古佳話(出示全文)讀!  (生齊讀全文)

師:2023年後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1103班的孩子也在無限神往地傳誦著這個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著書朗誦。(隱去全文)  (生集體激情背誦)

六、總結欣賞,拓展延伸。

對知音的尋求是超越時空的,每個時代的人都忍不住發出知音難求的感嘆。兩千多年來,伯牙子期的故事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各種正史典籍中也均有記載:《呂氏春秋》、《列子》、《警世通言》(課件出示)。

伯牙絕絃教學設計

4.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的大意。設計意圖 此環節讓學生學習根據注釋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並讓學生練習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整個故事 四.問題,體會文章中心 1.教師 琴師伯牙在彈琴時,鍾子期有什麼表現?用課文的話回答 課件展示。2.教師 俞伯牙是乙個琴師,而鍾子期只是乙個樵夫,板書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 ...

《伯牙絕絃》教學設計

3 指名朗讀,指名說大意。4 教師指導個別詞語的意思,指導古文翻譯要做適當的調整和補充。5 學生練習自己再次翻譯古文。6 指名翻譯,理解意思基礎上再讀課文。指導朗讀,文言文要讀出節奏。7 全班齊讀。小結 讀得太好了,看來古文多讀幾遍就不難了。古文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來也不難,只要我們在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就...

伯牙絕絃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伯牙絕絃,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乙個故事,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 知音 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伯牙絕絃 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