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教育心理學題型整理 趙初

2022-10-16 23:03:11 字數 4796 閱讀 8217

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學與教)及其(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及其(心理規律)的科學。p2

2.【教育性原則】在研究實驗過程中應該對被試產生積極性的影響,要避免對被試的身心發展產生傷害。p14

3.【行動研究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旨在創造性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p17

4.【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程序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p21

5.【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p21了解

6.【關鍵期】某些行為或心理機能在發展的某一特地時期,在適當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當條件,這種行為或機能就難以產生甚至永遠不能產生,並將對以後的發展產生難以挽回的影響。在某一關鍵期,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其影響很小或是沒有影響。

p225.【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p13

6.【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人我關係的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自我認識,二是自我體驗,三是自我監控。p16了解

7.【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p21

8.【學習】廣義的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學習是乙個介乎經驗與行為之間的中間變數。

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學習是由反覆經驗而引起的。學生的學習是狹義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p26 p27

9.【強化】有機體作出的反應與其隨後出現的刺激條件之間的關係對行為起著控制作用,它能影響以後反應發生的概率。把反應之後出現的、能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稱為強化。p32

10.【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p37

11.【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p38

12.【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活動。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種功能:一是啟用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強化功能。p44

13.【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p44

14.【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p44了解

15.【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p48

1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工作效率與動機的關係的。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最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p55

17.【替代性強化】即通過一定的榜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或學習行為傾向。p50

18.【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p58

19.【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p67

20.【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資訊及其組織。p84

21.【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具備有意識的提供線索因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回答事物「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p84

22.【程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人缺乏有意識的提供線索而只能借助於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它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p84

23.【遺忘】是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和重現,或是錯誤地再認或重現。p80

24.【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p87

25.【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p87

26.【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等都是常見的心智技能。p88

27.【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方案。p108

28.【問題】給定資訊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問題的三個基本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二是要達到的目標,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p110

29.【問題解決】是指在具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卻不明確達到目標的途徑或方法,為此而運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認知操作過程。基本特點:目的性、認知性、系列性。p111

30.【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兩個標準:新奇獨特和具有社會價值。p115

31.【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p123

32.【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p124

33.【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p137

34.【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人際關係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於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良好適應。p145

35.【教學測評】在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中,教師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蒐集教學資訊,描述、分析和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這些活動被稱為教學測評。完整的測評過程包括測量和評價兩方面。

測量主要是指蒐集資料的過程,而評價是指對測量結果的解釋。p179

36.【教學評價】是指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是對客觀結果的主觀判斷與解釋。p179了解

37.【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於大規模範圍內評定個體學業成就水平的測驗。p181

38.【微格教學】是指以少數學生為物件,在較短的時間內(3~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程教學,同時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製成錄影,課後再進行分析。這是訓練新教師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p195

1、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p2-4

(1)學習與教學的要素:學生(學習的主體要素,學生的差異包括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教師(教師在組織教學、協調其他各種因素中起關鍵作用。教師是「教」的主體,是「學」與「教」互動過程的指導者)、教學內容、教學**、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部分)

(2)學習與教學的過程: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

(3)學習過程的8個階段:動機、選擇、獲得、保持、回憶、概括、作業、反饋

(4)5個要素共同影響了3個過程

2、教育心理學的意義:p12-13

(1)增加對學校教育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教師的專業基礎

(3)有助於科學地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4)提供了學校教育、學校改革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3、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p14-15

客觀性、發展性、理論聯絡實際、教育性

4、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p15

觀察法(根據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關係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實驗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3、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p21

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4、簡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p12看書

瑞士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以上理論被稱為是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

5、簡述埃里克森人格的發展階段理論:p15

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親密對孤獨(成年早期)、繁衍對停滯(成年中期)、完善感對悲觀失望(成年晚期)。

前五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6、學生性格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p27

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徵差異和性格型別差異,其中,性格的特徵差異:一是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徵、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徵,性格的型別差異:依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類,依據乙個人的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7、簡述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p28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根據不同的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5種型別。他們分別是:智慧型技能、認知策略、言語資訊、動作技能、態度。

加涅認為上述5類學習不存在等級關係,其順序是隨意排列的,他們是範疇各不相同的學習。

8、簡述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的主要觀點p36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發現說或認知—結構論。

其一,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其二,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式原則、強化原則)

自我整理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緒論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學規律的科學。學生如何學 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以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學與教。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增加對學校教育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理解 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教師的專業基礎 有助於科學地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提供了學校教...

心理學整理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性質 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既是自然科學又是社會科學。產生標誌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第乙個心理學實驗室,從哲學分離。實質 1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2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人的心理...

教育學心理學整理

教育學 第一章教育學概述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廣義的是指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狹義的是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指根據一定社會 階級 的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 階級 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學的研究物件是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教育學的發生和發...